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所致的动物行为学改变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的改变。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CUMS)组和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进行连续21d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进行行为学观察,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tau,tau磷酸化(Ser356,Thr231)水平的改变。结果CUMS组大鼠慢性应激后糖水偏好及自主活动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MS组大鼠慢性应激后海马tau磷酸化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后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水平升高,神经可塑性受损,提示了新的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联系的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抑郁模型及氟西汀对大鼠海马与杏仁核神经元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慢性应激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生理盐水组。选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造模,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应激与氟西汀处理的大鼠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B蛋白和信使核酸的表达。结果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两干预组海马海马回区(CA)与齿状核(DG)BDNF表达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杏仁核的表达则相似。慢性应激组与氟西汀组NT-3在海马与齿状核受调节的方向迥异。TrkB与TrkC表达水平与其配体调节方向略有差别。结论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与氟西汀对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不同调节方向,可能反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的病理过程与氟西汀治疗效应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抑郁模型大鼠小脑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探讨小脑在抑郁症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并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CUMS组和对照组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质.随后对结果采用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CUMS组大鼠糖水偏好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样品鉴定,共得到差异蛋白55个,其中在CUMS组中表达下调的有18个,表达上调的有37个.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神经递质代谢、糖酵解、ATP合成利用、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过程.结论 本研究所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是抑郁症小脑功能异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对深入探讨小脑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方法 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等分为CUMS组和对照组,前者连续28天每天随机接受不同的应激,对照组同样条件下饲养但不给应激,至第28天进行行为测评后处死,在日立(H7500)透射电镜下测量海马CA1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 CUMS抑郁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突触活性区长度(216.64±20.19 nm)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42.4±5.23 nm)显著小于对照组(321.58±12.27nm,69.6±4.77 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触界面曲率及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存在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这提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抑郁症模型脑磁共振成像和波谱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分养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敞箱实验等方法测定动物行为;磁共振成像和波谱学方法研究抑郁大鼠脑内整体形态学及前脑和下丘脑变化。结果显示抑郁大鼠大脑纵裂加深、扩大;前脑和下丘脑区域磁共振1H谱NAA峰降低。提示本抑郁症模型大鼠有脑萎缩,前脑和下丘脑区域神经元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对轻度束缚应激的反应性。方法通过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5周开始行2周束缚应激,应激结束后处死大鼠,脑组织HE染色明确缺血灶,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Fos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单纯MCAO组(M)和MCAO+应激组(MR)大鼠可见明确缺血灶,损伤侧大脑半球萎缩和脑室扩大,光镜观察缺血区大量核固缩,坏死灶周边神经胶质细胞增生;MR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中央亚核及终纹床核Fos和CRF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脑内Fos和CRF蛋白表达对应激的反应性增强,CRF通过前反馈机制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导致抑郁可能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神经激肽A的受体NK2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所致的抑郁样行为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和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氟西汀组和抑郁模型组3组,行为学检测后,氟西汀组和抑郁模型组均给予孤养+CUMS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再次行为学检测后,氟西汀组大鼠给予氟西汀腹腔注射21d,抑郁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1d,再次进行行为学检测,麻醉后取大鼠下丘脑,提取组织mRNA和蛋白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K2的表达.结果 应激前3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激后,氟西汀组和抑郁模型组大鼠的糖水摄入明显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氟西汀后,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有所增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有所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抑郁组大鼠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抑郁组下丘脑NK2受体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氟西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UMS可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造成大鼠抑郁模型;NK2受体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在应激后大鼠的下丘脑中明显升高,经氟西汀干预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NK2受体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相关性,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下丘脑室旁核由多种类型神经元构成,是启动并调节应激反应的关键核团之一。在应激源的作用下,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释放多种激素至垂体门脉系统或神经垂体,启动应激反应,并在生殖稳态、电解质平衡以及血压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下丘脑室旁核的不同神经元亚群在应激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旨在为应激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早期大鼠下丘脑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和严重创伤后时相变化及其与应激早期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的关系。方法采用胸部撞击和单侧股骨中段骨折进行致伤。5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创伤组,通过免疫组化实验研究GRK在下丘脑的分布,Westernblot实验研究室旁核GRK的蛋白表达,RT-PCR技术研究室旁核CRH的转录活性。结果在下丘脑室旁核有GRK2/3的分布,但未发现GRK6的阳性染色;GRK2/3的总蛋白在创伤后30min显著下降(P<0.05),90min恢复近正常水平;CRHmRNA表达在伤后30min显著升高(P<0.05),60min、90min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创伤应激过程早期GRK2/3的蛋白表达受到了抑制,推测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CRHR1)的同源性脱敏受到了抑制,间接促进了下丘脑室旁核CRH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下丘脑室旁核损伤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的大鼠模型.方法选择SD清洁级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下丘脑室旁核注射海人藻酸而损毁之;对照组则注射人工脑脊液.注射30 min后收集1 h尿量,并用放免法检测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同时取注药部位的脑组织作组织学检查,观察室旁核神经元活性.结果下丘脑室旁核损毁后的大鼠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血浆AV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表明实验组室旁神经元尼氏小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在严格控制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前提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损毁下丘脑室旁核建立尿崩症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文拉法辛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应激同时文拉法辛干预组给予文拉法辛(15mg/kg)、抑郁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采用敞箱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观察大鼠行为改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el-xl mRNA表达情况.结果 抑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Bax mRNA表达升高[(1.97±0.79)vs(1.28 4±0.49),P<0.01],Bcl-xl mRNA表达降低[(1.06 4±0.42)vs(1.51±0.48),P<0.01];与抑郁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Bax mRNA表达降低[(1.61±0.68)vs(1.97±0.79),P<0.05],Bcl-xl mRNA表达升高[(1.39±0.51)vs(1.06±0.42),P<0.05].结论 抑郁症模型大鼠存在海马损害,而文拉法辛对Bax mRN和Bcl-xl mBNA的表达具有干预作用,这可能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海马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噪音刺激下c—fos癌基因表达及钙拮抗剂防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机能定位的形态学方法——c-fos癌基因表达法,对心理应激进行探讨。方法用86dB噪音持续刺激SD大鼠1~2小时,并与受到40dB强度生理性声音刺激和不给声音刺激的大鼠进行对比。结果接受噪音刺激的动物的脑干听觉通路各级神经元以及与情绪有关的边缘系统皮质下部位的杏仁核和下丘脑室旁核(PVN)、视上核等处出现了明显的c-fos癌基因表达产物Fos蛋白的聚集。用药与不用药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提示了心理应激的解剖基础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香兰素吸嗅对大鼠抑郁样行为改善及其机制。方法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CUMS)+孤养的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为验证香兰素作用途径,另设立大鼠嗅球毁损(OBX)模型。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4 w测试大鼠糖水消耗量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干预结束后超高压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5-HT、DA、NE的量。结果与造模后相比,CUMS+香兰素吸嗅组大鼠神经行为学指标显著好转(P<0.05);其脑匀浆液5-HT、DA的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造模后相比OBX+香兰素吸嗅组大鼠神经行为学指标未见好转(P>0.05);其脑匀浆液5-HT、DA、NE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香兰素可经嗅觉通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通过提升脑内5-HT、DA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FAS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抗抑郁剂(帕罗西汀)的拮抗作用。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慢性应激模型组、氟西汀治疗组。选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运用OPEN-FILED(旷野试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的变化,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大鼠海马各区的细胞凋亡及FAS蛋白的表达。结果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旷野实验中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有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有增加。氟西汀可改善大鼠行为学变。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内的细胞凋亡数及FAS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细胞内PKA和P-CREB胞凋亡数及FAS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可促进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细胞凋亡和FA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氟西汀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鼠抑郁模型中海马神经重塑障碍与Notch1信号系统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54只大鼠随机分为CUMS 14 d组、CUMS 28 d组和对照组,前两组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和孤养(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14 d和28 d建立抑郁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测定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分化以及Notch1信号通路各个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UMS 14 d组和CUMS 28 d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存活明显减少(P<0.001).CUMS 28 d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NeuN/BrdU、GFAP/BrdU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CUMS 14 d组和CUMS 28 d组Notch1信号通路各因子(NICD、Hes1、Hes5和Jag1)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受到抑制,但分化无改变;同时,大鼠海马Notch1功能下调.提示Notch1信号系统可能与抑郁症海马神经再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及凋亡、自噬的变化,探讨抑郁症海马体积异常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通过给予不可预见慢性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 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体积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C-3Ⅱ蛋白和LC-3Ⅱ/LC-3Ⅰ比值增高,Beclin 1相对表达增高(P<0.05)。结论抑郁症大鼠海马凋亡和自噬增强,可能是海马体积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对抑郁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模型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文拉法辛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应激同时文拉法辛干预组给予文拉法辛(15mg/kg)、抑郁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采用敞箱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观察大鼠行为改变, 以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的含量.结果 (1)抑郁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文拉法辛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显著增加,文拉法辛可以降低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这可能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的蛋白激酶A (PKA)信号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大鼠下丘脑脑片实验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及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观察CRH激活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CRH1R)后PKA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及其与CRH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CRH可引起下丘脑脑片磷酸化PKA、磷酸化环腺苷一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CRH mRNA含量明显增加,而CP-154526、H89可显著抑制磷酸化PKA、磷酸化CREB及CRH mRNA含量的增加.结论在严重创伤应激反应中, CRH主要通过PKA途径实现对下丘脑神经元CRH mRNA表达的超短正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19.
抑郁模型大鼠脑内色氨酸及5-羟色胺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色氨酸(TP)及5-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探讨抑郁障碍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10只,以下简称抑郁组)和对照组(10只),对抑郁组大鼠进行连续21d的慢性应激。进行行为学观察;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下丘脑和纹状体4个部位的5-HT及TP含量。结果(1)抑郁组大鼠慢性应激后的自主活动为(35±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抑郁组大鼠海马、前额叶5-HT含量分别为(0.34±0.08)ng/mg组织和(0.55±0.06)ng/mg组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6±0.06)ng/mg组织和(0.66±0.09)ng/mg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P含量分别为(3.76±0.34)ng/mg组织和(4.08±0.51)ng/mg组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3±0.38)ng/mg组织和(3.49±0.44)ng/mg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大鼠下丘脑和纹状体5-HT及TP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内5-HT的合成功能降低是抑郁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MVZ)→杏仁中央核的儿茶酚胺能通路是否参与了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抑制癫痫的调节;是否存在由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海马的直接投射参与抑痫。方法 将逆行追踪剂WGA—HRP注入大鼠—侧杏仁中央核或腹侧海马,48h后,给予迷走神经刺激,观察MVZ内WGA—HRP逆行标记的细胞、Fos蛋白、TH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杏仁核注射组大鼠MVZ内可见HPR/Fos/TH二重标记的细胞;海马注射组MVZ内未见HRP逆标神经元,但HRP逆行标记与Fos阳性双重标记细胞出现存隔区和下丘脑室旁该。结论 提示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杏仁中央核的投射通路直接参与VNS抑痫过程,而且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关;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隔区、下丘脑室旁核中继至海马的间接通路也参与了抑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