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迟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梗大鼠远期的心肌保护及其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制作4组大鼠模型.处理组:缺血预处理(IPC)后24h结扎冠脉建立急性心梗大鼠模型;对照组:开胸后只穿线未进行IPC,24h后结扎冠脉建立急性心梗大鼠模型;IPC组:只进行IPC不结扎冠脉;假手术组:既不进行IPC操作也不结扎冠脉.对前2组模型建立3d、7d和14d后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动脉再生.14d后评价心功能,测量心梗面积:对IPC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处理组IPC后24h缺血区心肌可见到毛细血管新生,梗死3d、7d和14d后梗死边缘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处理组大鼠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心梗面积减少.IPC组缺血区心肌VEGF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结论:延迟缺血预处理改善心梗后远期心功能,减少心梗面积,增加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和小动脉再生,至少部分与IPC后VEGF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可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等改变,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这种内源性心脏保护机制的概念,即冠状动脉多次短暂的缺血可以增强心肌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由于心肌缺血发生时间的不可预知性,IPC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綦俊  杨双强 《重庆医学》2007,36(1):80-83
心肌在遭受一次或多次反复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出一种对随后而来的一次长时间的严重缺血损伤的抵抗能力的提高,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这种现象首次被Murry等[1]于1986年发现.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适应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以进一步探讨 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2方法 实验用纯种青紫蓝兔 2 4只 ,随机分成对照 (Control)组 ,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预适应 (IPC)组 ,每组 8只 ,用BL -4 10生理记录仪测量心功能指标 ,并测定心肌酶含量变化及丙二醛水平。 3结果 发现 IPC可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左室舒缩功能的降低 ,并且能降低血中心肌酶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 4结论  IPC对兔肢体 IR后心肌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和缬沙坦(valaartan)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细胞坏死程度,保护心脏的作用.方法 将32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 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PC组、缬沙坦缺血再灌注(VIR)组、和缬沙坦缺血预适应组(VIPC)组,IR组和IPC组合称为生理盐水组,VIR组和VIPC组合称为缬沙坦组.留取梗死区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fos蛋白的磷酸化. 结果 无论IPC 组与IR 组相比还是缬沙坦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fos的磷酸化明显降低(P<0.01). 结论 IPC可抑制c-fos的磷酸化,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6.
夏中元  刘菊英  史若诗 《广东医学》2016,(11):1726-1728
1986年,Murry等[1]首次发现,在心脏长时间缺血前,先经过4次5 min短暂的非致命性缺血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提升对随后长时间致命性缺血的耐受能力,并将这种内源性保护机制称为心肌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1993年,Przyklenk等[2]在犬实验中发现了一项新的心肌缺血调理形式,发现先对犬的冠状动脉左旋支进行4个5 min的短暂夹闭能够显著减少随后的冠状动脉前降支长时间夹闭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随后发现,这种心肌保护的现象是普遍的,且可以通过远离心脏的器官如脑、肾脏、肠系膜、骨骼肌等的缺血再灌注来提供,这种新形式的心肌调理形式被称为“远端缺血预处理”(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心肌冠状动脉再灌注前给予5 min的肾缺血再灌注,能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后梗死面积[3],减少再灌注末心肌组织肌酸激酶含量,从而提出“远端缺血后处理”( remote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 ,RIPOC)的概念。随后在对志愿者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这一远端缺血处理(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的心脏保护现象可以通过袖带对四肢进行充气-放气模拟,通过远端器官或肌肉组织的这样一种非侵入性的缺血再灌注方法来诱发心肌保护作用[4]。大量实验数据证明,RIC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5]。尽管RIC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鼓舞人心的结果,但是其保护作用的详细机制仍不明确。现就RIC的模型建立、保护特点、心肌保护机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时,挽救濒死心肌的最有效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但大量研究证实再灌注治疗又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再灌注损伤。为此,如何保护缺血心肌免于再灌注损伤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1986年,Murry等首次报道了缺血预适应现象(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即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心肌对随后出现更长时间的严重缺血产生耐受的状态。缺血预适应是目前认为最强及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由于不能预测缺血时间的发生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钳夹犬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观察IPC组与对照组子缺血前及缺血1h后行再灌注达1、2、4h的HSP70mRNA表达水平。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组中再灌注1h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缺血前IPC组HSP70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达1h、2h时,两组HSP70mRNA水平有继续增高的趋势,但IPC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达4h时,两组HSP70mRNA水平均下降,并接近对照组缺血前水平(P>0.05)。电镜观察显示,IPC组心肌细胞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IPC能够诱导心肌细胞中HSP70mRNA早期迅速表达,并在缺血再灌注的一定时间内呈表达增高的趋势。结论HSP70可能作为IPC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一种介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肠缺血预适应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延缓或减轻组织后续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hsion,IR)损伤的现象被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 or IP)。1986年,Muny等在狗的整体实验中首次发现心肌IPC现象。研究表明,IPC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小肠存在着.IPC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临床上肠损伤,肠手术或休克,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0.
赵胜  冯国清 《医学综述》2004,10(8):462-464
1986年由Murry等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性,它是一种内源性自我保护方式。随后人们又发现IPC对心肌保护作用呈双时相过程,包括IPC后即刻出现的早期保护,一般持续1~3h。和IPC后24h出现的延迟保护,又称第二保护窗口,可持续数天。预适应方法除经典的短暂缺血外,还有热应激、快速起搏、药物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心肌缺血后给予脑利钠肽,探讨脑利钠肽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雄性,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SHAM):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2)缺血再灌注组(I/R):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分钟、再灌注 3小时;(3)脑利钠肽组(BNP):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分钟、再灌注 3小时,在再灌注前10分钟、开始静脉予以BNP 0.01µg·kg - 1·min - 1, BNP静脉恒速维持至再灌注结束。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zolium chloride, TTC)检测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用TUNEL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凋亡;检测心肌组织SOD、MDA的浓度以评估缺血再灌注心肌活性氧的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心肌无梗死,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心梗面积为(44.02±10.15)%,脑利钠肽组的心梗面积为(21.53±9.08)%(P<0.05)。假手术组、BNP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13±1.62)%、(19.45±9.62)%、(38.46±12.31)% (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BNP组的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MDA减少(P<0.05)、而SOD的增多(P<0.05)。结论 BNP后处理能减少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损伤,其机制与其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及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活性氧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单独应用和与心麻痹液联合应用对兔未成熟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影响,以了解心麻痹液在IPC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幼兔,体重220g~280g,兔龄14d~21d。麻醉及肝素化后,快速开胸取出心脏,浸入4℃Krebs-Henseleit缓冲液,30s内主动脉插管行Langendorff灌注,用39℃经混合气(O2:CO2=9%:5%)平衡的Krebs-Henseleit缓冲液灌注。32只兔未成熟心脏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conⅠ,n=8),全心接受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组(IPC,n=8),接受5min缺血、10min再灌注预处理(IPC)和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对照组Ⅱ(conⅡ,n=8),接受4℃的St.ThomasⅡ心麻痹液使心脏停跳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复合心麻痹液(IPC+St.Ⅱ,n=8),接受IPC、St.Ⅱ灌注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记录心脏停跳前平稳灌注时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作为基础值,并分别把再灌注后5、10、20、30、40min的CF、HR、LVDP、±dp/dtmax测定值表达为对其相应基础值的恢复率。记录IPC组与conⅠ在主动脉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测定各组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再灌注末心肌组织ATP含量。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Ⅰ相比在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恢复率无明显差别,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但P〉0.05);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而在IPC复合心麻痹液组HR、CF、LVDP及±dp/dtmax恢复率较对照组Ⅱ明显得以改善,且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结论:IPC在单独应用时不足以保护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未成熟心脏,反而有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而在与心脏停搏液合用时,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兔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心脏模型,本研究首次观察到IPC心肌保护效应的获得需要心麻痹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开胸后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缺血后处理组(IPC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通30 s,结扎30 s,重复3次,再灌注120 min)和EGb761后处理组(E组,开放左冠状动脉即刻1 min内予以静脉推注EGb761 100mg/kg,再灌注120 min)。分别于左冠前降支阻断前20 min(T1)、左冠前降支阻断20 min(T2)、左冠前降支阻断40 min(T3)、心肌再灌注1h(T4)和心肌再灌注2 h(T5)抽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再灌注末抽血离心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梗死面积。结果和IR组相比,IPC组和E组再灌注各个时间点cTnI均降低(P〈0.05);IPC组和E组梗死面积均小于IR组(P〈0.05);IPC组和E组血清中SOD的活性高于IR组,MDA的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后处理具有类似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组织酶的活性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磷酯酶A2(PLA2)和ATPase活性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猫CPB模型的基础上,比较IP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CPB中心肌组织PLA2及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Ca^2 -ATPase活性。结果 IPC处理组可明显减轻CPB中缺血再灌注导致的PLA2活性升高和ATPase活性下降。结论 IPC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期间的Ca^2 超载及抑制细胞膜磷脂水解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硫酸锌预处理对成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超微结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即正常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硫酸锌预处理组(Zn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建立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 Zn组、IPC组、N组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及线粒体评分低于C组(P〈0.05)。Zn组、IPC组和N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及线粒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硫酸锌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由此可推测硫酸锌预处理可以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 (IPC)对猫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猫体外循环模型并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5只。对照组仅行单纯 CPB,不阻断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于 CPB后 4 5 min行 ACC,6 0 m in后使心脏复跳 ,恢复再灌注 4 5 min;IPC组于 ACC前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 in,重复 3次 ) ,余处理同 IR组。测定 CPB过程中各时间点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并计算胆固醇 /磷脂比值 (C/ P)。 结果 :IR组 ACC6 0 m in时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较 CPB前明显减少 (P<0 .0 1 ) ,但 C/ P无明显变化 ,再灌注 4 5 min时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进一步降低 ,与 ACC6 0 m in相比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 ,同时伴有 C/ P升高 ;IPC组ACC6 0 m in时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与 CPB前相比无明显降低 ,再灌注 4 5 min时 ,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虽明显低于 CPB前水平 (P<0 .0 1 ) ,但显著高于 IR组 (P<0 .0 1 ) ,IPC组 CPB全过程中 C/ P未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 :IPC可通过减少 CPB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心肌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丢失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一氧化碳 (C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变化及缺血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 2 4只家兔随机分为 3组 ,即正常对照组 (NC组 )、缺血再灌注组 (IRI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 ,检测不同时段右心房血中CO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 ,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取缺血区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 1(HO 1)蛋白的表达。结果 IRI组与NC组相比较 ,右心房血中CO含量在心肌缺血后即见升高 ;再灌后 30min、6 0min和 90min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IRI组组内比较 ,再灌后各时段血中CO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前和缺血 30min(P <0 .0 1) ;且在再灌 30min最高。IPC组与同时间点IRI组相比较 ,全血CO水平在缺血 30min、再灌 30min和 90min明显高于IRI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IRI组和IPC组心肌组织HO 1蛋白表达增加 ,且IPC组比IRI组染色更强。结论 HO/CO系统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提高心肌组织HO 1蛋白表达和CO含量可能对发生了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源  陶凌  臧益民  高峰 《医学争鸣》2002,23(18):1690-1693
目的观察在体情况下缺血后处理(IPC)对兔心肌梗死范围及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IP)心脏保护作用比较. 方法采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后、再灌注前多次短暂再灌/停灌处理. 以Even's blue-TTC法检测心肌梗死范围,TUNEL方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凋亡.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后处理明显减小心肌梗死范围(12.5±5.4% vs对照组26.7±6.7%, P<0.01),缺血区心肌凋亡指数明显下降(14.6±7.4 vs对照组30.4±12.3, P<0.05). 结论对于已缺血心肌,再灌前予多次短暂复灌、停灌处理具有与IP类似缩小心梗范围作用,IPC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缺血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Sham)组、手术(R/I)组和缺血后适应(IPC)组,每组各10只,制备AMI再灌注和缺血后适应的模型。采用心肌病理染色确定缺血区、无复流区及梗死区面积;分别于结扎冠脉前5min、1h末及再灌注2h末,于颈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IPC组的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明显小于R/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前5min各组血清中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1h末及再灌注2h末R/I组、IPC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扎1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再灌注2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早期有效地恢复梗阻冠脉的血流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和改善病人预后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再灌注本身诱导致死性再灌注损伤,包括凋亡或坏死,可占最终梗死面积的50%[1].Murry等[2]提出缺血预适应(IPC)方法,提高器官对持续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但急性心肌梗死(AMI)事件的不可预知性限制了IP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