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颤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5999例,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对比,观察2组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观察2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房颤组在吸烟、血脂异常方面较无房颤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无房颤患者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房颤、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习惯、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更易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房颤组痰湿证、内风证较多出现,但房颤与否并不影响中医证候要素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21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B超筛查,根据内膜是否增厚及斑块数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内膜是否增厚、斑块数量与高危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有内膜增厚组与无内膜增厚组在性别、血脂异常、糖尿病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不同组人群在性别、吸烟与否、超重、卒中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否与血脂异常、糖尿病明显相关;内膜增厚与否在虚证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糖尿病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形成的多少受吸烟、超重、卒中家族史影响更明显。在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中虚证较实证更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前瞻性研究吸烟与颈动脉硬化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臂踝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 将2739例受检者分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测定2组血脂、血糖、餐后血糖、体质量指数、中心动脉压、血压、PWV、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ABI、AIP 75%、中心动脉舒张压及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吸烟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P均〈0.01);而ABI、PWV吸烟组略高于不吸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呈正相关,与ABI呈负相关,与PWV不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收缩压、斑块及年龄是IMT、baPWV及ABI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LDL-C也是IMT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ABI互为因果,但与吸烟不直接相关.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来说,尽早进行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方在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综合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脑卒中高危人群,根据入组顺序拆开随机化分组信封将患者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行为干预+中药治疗(化痰活血通络方),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行为干预,治疗90天,随访270天。比较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结果治疗90天,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比例及斑块检出率均少于对照组(P 0. 05),2组血瘀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基础治疗、行为干预基础上给予化痰活血通络方,可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硬化,该方尤其适用于血瘀证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11至2012年度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否与患者基本情况,病程、吸烟、饮酒的关系。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 625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不增厚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结论: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波仪器分别测量 38例无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 ,5 0例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结果 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最大IMT比无脑梗死组明显增厚 (P <0 .0 1) ,颈动脉斑块率明显增高 ,且随着颈动脉IMT增厚 ,脑梗死发生危险性增大。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 ,可以作为预知脑梗死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52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Ⅰ组)、46例非糖尿病心肌梗死(Ⅱ组)和48例非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Ⅲ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Ⅰ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分别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可有颈动脉斑块形成、中层内膜增厚,颈动脉超声为糖尿病患者可能造成心肌梗死提供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病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心、脑梗塞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糖尿病性及非糖尿病性心、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颈动脉IMT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塞性疾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非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塞患者明显增厚,斑块数量增多。结论:2型糖尿痛合并心、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辛伐他汀组,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增厚的内膜冲层厚度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内膜与斑块均有消退,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甘油三酯(1℃)降低。结论通心络及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内膜增生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及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发病1周内入院治疗的8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血常规、血脂、颅内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脑血管彩超(TCD)、颈部动脉彩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收缩压过高或过低、血糖高、白细胞计数、内中膜增厚、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如果出现血压、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炎症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无明显差异。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39%)。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空腹血糖(FBG)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北京王佐镇、蒲黄榆、方庄、花乡、大红门、东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脑卒中高危诊断者5 0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医症状采集;依据FBG水平分级标准;比较不同FBG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不同FBG水平下斑块形成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结果]在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人群间,FBG分级水平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以正常血糖(NFG)为基准,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IFG)斑块形成风险为NFG的1.352倍[95%C(I1.165,1.570),P0.01],糖尿病(DM)斑块形成风险为NFG的1.552倍[95%CI=(1.328,1.814),P0.01];在IFG痰湿证有斑块例数所占百分比大于无斑块例数所占百分比(P0.05),在DM血瘀证、内火证有斑块例数所占百分比大于无斑块例数所占百分比(P0.05)。[结论] IFG和DM可能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证型比较,IFG人群中痰湿证,DM人群中血瘀证、内火证,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