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冀明欣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192-4193
目的 分析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施行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研究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固定配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椎体高度百分比与椎管占住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更佳(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神经恢复良好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别采用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结果 随访15-20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Cobb角、后凸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周、12周、15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主要目的 在于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术后X线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尹永涛  沈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95-179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提升骨折复位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应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34例.经过6~24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SA疼痛评分平均0~1分,经局部理疗后完全缓解,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至少降低1级或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术后X线检查均获得了骨性愈合,伤椎的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手术能更好的维持伤椎的复位高度,减少内固定松脱及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盛春生  王大武  左宁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27+29-27,29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策略。方法 3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麻醉后采用牵引手法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计算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后凸成角畸形矫正明显。平均随访16个月后,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明显改善。结论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3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结果骨折椎体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判断狭窄程度及评估血管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肾移植术后患者资料,其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为TRAS的患者27例,作为狭窄组(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21例),随机选取同期移植肾功能稳定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主肾动脉、段间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以常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标准评估TRAS的诊断效能,并比较狭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狭窄组患者主肾动脉PSV[(3.42±1.31)m/s vs.(1.26±0.48)m/s,P<0.001]及峰值流速后比[14.75±7.30 vs.3.91±1.77,P<0.001]均高于对照组,段间动脉PSV[(0.43±0.19)m/s vs.(0.53±0.16)m/s,P=0.021]和RI(0.52±0.11vs.0.63±0.08,P<0.001)、叶间动脉PSV[(0.26±0.11)m/s vs.(0.34±0.10)m/s,P=0.002]和RI(0.49±0.10 vs.0.61±0.09,P<0.001)及主肾动脉RI (0.60±0.12 vs.0.71±0.09,P<0.001)均低于对照组。主肾动脉PSV≥2.5 m/s、峰值流速后比≥10.0以及叶间动脉RI<0.55诊断TRAS的灵敏度分别为77.8%、77.8%和70.4%,特异度分别为50.0%、75.0%和50.0%,准确率分别为74.2%、77.4%和67.7%。重度狭窄组峰值流速后比大于中度狭窄组(16.41±7.00 vs.8.96±5.41,P=0.024);狭窄组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各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主肾动脉PSV[(1.48±0.43)m/s vs.(3.50±1.35)m/s,P<0.001]及峰值流速后比(4.20±1.90 vs.16.78±9.35,P<0.001)较治疗前下降,段间动脉PSV[(0.52±0.19)m/s vs.(0.40±0.14)m/s,P=0.008]和RI(0.64±0.07 vs.0.52±0.17,P<0.001)、叶间动脉PSV[(0.39±0.11)m/s vs.(0.25±0.11)m/s,P<0.001]和RI(0.62±0.11 vs.0.50±0.18,P=0.001)、主肾动脉RI(0.67±0.09 vs.0.62±0.15,P=0.035)均较治疗前上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操作简便、无创、准确度高,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监测移植肾动脉狭窄、评估狭窄程度及评价TRAS患者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B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术后脊柱影像学指标;结果 A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B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脊柱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程伟峰  王笑山 《吉林医学》2011,(30):6387-638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患者40例,其中,给予20例患者单节段固定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后凸角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角度、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丽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1年伤椎后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与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元明显差异,近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小军  王文礼  刘海波 《四川医学》2012,33(9):1597-1599
目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自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自体骨移植治疗,术后卧床2~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可下地活动,3~4个月后去支具活动,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随访30个月。结果术后3d及至随访结束时,伤椎前、后缘与正常的高度比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与随访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及随访结束时Cobb后凸角的矫正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可在骨折早期起支撑及固定作用,脊柱的长期稳定有赖于椎体自身的生物力学稳定的建立;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植骨选择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达到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简易分类标准(Pollard标准)在中国RA合并FM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RA合并FM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202例,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gy, ACR)的FM分类标准诊断为FM的42例,将入组患者分为RA合并FM组(RA-FM组)42例和单纯RA组(RA组)160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llard标准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2.6%。伴有FM的RA患者(RA-FM组)DAS28评分(5.95 vs. 4.38, P=0.011)较不伴FM的患者高,疼痛关节数(tender joint counts,TJC)(16.5 vs. 4.5, P<0.01)更多。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HAQ评分(1.24 vs. 0.66, P<0.001)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28.63 vs. 58.22,P<0.001)更差,疲劳症状较RA组常见(88.1% vs. 50.6%, P<0.001),焦虑(10 vs. 4, P<0.01)及抑郁评分(12 vs. 6, P<0.001)更高。两组ESR、CRP、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llard标准在临床应用时敏感度较高,对于特异度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更差,该组患者的DAS28评分可能会被高估;长时间未缓解的RA疾病活动应考虑合并F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足细胞损伤与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探索LN足细胞损伤的潜在机制。方法:选择初次诊治经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N的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肾疾病活动指数≥4分的38例纳入活动组,另选择10例因肾外伤行肾切除患者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及足细胞的损伤,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60例LN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肾组织中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的表达和巨噬细胞(CD68 +细胞)的浸润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两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N患者nephrin表达显著减少,并且活动组LN患者肾nephrin的表达显著低于非活动组(P<0.05);(2)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主要分布在肾小球中,且活动组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多于非活动组(P<0.05);(3) LN患者肾组织中nephrin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r=0.761, P<0.001)。结论:LN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狼疮肾炎足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 ∶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 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发生率[1.17%(1/85) vs. 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 vs. 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 vs. 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 vs.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 min vs. (246.8±56.9) min, 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 h vs. (29.6±15.9) 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 h vs. (51.5±48.3) h]及住院时间[(18.3±3.2) d vs. (25.7±4.2) 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 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 vs. 3.61%(3/83), 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范洪武  栾尚文  林野 《吉林医学》2008,29(5):385-38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8例,骨折愈合后,行椎弓根钉取出术38例。通过对这3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不同时期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结果:该组病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后,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恢复椎体高度,矫正了后凸畸形,同时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中位时间2年6个月。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明显得到纠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Frankel分级A、E级病例无神经功能改变,其余病例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等级以上改善。结论: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