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阳性表达及干细胞因子(SCF)的影响,探讨按部选穴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加中脘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配合普通饲料饮食建立DG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星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CC阳性及SCF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肠推进率明显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加中脘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胃肠推进率、胃窦组织ICC表达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加中脘组C-ki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加中脘组SC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DGP模型大鼠胃排空迟缓症状,调节胃窦组织ICC及SCF的表达,足三里配合胃脘部的中脘穴的效果显著优于足三里配伍远端的内关穴或非经非穴点,表明按部选穴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方,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及血清活性因子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腧穴配伍组方。方法将72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即模型组、人迎组、曲池组、足三里组、曲池+足三里组、人迎+足三里组、人迎+曲池组以及三穴配伍组。另设8只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每7天测定1次血压值,比较各组的血压变化水平,14周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针刺1周后,人迎组、人迎+曲池组、人迎+足三里组和三穴配伍组血压较针刺前下降(P0.05),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4周后各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后,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人迎+曲池组和人迎+足三里组的CGRP外,各针刺组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不同腧穴组方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其中人迎、曲池、足三里的三穴配伍组较其他腧穴组的降压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肠运动及其胃窦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超微结构、c-kit受体蛋白表达及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结合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喂养制备DGP模型。电针穴位组电针"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电针非穴组电针"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穴位对照点,胃复安对照组予1.7%胃复安药液(1mL/100g)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15d。监测血糖,酚红灌胃法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透射电镜法检测胃窦ICC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RT-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胃窦c-kit蛋白及SC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著升高(P0.01),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ICC呈细胞凋亡样改变,SCF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P0.05),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P0.01),ICC数目增加,受损超微结构得到修复,SCF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ICC受损超微结构有所恢复,SC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造模组间比较,c-ki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等穴可调控DGP大鼠血糖,促进胃肠排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CF mRNA,修复受损ICC超微结构,恢复其起搏功能,进而改善胃肠运动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梁门""三阴交"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肠动力、胃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腧穴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55mg/kg)结合高脂高糖不规律饮食制备DGP模型。电针腧穴组取单侧"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电针治疗,电针非穴组取同侧三穴对照点电针治疗,胃复安对照组予1.7%胃复安药液(1mL/100g)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干预15d。观察各组大鼠症状积分、血糖、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胃窦组织IGF-1及IGF-1R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血糖、症状积分、胃窦组织IGF-1及IGF-1R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腧穴组、胃复安对照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P0.01),电针腧穴组血糖、症状积分、胃窦组织IGF-1及IGF-1R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电针腧穴组比较,电针非穴组及胃复安对照组症状积分、胃窦组织IGF-1及IGF-1R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腧穴能降低DGP大鼠血糖水平,促进胃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胃窦组织IGF-1及IGF-1R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循经选穴针刺对失眠大鼠外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会+神门组、百会+三阴交组和百会+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制作大鼠失眠模型,各针刺组针刺相应腧穴,每次30 min,连续7 d。ELISA检测大鼠血清NE、DA、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DA、NE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血清DA、NE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百会+三阴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各针刺组间比较,百会+神门组总体疗效优于百会+三阴交组及百会+非经非穴组。结论针刺改善大鼠睡眠结构可能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循经选穴针刺可能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三里与中脘配伍电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0)、胃泌素(GAS)的影响,来探讨单穴或多穴配伍治疗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足三里组、中脘组、足三里配中脘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 ml/100 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0、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NO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GA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中脘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足三里配中脘组与这两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两穴配伍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GP)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DGP的作用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抽取空白组30只,其余90只在运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法及高脂高糖饲料伴不规则饮食法制备DGP模型成功后随机抽取模型组与治疗组各30只。治疗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取"中脘""脾俞""胃俞""内关""后三里",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连续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体质量、粪重;用炭粉混悬液灌胃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胃肠推进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酪氨酸激酶(c-kit)阳性ICC细胞率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粪重显著升高,体质量、胃肠推进率、c-kit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粪重显著降低(P0.01),体质量、胃肠推进率、c-kit阳性细胞率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能改善DGP大鼠胃ICC中c-kit的表达水平,恢复ICC正常的功能活动以提高胃肠推进率。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DGP)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配伍选用规律。方法对1982—2014年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WF)收录的符合针刺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治疗DGP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其选穴运用频次、选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及选穴配伍关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5篇,分析发现配伍频次15次以上穴位的分别为:足三里与中脘配伍频次为33次,频率为94.29%;足三里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3次,频率为65.71%;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足三里、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5次,频率为42.86%。所选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等,主要选取下肢部、胸腹部及背腰腧穴。足三里穴与中脘穴运用频次最高,且配伍最为常用。结论针刺治疗DGP的选穴配伍规律在按部配穴法中主要以上下配穴、三部配穴、局部配穴和前后配穴法为主;在按经配穴法中主要以交会经配穴法和表里经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针刺单穴与合募配穴治疗糖尿病便秘进行疗效评价,以期为腧穴配伍理论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以糖尿病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计算机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单穴组针刺中脘穴,配穴组针刺合募配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双),每5 d为1个疗程,随后间隔2 d,治疗5个疗程,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根据患者排便实际情况,参照Wexner便秘评分系统,分别对患者针刺前后的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完整性、腹痛、排便时间、总分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配穴组总有效率为94.44%,单穴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穴组与单穴组在治疗前后Wexner便秘评分系统量表中5个因子及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组分别在排便困难(P0.05)有显著性差异,排便完整性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单穴与合募配穴治疗糖尿病便秘均有效,配伍腧穴疗效优于单穴,且远期的针刺后效应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P物质(SP) mRNA表达在合募配穴针刺防治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合募配穴和单穴针刺的效应差异.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捆绑组、中脘组、足三里组和合募配穴组,每组10只.利用捆绑加水浸应激法复制胃溃疡大鼠模型.足三里组取“足三里”穴针刺,中脘组取“中脘”穴针刺,合募配穴组取“足三里”加“中脘”穴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2次.利用RT-PCR技术观察针刺合募配穴对下丘脑GnRH mRNA、S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捆绑组、模型组大鼠同正常组比较,溃疡指数显著升高(P<0.01);中脘组、足三里组、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比较,溃疡指数明显下降(P<0.05,P<0.01),且以合募配穴效果更佳.捆绑组、模型组大鼠同正常组比较,下丘脑组织GnRH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各针刺组和模型组相比,GnRH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各针刺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捆绑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相比,下丘脑组织SP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SP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合募配穴组表达的增加较足三里组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GnRH mRNA的表达,促进下丘脑SP mRNA的表达来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合募配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