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目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聚焦专业育人本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确立新时代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模式。[方法]通过对高等院校及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等不同层面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对专业育人功能新时代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的探索,提出专业思政与课程融合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并列举学生培养的实际成效予以佐证。[结果]课程思政教育现状面临着与专业教学尚未有效结合及顶层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的问题,新模式推行了组建基于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科学编制“专业思政”核心内容和加强示范核心课程群建设等举措,实施“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工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立“课程思政”团队合作等保障机制。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赢得的社会赞誉充分验证了“课程思政”新模式对提升医德教育的效果。[结论]高校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完成专业育人使命,就必须建立起以专业为依托、以“专业团队引领、课程协同实施”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经过上述“课程思政”新模式的实践,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难以有效融合及顶层设计机制欠缺等难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作为范式并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并探讨其在高校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学专业在校学生、毕业生、领域专家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同时对中医学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等采用个别化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21%;共收集7位教师的个别化访谈数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于“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作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分均较高;个别化访谈结果显示,不同教师均提到“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应包含个人品质、沟通合作、社会责任、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学校需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完善。[结论]当前中医学专业面临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认知缺乏、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不足等问题,学校可结合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模型,进一步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适合未来需求的中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思政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全程,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有必要适时开展思政教育。高校应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对接,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本文以药学专业为例,分析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药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从高校管理、课程设置、学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158-161
2020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背景下,中药制剂技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时俱进,挖掘天津“卫药文化”资源与《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德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将“卫药文化”贯穿课程思政教学,深化校院企合作育人的实施,不断落实礼敬中华优秀中医文化精神,落实新时代中药现代化制剂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进取、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高技术医药人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院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典型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5.
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哲学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哲学课程在充分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铸魂育人为最终落脚点,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国哲学课程思政建设,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找准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融入点;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促进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通过在“医学功能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对医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尝试,将“爱护实验动物,敬畏生命”这一思政要素有机融合于该课程教学。从教学对象、设计、目标、课上及课下实践活动等环节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未来推进方向。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思路,助力有温度有情怀的卓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是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研究组织碎片、细胞群团、单个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胞间比邻关系,并探讨组织来源的一门科学。我院病理科承担研究生的病理教学工作,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所备[1]。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 探究医学院校教师组织承诺与自尊在工作投入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系中的作用路径。方法 2022年7月,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23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 调查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组织承诺、自尊与工作投入的状况,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验证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组织承诺、自尊和工作投入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分为118.0(23.0)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分在有无课程思政激励政策[119.0(20.0)分比113.0(24.5)分]、有无课程思政组织支持[119.0(20.3)分比108.0(19.5)分]、同事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的高低[121.0(17.0)分比110.0(15.0)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是否支持[121.0(20.0)分比111.0(18.0)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教师的组织承诺、自尊、工作投入与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r=0.34~0...  相似文献   

9.
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进行融合,是对护理学“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发展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对护理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及探索,发现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师资力量较薄弱及实践平台功能单一等问题。开展该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专业水平及思政课堂融入度,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为医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文献调查等方法,分析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案与教学模式路径。 [结果] 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意志信念、实践品格、性质宗旨与医学生课程思政需求有较强契合度,通过打造课程思政精品,有效促进价值引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培育学生精神品格;掌握网络主流话语权,塑造远大理想信念;坚持社会服务,促进实践教育转化等可以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实施。[结论] 通过课程思政实施,促使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在伟大抗疫精神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锻炼学术能力,为推进一流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查等方法,分析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构建五术融合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医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为契机,探索“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并以教师教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和育人成效加以佐证。[结果]以五术融合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培-研-赛”一体化进阶式的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实施,能较好地补足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短板,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学发展成效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充分证实了五术融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科学性和提升路径的有效性。[结论]医教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化,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教学保障的有效运行和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本项目经过对“培-研-赛”一体化进阶式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探究,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发展,推进了一流医学人才的培养,可作为医学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引领相结合,将党的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分析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实施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总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基本救护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充分发挥救护实境的思想教育优势。包括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切入点;构建“一课多法、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加强资源和平台建设;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通过这些举措,护生应急救护职业素养显著提升,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助力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强化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应贯穿在应急救护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医学课程思政揭示了医学“真善美”的教育本质,科学性、人文性是医学“求真”与“崇善”的体现,二者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达到“尚美”的至高境界,研究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应包括基本素养目标,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法治素养、道德修养,又包括了专业素养目标,即医学人文修养,由此,可确立“五位一体”的医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型。在实践路径上,应从转变教育理念、筑牢育人意识,确立教学目标、明确育人方向,深挖思政元素、明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构建评价指标、科学评价教学效果等五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将“立德树人”目标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而课程思政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探讨大健康视角下如何“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文章通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流行病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分析思政教学改革背景,继而介绍流行病学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设计,再进行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介绍,探讨教学思政实现的具体路径,做到真正的思政融合,助力培养大健康视角下的高素质健康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以期推广。[方法]用历史追溯法,分析中国、西方“问题教学法”的发端、发展和演变,用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等方法,阐释我国目前高校“问题教学法”应用不尽人意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其他因素以及应对的措施。[结果]我国目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及很好应用和推广即有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观念、教学评价方式及授课机制等的客观因素制约,也有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制约。[结论]我国高校要提高“问题教学法”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在让学生如何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下功夫,并要妥善管控“问题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目前部分妇产科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践行意识较为薄弱,未能发挥学科思政育人导向。高校教师要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模式,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文章以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从“四个课堂”分层论述加强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在理论课堂和课外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融入隐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优化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以期对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落实,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中医儿科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改革创新措施、课程评价方法及混合式教学改革优势进行总结,旨在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本科生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方式,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并探讨中医本科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文章从师生充分认识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到师生联合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实践、课后拓展以及构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深入分析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课程思政任务为驱动,将教师引导示范式课程思政与学生自主挖掘式课程思政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师生共同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和实现路径。笔者通过创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思政教育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展思政教育,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提高学生思政素质、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促进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从探讨“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联系出发,分析高校药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通过校院相关政策落地、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教师思政基本功培养以及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来推进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形成“人人育人、门门课程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德才兼备的药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