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海藻酸钠与姜油树脂的质量比3∶1、CaCl2浓度1.0%、壳聚糖浓度1.2%,所得微囊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842μm、跨距为0.14,包封率为(69.82±1.05)%。微囊在高温、高湿和强光实验条件下,载药量与外观形态稳定。结论:在均匀设计所得优化条件下,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微囊化是提高姜油树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马钱子生物碱的释放速率,采用乳化 溶剂扩散法制备马钱子生物碱微囊,以载药量、包封率、外观形态等为考核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溶出性能。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囊芯和囊材质量比为1∶2,囊材质量浓度0.135 g/mL,乳化剂体积分数2%,有机相和水相体积比为1∶5)下3次平行制得微囊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99%和18.25%;微囊外观光滑圆整,流动性好且粒径分布较窄;微囊中的马钱子碱与士的宁在人工胃液中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42-45,封3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微囊,考察其影响因素,找出最优方案。方法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囊材,马钱子碱为囊心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药微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确定最佳囊材比、囊心与囊材比及CaCl_2的浓度,确定最优配方。观察其形态,测定其包封率、粒径、载药量、Zeta电位等。结果通过正交实验,制备马钱子碱微囊的最优配方:壳聚糖浓度为5 mg/m L,明胶浓度为4 mg/m L,CaCl_2浓度为2%,囊心与囊材比为1∶3。3次平行制备所得的载药微囊的各参数的平均值:包封率为28.73%,粒径为2.15μm,载药量为10.6%,Zeta电位为12.61 mV。微囊分散性好,表面平滑完整,囊壁清晰,无粘连。结论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原料的复凝聚法制备马钱子碱微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且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法优化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微囊性质的可预测性。方法:以壳聚糖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将5-氟尿嘧啶微囊化,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跨距为因变量对壳聚糖浓度、芯壁比、乳化剂用量和成囊温度4个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通过星点设计法得出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为质量分数0.15%,芯壁比1.5,乳化剂的用量8%,成囊温度50℃。结论:星点设计法优化微囊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制得的微囊具有囊型好、粒径分布均匀、重现性好、包封率高且制备工艺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以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囊的最优处方。结果最优处方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mg/mL,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mg/mL,氯化钙浓度为0.2mol/L,海藻酸钠与药物的比例为1∶1。结论本法工艺简单可行,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左旋多巴微囊的工艺。方法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以微囊的包封率、载药量、累积溶出百分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左旋多巴微囊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工艺所得微囊进行质量检查。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为:囊材溶于二氯甲烷的比例为8%,囊材与药量比例为1:1,EC(10mPa/s)与EC(20mPa/s)的比例为1:3,验证试验表明优化工艺所制左旋多巴微囊微囊平均包封率为92.98%,载药量为46.74%,24h累积溶出百分率为81.07%。微囊外观圆整且无粘连现象,微囊的粒径范围为10-50μm,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该工艺操作简便,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制备的优化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优化卡铂 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囊 ,单因素试验初选影响粒径和包封率的主要因素和范围 ,以 15 5均匀设计表优选提高包封率和控制粒径分布的实验条件 ,并进行结果预测及验证。结果 卡铂 载体投料比、载体浓度、内 外相体积比对微囊包封率和粒径影响显著。优化条件所得微囊形态圆整、均匀 ,平均粒径 ( 14 2 5± 3 5 2 ) μm ,平均载药量 ( 6 81± 0 0 4) %,平均包封率 ( 74 13± 0 5 6) %(n =3 )。结论 本制备工艺优化合理 ,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阿奇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阿奇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和包封率、粒径等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生物降解材料明胶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奇霉素明胶微球,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所制备的阿奇霉素明胶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58.34μm,载药量为20.11%,包封率为59.55%。结论所制备的阿奇霉素明胶微球重现性良好,粒径范围窄,载药量较高,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法筛选出制备他莫昔芬磁性微球的最佳处方工艺。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二步法制备他莫昔芬磁性微球,以载药量和包封率双项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考察水油比、Fe粉与明胶质量比、药物浓度对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水油比8∶80,Fe粉与明胶质量比1∶20,药物浓度180mg/L。按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磁性微球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3.1%和88.7%,重现性良好。结论:确立的他莫昔芬磁性微球的处方工艺切实可行,为他莫昔芬新剂型的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草黄酮微囊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黄酮微囊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方法以生物可降解型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甘草黄酮微囊,考察其形态特征及微囊的包封率的情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最佳工艺为:囊心和囊材的比例为1∶2,制备甘草黄酮时的温度为50℃,转速为600 r/min,明胶和阿拉伯胶的比例为1∶1,明胶和阿拉伯胶的浓度为3.0 g/ml。甘草黄酮微囊外观均一、光滑,平均载药量为(14.30±2.13)%,平均包封率为(70.72±2.38)%。结论复凝聚法制备甘草黄酮微囊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不同制备工艺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选PTX-PBCA-NPs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界面缩聚法和乳化聚合法制备PTX-PBCA-NPs,进行对比研究.用正交设计优选处方.结果 界面缩聚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范围均在94.39%~9.23%(n=3)之间,界面缩聚法制备的PI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1.07±0.03)%(n=3),而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0.86:±0.01)%(n=3).用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PTX-PBCA-NPs载药量为0.80%,包封率为95.71%,粒径为235.6nm.结论 两种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符合药典要求.经比较研究,界面缩聚法可能是提高PTX-PBCA-NPs载药量较好的一种制备方法(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硝苯地平(NF)微囊,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方法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NF微囊,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囊外形、粒径,并对微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结果 本实验制得的微囊平均粒径为23.8±2.6μm,载药量为15.8%,包封率为80.6%,NF微囊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NF微囊,粒径均匀,载药量及包封率较高,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布洛芬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布洛芬明胶微球(IBU-GMs)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微球的质量。【方法】以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明胶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用不同凝聚剂制备布洛芬明胶微球。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对IBU-GMs的粒径大小、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进行考察。【结果】采用复合凝聚剂所制布洛芬明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载药量为23.44%,包封率为84.62%。【结论】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微球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表征。【方法】以阿拉伯胶(GA)-壳聚糖(CS)为囊壁材料,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微囊,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筛选微囊最佳制备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囊中高良姜乙醇提取物的含量,利用红外光谱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微囊进行性能表征。【结果】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微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壁材比(GA/CS) 6∶1,芯壁比1∶1,凝聚时间45 min,固化剂用量3 mL。此条件下制备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微囊的载药量为27.17%,包封率为80.07%,且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微囊缓释性能优于高良姜乙醇提取物。【结论】复合凝聚法制备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微囊具有较好的包封性,方法简单且稳定可靠,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5.
褪黑素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以聚乳酸、壳聚糖可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明胶为分散剂,Span-80和Tween-80混合液为乳化剂,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纳米粒,根据纳米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制备褪黑素纳米粒.结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圆滑,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料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结论:在30 ℃;1 000 r/min搅拌速度;褪黑素与聚乳酸的质量比为1:3;Tween-80与Span-80体积比为5:1;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情况下,可制备成平均粒径在45.84 nm,包封率为38.33%,载药量为8.35%的褪黑素载药纳米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甲硝唑微囊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甲硝唑微囊,并对微囊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药性进行考察。结果所制微囊包封率在52%以上,载药量大于30%,12 h时累积释药量达90%以上。结论该制剂制备方法简便易行,质量评价合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以聚乳酸-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mPEG)为载体材料的氟维司群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氟维司群PLA-mPEG微球,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收率和体外释放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载药量为指标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假设检验,最佳制备工艺为:A3B1C1D2,即油相-水相体积比为1∶60,聚乙烯醇在水相中的浓度为0.2%,PLA-mPEG在油相中的浓度为5%,乳化剪切速度为2 300 r/min。按优化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表面圆整,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18.0%、92.2%、85.4%,大部分微球的粒径为10~40μm,药物体外释放76 h约为88%,释药特性符合H iguch i方程。结论采用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氟维司群PLA-mPEG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均较高,且粒径均匀,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该法合理、可行,可用于氟维司群PLA-mPEG微球制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含有依诺沙星微球的改性明胶膜,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方法以乳化交联法制备依诺沙星明胶微球,以微球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优选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后,将载药微球分散到改性明胶膜中,对比普通载药膜测定其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性。结果以最优工艺制备的依诺沙星微球外观圆整,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04±0.25)μm,>80%微球粒径分布在1~6μm,微球平均载药量为(11.8±1.02)%,平均包封率为(78.24±3.18)%,载药微球膜和普通药膜中依诺沙星累积释放约80%各需96h和8h。结论依诺沙星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载药微球改性明胶膜体外释放缓慢,有望开发为具有长效抗菌效果的创伤性敷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白芍总苷PVA微囊并探讨其包封率及药物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悬浮界面交联法对不同质量浓度的PVA白芍总苷微囊的制备进行考察,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绘制白芍总苷在人工肠液(pH 7.4)中的标准曲线。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囊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优化工艺后微囊在12 h内溶出的量并作释放度考察曲线。 结果 通过界面交联法得到的白芍总苷微囊,干燥后平均粒径为10 μm左右,其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依次为71.08%、7.32%。 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溶微囊中白芍总苷的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方法可靠,线性良好,稳定性好,PVA微囊使包封药物白芍总苷有肠溶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索拉非尼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D-ɑ-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 TPGS)聚合物纳米粒的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索拉非尼与PLGA的质量比、有机相与水相的容积比、乳化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的浓度因素对制备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参数,并对最优处方与工艺下纳米粒药物的体外释放、形态和粒径进行考察。 结果 最佳处方为:索拉非尼与PLGA的质量比为1∶11.56;有机相与水相的容积比为1∶5.56;乳化剂TPGS的浓度为0.03%。制备的优化纳米粒形态均一,平均粒径为249.6 nm,包封率为89.78%,载药量为9.41%。体外索拉非尼在含1%吐温-80的磷酸盐缓冲液(pH 5.0、pH 7.4)中呈二相释放,120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0.69%±4.70%和40.67%±3.77%。结论 所优选的索拉非尼PLGA-TPGS纳米粒处方与工艺合理可行,体外实验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为后期体内、体外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