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为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86例(39例CD、24例ITB和23例PSI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86例中有完整内镜检查资料者分别为CD 23例、ITB 20例和PSIL20例.鉴别资料使用多样本率的x2检验和多均数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CD腹泻、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和PSIL(x2=10.134,6.769,8.000,P<0.05);ITB发热、盗汗多于CD和PSIL(x2=25.696,19.194,P<0.05),伴有肺结核、腹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D和PSIL(x2=35.133,11.701,P<0.05);PSIL的腹部包块、便血、肠穿孔发生率均多于CD和ITB(x2=19.562,17.708,12.647,P<0.05).CD患者内镜下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1.592,6.283,P<0.05);ITB的环行溃疡、鼠咬状溃疡均多见于CD和PSIL(x2=15.633,19.686,P<0.05);PSIL的肿块状突起、肠出血均多见于CD和ITB(x2=26.120,16.735,P<0.05).CD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积气、脂肪征、水肿带、肠腔狭窄、腹腔脓肿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7.472,10.346,7.773,6.867,16.325,10.994,P<0.05);CD和ITB的多节段病变多见于PSIL(x2=28.460,P<0.05),而PSIL单节段病变、肠壁单层偏心状增厚、肠套叠均多见于CD和ITB(x2=28.460,17.997,24.161,P<0.05).ITB“中空淋巴结”多见于CD和PSIL(x2=12.475,P<0.05).ITB和PSIL肠壁增厚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高于CD(F=8.661,7.166,P<0.05),而PSIL的强化程度低于CD和ITB(F=10.179,P<0.05).结论 综合分析CD、ITB与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对CD、ITB与PSIL的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对宫颈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在宫颈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表达,以探讨介入治疗对宫颈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术前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标本16例为实验组,术前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标本14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ⅧR:Ag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FⅧR∶Ag表达于术前行或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浆中,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的表达较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组织血管生成,抑制宫颈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以加深对肾集合管癌的认识,提高肾集合管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两例病理确诊的肾脏集合管癌病人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病例1 CT表现为:左肾上极一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最大层面约70 mm×62 mm,其内多发钙化灶,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另见左肾门旁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4 mm,增强后环形强化.病例2 CT表现为:右肾下极一低密度灶,边界不清,最大层面约53 mm×48 mm,其内多发钙化灶,增强三期病灶CT值稍有变化,考虑病灶有轻度强化,另见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30 mm.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到这些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的6例肾上腺节细胞瘤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6例肾上腺节细胞瘤均为体检或其它合并疾病就诊发现,CT表现2例为水滴形,2例为椭圆形,1例圆形,1例分叶状不规则形;4例行CT平扫+增强,1例仅行CT平扫,1例直接行CT增强,平扫时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增强后1例不强化,3例延迟强化,其中1例边缘强化较明显,直接增强的1例也可见实质期及延迟期较动脉期CT值有所上升。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它的认识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以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期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差异特征。方法:选择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各24例,入组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估。所有被试者以美国GE HDx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3组脑白质完整性(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弥散率DA、径向弥散率DR和平均弥散率MD值)差异区域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氯氮平和氯丙嗪组间PANSS和SSP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FA、DA、DR和MD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氯丙嗪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侧扣带回和右侧前放射冠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左右丘脑后辐射、左侧上纵束和双侧扣带回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穹窿和左侧内囊后肢DA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右丘脑后辐射DR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侧丘脑后辐射MD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丘脑后辐射FA值与PANSS阳性分呈负相关(r=-0.697,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仍存在脑白质完整性损伤,氯氮平治疗患者更为广泛,这可能是患者病情较难控制的病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在胎儿解剖结构方面的显示能力,探讨其在胎儿MR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胎20周以上正常胎儿行MR检查,采用SSFSE序列对胎儿头颅、躯干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观察胎儿各系统主要器官,包括脑、肺、心脏、肝、脾、胃肠道等的解剖和MR表现。结果 孕20周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均已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在SSFSE图像脑室系统高信号的衬托下,大脑三层结构清晰可辨,皮层及脑室旁生发层呈低信号,白质呈稍高信号。脑室系统呈生理性扩大状态,30周后脑沟、回形成逐渐明显;非神经系统:SSFSE图像肺、气管、支气管均呈高信号,胃泡、肾盂、肾盏、膀胱等空腔脏器呈高信号,肠管信号混杂,心脏、大血管、肝、脾及双侧肾脏呈等低信号。结论 SSFSE可清楚显示胎儿各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和发育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胎儿消化系统发育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例孕20周以上超声提示存在消化系统发育异常的胎儿行MR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选择胎儿头颅、躯干的常规体位,并重点行胎儿躯干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将产前MR表现与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相对照。结果 10例消化系统发育异常胎儿中,先天性小肠闭锁2例;引产后尸检证实闭锁部位分别为空肠近段和回肠中段,后者同时合并胎儿腹腔积液,SSFSE上见扩张肠管以高信号为主;先天性肛门闭锁5例,SSFSE上扩张肠管内可见低信号胎粪;膈疝2例,均位于左侧,疝入物1例为胃腔、1例为部分肠管,MR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胃腔、肠管上升至心脏水平;腹部包块1例,引产后证实为先天性肠系膜囊肿,表现为腹腔内高信号囊性包块。结论 MRI在胎儿消化系统发育异常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卵巢肿瘤组织来源较为复杂,而良、恶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影像学征象复杂多样,给术前诊断和治疗方案带来一定困难[1,2]。本文分析卵巢肿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观察2009年11月-2010年2月ICU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的特点,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共有7例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出现临床流感样症状后约7 d病情明显加重,表现为严重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平均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斑片状浸润影,所有患者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同时均给予呼吸支持,其中2例因无创机械通气效果不佳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所有患者均给予白蛋白提高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利尿等治疗措施后,临床症状缓解,胸部影像学表现浸润影有吸收;治愈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肺部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表现。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肺组织损害重,临床治愈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肺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