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PBPV)即刻疗效、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开展的PBPV 6例青少年肺动脉瓣狭窄进行分析。结果  6例治疗均获得成功 ,右室收缩压由术前 9 82kPa± 1 57kPa降为术后4 84kPa± 0 83kPa。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 2 58kPa± 0 85kPa升为术后 3 98kPa± 1 0 6kPa。右室肺动脉跨瓣压差由术前 6 82kPa± 1 53kPa降为术后 1 0 9kPa± 0 84kPa。并且术后体检杂音均明显减弱 ,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PBPV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可作为先天性圆顶样肺动脉瓣狭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合并先天性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和肺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近10年经临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和瓣上狭窄共45例。行瓣膜扩张术前先确定瓣环大小、瓣口面积、跨肺动脉瓣压差。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右心室的跨瓣压差(△P),观察比较PBPV术后肺动脉瓣的开放、心电图及肺动脉瓣、三尖瓣的返流情况。结果:45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患儿中,42例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3.333%。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病例组及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病例组中,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小于3.810 m/s时,PBPV术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轻度)狭窄有效方法。对于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的患儿(肺动脉瓣上狭窄内径大于5 mm),PBPV术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PBPV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乙烯单囊法、双球囊法及Inoue球囊法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效果及选择要点.方法对42例先天性PS患者分别采用单囊法(n=15)、双球囊法(n=9)及Inoue球囊法(n=18)行PBPV治疗,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瓣膜最大开放直径.结果PBPV术后右室收缩压、右室流出道收缩压分别由(14.69±6.01)kPa和(12.16±3.48)kPa下降至(8.14±5.26)kPa和(5.39±2.21)kPa,肺动脉收缩压由(1.57±0.56)kPa上升至(2.75±0.62)kPa.肺动脉瓣最大开放直径由术前的(8.90±2.06)cm上升至(17.16±2.16)cm.单囊法、双球囊法及Inoue球囊法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分别为(2.40±2.05)kPa、(3.29±2.25)kPa和(2.52±1.95)kPa;收缩期右室至肺动脉总压力阶差分别为(2.40±2.05)kPa、(4.98±4.26)kPa、(6.16±6.93)kPa和(5.65±4.75)kPa.平均随访(2.5±1.6)年,超声多普勒测肺动脉瓣流速从术后的(2.38±1.89)m/s降至(2.22±1.96)m/s,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3.02±1.9)kPa降低至(2.86±2.04)kPa.结论①3种PBPV方法治疗PS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②对瓣环较小的低年龄患者,应选用聚乙烯单球囊法;而对瓣环较大、主肺动脉扩张的大龄患者应首选Inoue球囊法,聚乙烯双囊法偶可作为Inoue球囊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梁均强 《吉林医学》2012,33(9):1805-180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29例适合封堵术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分别是10例、3例、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果:29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封堵,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封堵器固定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 Hg(1 mm Hg=0.1333 kPa)下降到术后(14.3±9.5)mm Hg。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超声心动图能对多种心血管结构改变进行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对手术方式、预后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1988年~1998年对62名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患者平均年龄201岁。PBPV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ΔP)由术前71±27mmHg降至37±15mmHg,54例随访1~9年,平均47±21年,ΔP进一步降为24±9mmHg。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即刻与中远期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16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病人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在PBPV前后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连续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用连续式多普勒探测肺动脉瓣最大瞬时压差、平均压差及瓣口面积,并与心导管相应测值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5、0.90(P<0.001)。表明连续式多普勒能准确定量肺动脉瓣狭窄程度及反映PBPV前后压差和瓣口面积的变化。将测得之动脉瓣环直径和二维超声值与右室电影造影测得值相比,亦示相关密切(r=0.92,P<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明影响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疗效的因素和术后心脏形态学的变化。方法:用逐步回归法对8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跨瓣压差、球囊/瓣环比值、肺瓣口面积和球囊充盈时间进行分析;对术前和术后的右室腔直径、右室壁厚度和ECG的Rv1行t检验;对术前、术后和随访所测量的跨瓣压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前跨瓣压差(12.34±0.73)kPa,术后压差(4.79±0.36)kPa,下降百分比为(59.45±2.14)%(P<0.001);设术后残余压差(A)为因变量,术前跨瓣压差(X)、球囊/瓣环比值(Y)、肺瓣口面积(Z)和球囊充盈时间(W)为自变量,得回归方程为A=13.46+0.3208X-6.9626Y-0.7535Z,R2=0.6506;42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7±26.3(38~126)个月,平均随访压差(3.73±0.42)kPa,随访压差较前明显降低(P<0.001);随访所测量的右室腔直径、右室壁厚度和ECG的Rv1较治疗前有显著良性转归(P均<0.05)。结论:PVS严重程度是影响PBPV疗效的关键因素,术后心脏形态学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大年龄患者的好转机会小于儿童。提示PVS一经确诊,即应行PBPV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共52例, 年龄(27±4)岁(3-62岁)。在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从右股静脉经导管置入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观察术后当时、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3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其中1例因房间隔缺损过大而行手术治疗,成功率98.1%。ASD封堵治疗术后3个月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0.05)。结论 应用房间隔封堵器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导手术成功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 1讨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9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对 5 3 0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施行了介入治疗 ,其中 63例为特殊PDA ,男 19例 ,女 44例 ,年龄 1~ 5 6(平均 19.40± 16.87)岁 ,体重 9~ 82 (平均 3 7.0 9)kg。合并心房颤动、异常血红蛋白症、右肺动脉缺如、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肺气肿、及肺脓肿各一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5例。采用AmplatzerPDA封堵器48例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伞 3例 ,可控弹簧栓子 8例 ,对一例极细小PDA采用造影导管诱导血栓形成法 ,另外 3例则分别采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Rashkind封堵伞及pfm弹簧圈。将 63例特殊PDA分为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平均压 >5 0mmHg)组 2 8例 (包括PDA外科结扎术后再通 2例 ) ;PDA外科结扎术后或夹闭术后再通组 18例 (不包括 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组 5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极细小 (≤1mm)PDA组 6例 ;Rashkind法封堵PDA术后残余分流组 2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同期及分期施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分别为 2及 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同期施行了封堵术。封堵术后 10~ 5 0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术后2 4小时、1  相似文献   

10.
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容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行研制的三维图像重建系统,对自剑突下区采集的二维右心室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右心室容量。10只猪心右心室容量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值为33.6±1.86ml,右心室腔模型排水法实测值为34.4±16.0ml,二者呈非常显著相关(r=0.99.P<0.001)。房间隔缺损组的右室舒张末期容量、收缩末期容量明显高于正常及肺动脉瓣狭窄组(P<0.001),而在正常及肺动脉瓣狭窄组间无显著差别。右室射血分数在3组间无显著差别。结果证明,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容量可靠,可以成为检测右心室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瓣膜置换、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等较复杂心脏手术53例,无一例死亡,文中对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心功能支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情况,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olter检测系统检测123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HRV中的SDNN(24 h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I(24 h内每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RMSSD(连续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PNN50(连续24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及三角指数,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DNN、RMSSD、PNN50、三角指数明显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I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NYHA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明显降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DNN和PNN50进入回归方程,Y=3.422-0.011SDNN-0.057pNN5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随心功能降低而逐渐降低,心率变异性中SDNN、PNN50指标对心功能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手术治疗心腔粘液瘤7例,其中发生于左心房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6例完整切除,1例瘤体术中破碎并发脑栓塞。作者认为本病确诊后应积极手术并重点讨沦了各心腔粘液瘤手术切口的选择及预防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供体心脏体外保存及功能评价的方法。方法:将血型一致的12头瑞典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心脏供体组和血液供体组两组,每组6头。用体外循环机以不同流量(0.76、1.00、2.00、3.00、4.00 L/min)在37℃条件下灌注离体心脏,监测动静脉血气和离体心脏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及氧摄取率。结果:不同灌注流量下,离体心脏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缩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3.500,331.010,77.701,10.101和89.301, P 均<0.001)。灌注流量较高,离体心脏上述各指标也较高( F =0.460, P>0.05)。不同灌注流量组心肌氧摄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6,P=0.788)。结论:该模型可使离体心脏心功能保持良好并得到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201例二尖瓣替换(MVR)术后并发2例左心室破裂(LVR)的体会。方法 全组MVR201例,单纯MVR161例,双瓣置换40例,MVR缝合方法:间断缝合180例连续缝合21例,侧倾碟瓣(国产)163例,双叶瓣(Medicarbo)38例,术后并LVR2例,结果 2例LVR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MVR术后并发LVR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临床合并症,常见原因包括:过度剥离切除后叶基部的钙化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21例,其中置换二尖瓣12例、主动脉瓣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3例。21例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岁。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3例,Ⅳ级4例。心胸比率0.56~0.77。手术死亡率4.76%(1/21)。作者对影响手术死亡原因如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6 0例入选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 5毫克/天,两周加倍,逐渐加到目标剂量2 5毫克/天,持续到研究结束。结果:治疗后患者静息心率、运动最快心率明显下降(P <0 .0 0 1,P <0 .0 0 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改善静息心率和运动时心率,从而提高运动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例二尖瓣瓣上狭窄,均于术前明确诊断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该畸形与三房心类似,左房内有一膜状结构,位于瓣环上数毫米处,左心耳的下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心耳与膜状结构的位置关系。诊断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倘若术前没有发现该畸形,术中仅将伴随畸形修补,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由于膜状结构距二尖瓣甚近,手术需要仔细操作,以免损伤二尖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95例冠心病患者右心功能改变,并取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前间期指数、右心室射血间期指数及右心指数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右心功能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资料研究发现,随患病时间延长,右心功能异常愈明显,心肌硬化患者表现尤为显著。心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文就有关机制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