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28-1730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脱垂女性肛提肌裂孔的变化,探讨盆底肌群的解剖及功能改变与子宫脱垂的相关性。方法:经会阴三维超声对72例子宫脱垂女性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三维重建处理后获得盆底横断面声像图,观察肛提肌裂孔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三种状态的形态改变并测量肛提肌裂孔周长及面积,比较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后,子宫脱垂女性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三种状态相比较,缩肛动作盆底整体向头腹侧移动,Valsalva动作盆底整体向背尾侧移动,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静息状态,也大于缩肛动作,静息状态与缩肛动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脱垂患者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下降,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能评估子宫脱垂患者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早期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产后盆底功能正常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MRI扫描,对比两组产妇静态和动态下影像特点。结果在MRI扫描静态和动态下,观察组的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横断位肛提肌裂孔宽度、矢状位耻骨联合到肛直肠连接后缘的连线(LH线)、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附着点到耻骨联合下缘到末端尾椎1-2间隙的连线的垂线(M线)长度、肛提肌角度(LPA)及髂骨尾骨肌角度(IC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髂骨尾骨肌厚度(IC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I可显示出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采用盆底超声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该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后80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其中,45例压力性尿失禁(SUI组),35例盆腔器官脱垂(POP组),另选3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非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3组均经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在缩肛、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形态改变,并测量参数。结果在缩肛状态下,POP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M)为(5.87±0.64)cm,肛提肌裂孔面积(A)为(18.06±3.06)c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状态下,SUI组M、肛提肌裂孔横径(N)、A、肛提肌左右支夹角(γ)分别为(6.15±0.76)cm、(5.03±0.88)cm、(16.31±5.68)cm2、(69.93±7.72)°,POP组M、N、A、γ分别为(6.05±0.79)cm、(4.99±0.79)cm、(16.41±5.71)cm2、(68.92±8.5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lsalva状态下,SUI组M为(6.12±0.53)cm,POP组M、A、γ分别为(6.37±0.63)cm、(23.29±6.02)cm2、(78.01±9.8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以利于疾病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正常盆底MRI静息状态下的解剖和功能状态,为动态MRI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建立盆腔器官运动程度和盆底形态学的正常标准.[方法]按照年龄分别选择20~40岁、40~60岁及60岁以上共三组无盆腔疾病、无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的女性,每组20人共60例,均行静息状态下的盆腔MRI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并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耻尾线即耻骨联合下缘至第一、二尾椎间隙的连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的距离,在经肛管中部的冠状位上测量肛提肌板的角度,在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横断位图像上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膀胱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直肠连接在PCL附近,各年龄组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膈裂孔的面积及肛提肌板的角度随着组之问年龄的增大而加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耻骨直肠肌薄于左侧.[结论]正常女性膀胱颈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移,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肛直肠连接不超过PCL以下1.5 cm;随年龄增长盆隔裂孔逐渐增大,肛提肌逐渐下降.双侧耻骨直肠肌可不对称.MRI可全面显示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在评估孕妇分娩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分娩后出现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3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分娩后盆底功能正常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MRI检查,分析两组MRI检查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数据及图像结果。结果观察组动、静态MRI检查横断位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动、静态横断位肛提肌裂孔宽度、动、静态矢状位LH线、M线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动、静态冠状位MRI示肛提肌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MRI所成图像中盆底解剖结构和正常女性差异明显,动、静态MRI扫描能够反映孕妇分娩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有助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的评估及诊断。  相似文献   

6.
崔璨  李娜  赵玉娇  沈文 《浙江医学》2020,(10):1043-1047
目的观察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盆腔组织和器官MRI的变化及盆底恢复情况,探讨MRI对产后盆底缺陷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后6个月初产妇50例,行盆底静态MRI(横断面、冠状面FSE-T2WI)及动态MRI(true-FISP)检查。静、动态MRI影像完成肛提肌损伤情况、肛提肌各影像指标的测量(H线、M线、提肛板角、双侧髂尾角、肛提肌裂隙面积)、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评估。对存在肛提肌损伤和(或)盆腔器官脱垂的产妇进行随访并于3个月后再次行盆底静、动态MRI检查,比较两次检查产妇肛提肌损伤和器官脱垂变化情况,同时比较肛提肌各影像测量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差异。结果32.0%(16/50)产妇存在肛提肌损伤,46.0%(23/50)产妇存在盆腔器官脱垂。两次检查产妇肛提肌损伤情况、肛提肌各影像测量指标(H线、M线、提肛板角、双侧髂尾角、肛提肌裂隙、盆膈裂孔面积)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后6个月初产妇肛提肌损伤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于3个月的随访中未见明显恢复。MRI检查可有效检测并量化产后盆腔组织和器官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尿失禁(UI)及膀胱脱垂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UI及膀胱脱垂女性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体检盆底功能正常的60例女性纳入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对比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与肛提肌厚度,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对照组、UI及膀胱脱垂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静息、张力、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均大,肛提肌厚度小(P<0.05);与会阴盆底二维超声对比,实时三维超声对UI及膀胱脱垂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更高(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UI及膀胱脱垂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功能正常女性: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距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为12.6 mm,膀胱尿道后角为134.25°,尿道倾斜角为28.15°。UI超声图像特征:Valsalva动作之后,膀胱颈距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为-15.1 mm,膀胱尿道后角为164....  相似文献   

8.
华冰 《中国CT和MRI杂志》2015,(5):114-116,120
目的 对比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及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MRI表现。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为PFD的患者40例。同时选取健康同龄女性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行静动态核磁共振扫描(MRI)评价两组的肛提肌指标、盆腔各器官脱垂情况、尿道长度和尿道周围支持结构指标。结果PFD组耻尾肌面积、髂尾肌面积和耻直肌面积的静/动态测量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FD组提肌板角、盆膈裂孔横径、LH线和M线的静/动态测量值分别为,显著高于正常组的。PFD组静态和动态期的膀胱颈、子宫颈和肛直肠连接均显著重于正常组,P<0.05。结论 PFD患者在MRI所成图像中盆底解剖结构和正常女性差异较大,盆腔动静态磁共振在PFD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脏器脱垂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POP患者和普通妇科疾病患者各6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的大小及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结果: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散,耻骨直肠肌变薄不对称,回声欠均匀,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周长,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观察女性的盆底结构,诊断盆底器宫脱垂患者的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与比较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肛提肌缺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择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选择经阴道分娩并具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的初产妇64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入选者都进行盆底的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记录肛提肌缺损等相关参数。结果:超声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4.3%,对照组为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与盆底肌收缩状态的盆膈裂孔面积、肛门内括约肌厚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MRI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9.1%,对照组为1.6%,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HW、LHL、LPA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肛提肌的髂骨尾骨肌呈头尾方向走行并向上膨凸,耻骨直肠肌位置较髂骨尾骨肌低;肛提肌缺损表现为两侧不对称,阴道经缺损处向侧方膨出,病变一侧与耻骨联合分离。结论: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盆底检测中的应用能有效反映分娩所致的肛提肌缺损,还可描述缺损肌肉与周围脏器的相互关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部分患者就医前对医生的预设性不信任是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评估患者预设性不信任的工具仍较少。目的 初步编制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将文献查阅、临床实践、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编制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分别于2018年1-2月、2018年2-3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分别选取医院就诊患者52例和384例进行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通过预调查初步优化量表结构,通过正式调查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效标效度、Cronbach's α系数等进行量表条目筛选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最终确定的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分别为医患沟通、患者个人经验、医生修养、医疗制度、医生医德、其他因素、医生技术、患者判断。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8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79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各条目得分与总分、个条目得分与对应的公因子得分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将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作为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的效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量表总分呈线性负相关(P<0.05)。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8,分半信度系数为0.729。结论 编制的患者预设性不信任情境量表区分度良好,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作为我国患者对医生预设性不信任程度测量的适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观察心理危机当事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征兆,有利于早期识别和预警潜在的心理危机,但目前国内尚缺乏心理危机征兆预警工具。目的 研制个体心理危机征兆预警工具,实现心理危机的早期动态预警。方法 采用德尔菲(Delphi)法专家咨询对条目池进行筛选,形成心理危机征兆检查表(PCSC)。通过两轮施测,对PCSC进行信效度检验。根据评分者一致性、条目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专家讨论等,对量表条目进行修订。计算约登指数确定预警临界值。结果 通过2轮Delphi法对条目池进行筛选,确立了含35个条目的PCSC。正式施测(有效个体183例,其中非心理危机组101例,心理危机组82例)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5)和评分者一致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为0.84〕,能够有效区分危机组和非危机组;与心理危机三维评估体系(TAF)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rs=0.90),说明PCSC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根据评分者一致性、条目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专家讨论等,对量表条目进行修订,形成了包括30个条目的PCS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时所对应的临界值,确定PCSC总分达到9分可发出黄色心理危机预警,总分达到14分可发出红色心理危机预警。结论 PCSC能够有效区分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有利于对心理危机实现早期预警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3.
赵静波  祝超慧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3):2850-2855
背景 近年来,医患冲突加剧、医患信任危机的状况时有发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但目前对患者攻击性、患者人格对医患信任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的路径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患者攻击性、医患信任、大五人格间的关系以及患者大五人格在这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8家医院患者,采用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CC-BPAQ)、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中文版(C-WFPTS)、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攻击性、医患信任及大五人格间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的攻击性、医患信任及大五人格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 20.0软件拟合中介模型,采用Bootstrap程序分析中介效应。结果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为76.8%。男性患者CC-BPAQ总分、身体攻击、冲动维度得分高于女性(P<0.05)。不同性别患者CC-BPAQ敌意、易怒维度得分、C-WFPTS总分、仁爱、技术能力维度得分、TIPI-C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C-BPAQ总分与C-WFPTS总分(rs=-0.173)及TIPI-C外向性(rs=-0.185)、宜人性(rs=-0.296)、尽责性(rs=-0.237)、情绪稳定性(rs=-0.422)、开放性维度得分(rs=-0.140)均呈负相关(P<0.05),C-WFPTS总分与TIPI-C宜人性(rs=0.207)、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rs=0.211)呈正相关(P<0.05)。患者攻击性对医患信任的间接效应的估计值为-0.33〔95%CI(-0.92,-0.09)〕,大五人格在患者攻击性和医患信任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患者攻击性以大五人格为中介对医患信任有预测作用,而人格特质是患者对医师信任的保护性因素,能够预防攻击性特质高的患者暴力伤医等攻击性行为,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医师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NCD需面临服用药物、自我监测、临床检查、就诊和自我管理等临床治疗和健康管理,给患者造成沉重的负担。目的 探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NCD患者的治疗负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7月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为研究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13个社区各抽取4~6个小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小区随机抽取50户家庭,共纳入1 472例NCD患者。采用NCD患者治疗负担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调查表、NCD情况调查表、卫生服务利用调查表、治疗负担量表(TBQ)。结果 采用K类中心聚类分析法根据治疗负担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721例)、中度组(540例)、重度组(211例),其中,轻度组TBQ总分为(24.4±10.5)分,中度组TBQ总分为(53.6±9.3)分,重度组TBQ总分为(85.1±13.6)分。3组医保类型构成情况、慢性疼痛、骨骼及结缔组织炎症、患NCD种数、近12个月内需住院而未住院、近12个月内住院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医保〔OR=-1.046,95%CI(-1.786,-0.306)〕、城镇居民医保〔OR=-0.767,95%CI(-1.449,-0.086)〕、患NCD种数为1种〔OR=-0.364,95%CI(-0.660,-0.070)〕和近12个月内住院〔OR=0.605,95%CI(0.250,0.960)〕是NCD患者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东莞市长安镇NCD患者治疗负担以轻度治疗负担为主,医疗机构应加强NCD的监控和NCD患者健康管理,以达到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阿是穴是针灸治疗骨骼肌损伤的常用穴位。然而,其在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干预时机尚未有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不同时机电针阿是穴对腓肠肌钝挫伤大鼠腓肠肌高频超声成像评分、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将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n=6)、模型组(n=18)、24 h电针组(n=18)、72 h电针组(n=18)。除空白组外,模型组、24 h电针组、72 h电针组均参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方法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进行评定。由于动物无言语表达能力,研究中阿是穴的选取以局部病灶(即腓肠肌肌腹的中点,辅以超声进行病灶定位)作为针刺部位。除空白组外,各组造模后3、5、7 d分别抓取不同的6只大鼠进行以下操作:24 h电针组在钝挫伤后24 h进行1次针刺治疗,72 h电针组在钝挫伤后72 h进行1次针刺治疗。模型组与2个电针组同步抓取与固定,但不做电针干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3、5、7 d超声分级评分表评分。评分后处死,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3、5、7 d血清CK水平。结果 模型组、24 h电针组、72 h电针组大鼠造模后即刻、3、5、7 d超声分级评分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 d、24 h电针组大鼠不同时间点造模后即刻超声分级评分表评分与干预后超声分级评分表评分差值大于模型组、72 h电针组(P<0.05)。模型组大鼠造模后3、5、7 d血清CK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24 h电针组大鼠造模后5、7 d血清CK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72 h电针组大鼠造模后3 d血清CK水平低于模型组,5、7 d血清CK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 电针阿是穴能有效促进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的组织修复,损伤后24 h电针阿是穴治疗能较早地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绩效评价不够完善,难以保障养老服务的质量,而养老机构绩效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因此需构建一套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检验。方法 2018年8-11月,以电话、面谈等方式对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接受咨询的专家工作年限均大于10年,从事社会福利行业管理、养老机构管理、老年病管理、卫生行政管理、卫生管理教学、临床医学等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隶属度分析法等从投入、产出、结果3个维度确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结果 两轮专家权威程度的熟悉程度(Cs)分别为0.679、0.768,选定依据(Ca)分别为0.614、0.657,权威系数(Cr)分别为0.646、0.713。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94、0.426,两轮咨询的Kendall's W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49、504.768,P<0.001)。经过专家咨询、调整、改进,构建了3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维度和4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系数,3个一级维度的权重分别是0.216 3、0.576 2、0.207 5,合成权重CR均<0.10。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和总的Cronbach's α系数均>0.800。结论 构建一套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框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程度较高,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的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健康服务”政策面临着数据孤岛困境,在“强基层”背景下基层信息化在此困境中的发展现况缺乏深入研究。目的 旨在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现况、数据的采集方式和利用,为政策完善提出建议。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广州市一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案例研究,采用现场观察法和焦点访谈法收集数据,并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档材料,用NVivo软件辅助分析。结果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信息系统35个,互不连通,信息采集效率低且重复采集突出,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相应的考评负面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数据在规划和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上的作用未发挥,上级管理部门在系统设计规划和对社区信息利用指导方面存在不足。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信息采集的便利性不足,信息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发挥明显作用,信息化对辅助上级考评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工作人员尤其是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加快完善上层政策,将政策转化为行业规范引导市场开发,改变数据采集方法和考评的思路,加强社区信息利用指导。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7~10 d,易导致压疮的发生,而行定时轴线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以往的翻身枕仅有一种角度,无法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对翻身角度的需求。护理人员设计了可以调节支起角度的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能够根据患者不同需求设定相应角度。目的 分析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固定组(31例)和调节组(30例),固定组术后使用常规R型翻身枕进行轴线翻身,调节组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4 2 0699793.6)。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舒适程度,记录术后72 h内翻身次数、压疮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rade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组术前Cobb角度大于固定组(P<0.05)。调节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固定组,GCQ评分高于固定组,翻身次数少于固定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压疮。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可减轻疼痛,减少翻身次数,提高舒适度,且不增加压疮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接近90%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99.7%的宫颈癌组织中发现有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但是HR-HPV持续感染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 探究派特灵对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23例患者,依据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及CIN不同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持续HR-HPV感染且TCT阴性,80例),B组(持续HR-HPV感染伴CINⅠ级,15例),C组(CINⅡ~Ⅲ级及宫颈癌术后HR-HPV持续感染,2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给予派特灵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R-HPV感染伴CIN不同分级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正相关(P<0.01)。A、B、C组转阴率依次为87.5%(70/80)、15/15、57.1%(16/28),3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C组累积转阴率依次为91.2%(73/80)、15/15、89.3%(25/28),3组累积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无效者复查亚型分别为HR-HPV 52、58。3组患者近期(用药半年内)不良反应以阴道及外阴灼刺痛最多见,远期(1~2年)随访未发现宫颈粘连、糜烂,颈口狭窄等病变。结论 派特灵对HR-HPV持续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可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药物靶点。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为发病率较低的结外淋巴瘤,但侵袭能力强,应用现有的手段治疗后整体预后极差,亟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目的 了解S1PR1在PT-DLBCL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1PR1的表达与PT-DLBCL预后的关系,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S1PR1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方法 收集1994年5月-2016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PT-DLBCL病理蜡块37例,随机选取普通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理蜡块37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比较S1PR1在PT-DLBCL和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收集37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1PR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7例PT-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20例(54.1%)、阴性17例(45.8%)。37例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11例(29.7%)、阴性26例(70.3%)。PT-DLBCL组织中S1PR1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结内DLBCL组织(χ2=4.497,P=0.034)。37例PT-DLBCL患者中,20例S1PR1阳性表达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1.9±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1±2.3)个月,17例S1PR1阴性表达者中位OS为(71.9±9.6)个月、中位PFS为(64.6±10.9)个月。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15.0%、1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52.9%、35.3%)(χ2=10.971,P=0.001);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5.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35.3%、23.5%)(χ2=15.833,P<0.001)。结论 S1PR1在PT-DLBCL中阳性表达率较普通结内DLBCL高,且其表达率高低与PT-DLBCL预后情况相关,S1P/S1PR1具有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