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4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燕  陆云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2980-298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例,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肿瘤位于胃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结肠1例。瘤体最大12cm,最小3.5cm。(2)超声检查发现胃肠道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5例。(3)病理检查其中良性5例,恶性及恶性潜能4例。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早期发现,超声检查能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块直径4cm,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35Hu;恶性肿块直径5~12cm,7例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判断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胃部多见(53/63例),好发于胃体(27例)和胃底(20例)。26例GIST瘤体直径〈5cm,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34例GIST瘤体直径〉5em,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31例),多数腔内/外生长(15例)或腔外生长(13例)。CT增强表现,多数呈不均匀强化(44例)和明显强化(47例)。GIST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与良、恶性相关(P〈0.05)。GIST的生长方式、部位和坏死程度等特征与良、恶性不相关(P〉0.05)。GI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及强化方式与大小相关(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检测胃肠道问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9):124-12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血管造影表现,评价血管造影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GIST患者术前1周行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管造影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区2例,空肠5例,回肠1例。良性者5例,恶性者3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者8例,静脉提前显影者3例。结论:血管造影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及部位,尤其是对于不明原因的黑便患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胃肠道造影(GI)及CT检查。结果:16例均行胃肠道造影及CT检查,恶性14例,良性2例;肿瘤以向腔外生长为主(10例),类圆形或椭圆形居多(11例),绝大多数境界清楚(13例);良性瘤体平均大小3.1cm×4.4cm,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净平均增21Hu;恶性瘤体平均大小7.7cm×6.3cm,密度不均匀(11例),瘤中间坏死多见,增强后明显到显著强化,CT值平均净增加57Hu。3例恶性瘤体旁见成簌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2例侵犯周围组织,1例肝脏转移。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黏膜面溃疡,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的影像学检查特点,GI及CT检查能确定小肠间质瘤的存在,CT能估计病变的良、恶性,对治疗起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肠梗阻患者的选择性小肠造影结果与出院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探讨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影响该检查方法效果的因素,以提高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效力.方法:选择性小肠造影是利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较长的经鼻小肠减压管对小肠局部进行造影观察.总结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的98例患者,对照选择性小肠造影与出院诊断的结果,通过诊断一致性评分进行诊断效能评估.诊断一致性评分分为5级:0分,选择性小肠造影无任何意义;0.25分,能够确定肠梗阻存在;0.50分,能够提示梗阻部位、范围和程度的某部分;0.75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范围、程度,并能提出可疑病因,且与最终出院诊断接近;1.00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程度、范围及梗阻原因,且与出院诊断完全一致.结果:在98例住院患者中,入院诊断以术后肠梗阻比例最高,占53.1%;出院诊断以粘连性肠梗阻者最多,占50%.肠梗阻以回肠梗阻(47.6%)、多发性肠梗阻(41.7%)、不完全性肠梗阻(59.5%)较多.影像学表现以肠道粘连、狭窄为主(61.9%).在诊断一致性评分中,得分为0.75和1.00分的具有较高一致性的患者为50例,得分为0和0.25的具有较低一致性的患者为25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患者具有较高的影像诊断价值,突破了传统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在肠梗阻方面的应用禁忌,在梗阻部位、范围、程度及病因分析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影响诊断价值的因素主要是置管的位置,故动态监测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硅油给药时机对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方法 600 例 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及C 组,每组200 例。A 组患者于检查前4 h 服用复 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9.12 g/2 000 ml 水;B 组患者于检查前4 h 口服相同剂量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服完后即服用二甲硅油散5 g ;C 组患者于检查前4 h 口服相同剂量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检查前1 h 服用二甲硅油5 g。比较3 组患者肠道准备评分、肠腔内气泡评分、进退镜时间及结肠镜镜头清晰度评分。 结果 C 组患者肠道准备评分(9.35±0.45)高于A 组(7.95±1.22)和B 组(8.37±0.36)(P <0.05);C 组 患者肠腔内气泡评分(0.19±0.07)低于A 组(0.45±0.15)和B 组(0.30±0.10)(P <0.05);C 组患者进退 镜时间([ 8.15±1.20)和(9.35±0.60)min]短于 A组([ 10.45±1.65)和(12.11±0.85)min]和B组([ 9.35±1.22)、 (10.93±0.60)min](P <0.05);C 组患者结肠镜镜头清晰度评分(0.78±0.13)低于A 组(1.97±0.26)和 B 组(1.46±0.35)(P <0.05)。3 组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 散可作为一种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案。二甲硅油检查前1 h 服用,可有效降低肠腔内气泡量,提升镜检 效率,肠道准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162例患者中,胃血吸虫病29例,肠血吸虫病133例,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内镜表现:29例胃血吸虫病中,溃疡型18例,炎症型5例,增生型6例,伴发胃癌7例;133例肠血吸虫病中,溃疡型23例,增生型59例,炎症型13例,混合型38例。因各种原因导致误诊49例(30.25%),误诊常见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等。提示,胃肠血吸虫病的临床或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易于误诊。流行病学资料、内镜检查加多部位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4.
顾分析北京友谊医院884例普通内镜下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表现。结果示,所有息肉中管状腺瘤418例(47.3%),绒毛管状腺瘤92例(10.4%),炎症性息肉334例(37.8%),增生性息肉40例(4.5%)。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年龄、发生部位、息肉表面形态、息肉山田分型存在差异(均P〈0.05)。绒毛管状腺瘤组患者平均年龄最大[(64±12)岁],息肉的平均直径最大[(1.38±1.09)cm],息肉形态中分叶状及桑葚样比例明显增多,以山田Ⅲ、Ⅳ型居多。绒毛管状腺瘤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大小、形态及山田分型之间有相关性(P〈0.05)。提示患者的年龄越大,息肉直径越大,表面形态为分叶状或桑葚样,山田Ⅲ、Ⅳ型者,为绒毛管状腺瘤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9例克罗恩病(CD)与24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结果显示,CD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组(P〈0.05或0.01);ITB组发热、盗汗症状及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均P〈0.01)。内镜下CD患者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肠腔狭窄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的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较CD组多见(P〈0.05或0.01)。CT下CD组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内积气、肠壁脂肪征、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肠壁单层状增厚、中空淋巴结较CD组多见(P〈0.01);ITB组肠壁增厚、强化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多均高于CD组(均P〈0.01)。提示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结合内镜及CT下表现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十二指肠、空肠3个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鲜有报道,多发GIST合并 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更是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有NF-Ⅰ家族史的GIST病例。患者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肿物,入院腹部增强CT提示上腹多发占位性病变伴腹壁皮下多发小结节,不排除神经纤维瘤病、肠道间质瘤。手术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腹腔内多发肿物为GIST,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野生型GIST。患者术后至今近1年,恢复良好。关注家庭史和现病史,通过胃肠镜检查并行组织活检,是诊断此类少见病的有效方法,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可以精准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8.
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在鼾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鼾症患者接受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时的不同给药方法,使该技术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更安全、有效。 方法:将ASA I-II 级拟接受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的患者1 117例分成A组、B组、C组,每组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观察各组异丙酚用量,术中反应,术前、术中、术后SPO2变化,严重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由操作者评估每组的镇静质量。 结果:A组术中一过性SPO2下降率(50.4%)明显高于B组(3.1%)及C组(18.5%)。异丙酚用量A组、B组、C组分别为(108.5±18.02),(57.50±7.50),(79.8±10.02) mg,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呼吸抑制发生率A组(1.2%)明显高于B组(0%)及C(0%)组。镇静质量A组、C组满意率均为100%,B组满意率为74%,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鼾症患者实施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时,采取异丙酚分步静脉给药法或异丙酚一次性缓慢静脉给药法均能有效减少鼾症患者接受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时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且患者对检查过程无记忆,均不失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空肠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确切易行的检查手段,临床确诊困难,由于常以反复黑便为首发症状,易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严重影响预后。本文32例回顾分析,其常见症状为黑便、腹痛、腹块等表现,小肠的检查方法目前仍有一定限度。B超、X线、CT、内镜等各种检测手段,术前均不能作出确切诊断,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有确诊意义,剖腹探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反复黑便的病例,如胃、十二指肠没有出血病灶,就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诊断和治疗。不能把黑便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有表现。  相似文献   

20.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