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MCP-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CP-1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 chemokine receptor 2, CCR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MCP-1和CCR2与ACS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ACS患者30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MCP-1浓度和单核细胞上CCR2的表达水平。结果:ACS组血清MCP-1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S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C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ACS患者MCP-1浓度与CCR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MCP-1和CCR2可能与AC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即CD54)、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患者6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ICAM-1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 ①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第12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单核细胞比例、ox-LDL、hs-CRP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CAM-1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治疗后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单核细胞比例、ICAM-1阳性表达率、ox-LDL、hs-CRP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ICAM-1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单核细胞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调节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变化,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与冠心病分型、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2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与同期年龄相仿的健康体检者30例做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和外周血WBC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组hs-CRP浓度及WBC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SAP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外周血WBC计数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d。于术前及术后24h、14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h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4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h增高(P〈0.05),术后14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如皋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8例;病变支数:单支病变59例,双支病变39例,三支病变32例;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6例,中度54例,重度30例。另取同期该院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DL-C/ApoA1、MCP-1、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及Gensini评分。结果 观察组HDL-C/ApoA1低于对照组(P <0.05),MCP-1、CK-MB、CK、cTnⅠ、WBC、hs-CRP、ST2高于对照组(P <0.05)。AMI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2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0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疗程2周.留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的表达;同时检测治疗前后Homa-IR、WBC、N%. 结果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由治疗前的(0.89±0.26)%、(15.53±2.49)%分别下降为(0.50±0.18)%、(12.22±2.80)%;Homa-IR,WBC和N%明显降低;单核细胞MCP-1和NF-κB表达水平与Homa-IR、WBC和N%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增强的低度炎症反应,胰岛素强化治疗可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蛋白的表达,提示胰岛素除降糖作用外,尚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1(MCP-1)基因表达,探讨其与EH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2例EH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CP-1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1)MCP-1可能参与了EH的病理生理过程;(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或极高危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为寻找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65例(EH1组)、低或中危EH患者35例(EH2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1组和EH2组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和单个核细胞中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rP〈0.01);与EH2组比较,EH1组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和单个核细胞中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可能参与了高危或极高危EH的病理生理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ECOPD患者血清中ACE2、NLR表达水平与CA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62例来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 等指标,同时分析ACE2和NLR水平与CA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ACE2水平(t=-9.83、t=-4.04,均P<0.01)、NLR水平(t=16.04、t=12.76,均P<0.01)、CAT 得分(t=-9.37,P<0.01;t=-2.46,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前ACE2水平(t=5.81,P<0.01)、NLR水平(t=-5.19,P<0.01)、CAT 得分(t=10.97,P<0.01)明显高于治疗后;对照组NLR、ACE2水平与CAT得分显著相关(r=0.347,r=0.339);观察组治疗前后ACE2、NLR水平与CAT得分均显著相关(r=0.573 vs. r=0.487,r=0.484 vs. r=0.423),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ECOPD患者中ACE2、NLR水平以及CAT得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ACE2、NLR水平与CAT显著正相关,临床可根据上述三项指标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AMI)53例(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58例(B组)、稳定型心绞痛(SA)72例(C组)及非冠心病对照者52例(D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间CRP、WBC及NEU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的CRP、WBC及NEU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SA组及对照组(P〈0.01),AMI、UA组的3项指标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比健康人高,根据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可评估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丹  徐敏  李杰  颜彦 《重庆医学》2018,(11):1492-1494,1508
目的 研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200例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两组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并不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P>0.05);观察组有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的分级里,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的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均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级别呈正相关,二者的水平越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越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患者和对照组血浆sVCAM-1和NF-κB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AMI组、UAP组外周血浆sVCAM-1、NF-κB的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2)。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9,P=0.819)。AMI组、UAP组NF-κB、sVCAM-1表达均高于SAP组,AMI组NF-κB、sVCAM-1表达明显高于UAP组(P=0.000,P=0.000),且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与sV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9)。结论:NF-κB、sVCAM-1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二者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sVCAM-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s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一氧化氮(NO)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7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00 μmol/L,n=85)和对照组(Hcy<10.00 μmol/L,n=82)。两组患者均抽取肘静脉血10 ml,测定hs-CRP、MCP-1、sICAM-1、NO和6-K-PGF1α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Hcy、hs-CRP、MCP-1、sICAM-1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6-K-PGF1α和NO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ICAM-1与IMT呈正相关(P<0.05);NO、6-K-PGF1α与IMT呈负相关(P<0.05)。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ICAM-1与NO、6-K-PGF1α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存在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患者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37例外周血标本,同期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0例患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组血清Fractalkine、MCP-1和IL-8的表达水平,并以国际通用的Judkins法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CHD患者血清Fractalkine、MCP-1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UA和AMI组Fractalkine、MCP-1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P<0.01);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Fractalkine、MCP-1和IL-8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重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Fractalkine、MCP-1和IL-8水平亦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随着CHD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趋化因子Fractalkine、MCP-1和IL-8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以评估CHD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的表达以及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关系。方 法 共计纳入中南湘雅三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SLE患者60 例和募集28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方法(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VDR mRNA和MCP-1 mRNA,Western blot检测VDR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MCP-1水平,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们发现SLE患者PBMC的VDR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组低于非活动组(P<0.05);SLE患者PBMC的MCP-1mRNA及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 VDR mRNA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17,P=0.001);VDR mRNA与MCP-1 mRNA、VDR蛋白与血清MCP-1浓度分别呈负相关(r=-0.554,P=0.000;r=-0.400,P=0.028)。结论 本研究表明SLE患者PBMC的VDR表达下调与SLE疾病活动度成负相关,且可通过影响MCP-1的表达在SLE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22 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50例肛周脓肿患者(肛周 脓肿组)和50例无感染的混合痔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中留取病变组织标本。术后观察患者转归,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2 表达、RT-PCR 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 的表达,观察IL-22 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IL-22在肛周脓肿组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肛周脓肿组根据不同转归分为治愈组、脓肿复发组、肛痿组,3 组患者IL-22 表达阳性率比较,治愈组显著降低,而肛瘘组最高(P<0.01)。肛周脓肿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肛周脓肿组中随着疾病的进展,肛瘘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愈组(P<0.01)。肛周脓肿组中IL-2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均P >0.05),而与脓肿直径(P<0.01)、创面愈合时间(P<0.05) 及进展为肛瘘有关(P<0.05)。结论 IL-22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增强,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钛(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进行血浆BNP及hs-CRP水平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中血浆BNP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病人231人作为冠心病组,此外纳入447名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取两组病人外周血,RtPCR法测定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及9p21基因区域3种单核苷酸:rs1333049、rs564398、rs2811712以及CDKN2A、CDKN2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ANRIL的表达于冠心病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ROC曲线示: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nc RNA-ANRIL(外显子1-2)与CDKN2A、CDKN2B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lncRNA-ANRIL(外显子17-18)与CDKN2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1)。冠心病组单核苷酸rs1333049等位基因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rs133049等位基因G与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40 2/0.312 4,均P<0.05);冠心病组ANRIL(外显子1-2)与ANRIL(外显子17-18)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ANRIL可能通过调控CDKN2A/B的表达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NRIL的表达可能受染色体9p21区域单核苷酸rs1333049表达的影响,外周血ANRIL的表达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蛋白表达和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探讨SIRT-1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5例,并与20名健康者(对照组)做比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中SIRT1蛋白表达和血清MDA、SOD水平,分析SIRT1蛋白表达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BMC中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清MDA升高,SOD降低(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MDA呈显著负相关(r=-0.539,P<0.05),与SOD呈正相关(r=0.630,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IR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血清MDA呈负相关,与SOD呈正相关,提示SIRT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机体内氧化应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匹伐他汀钙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I(MCP-1)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6例,平均年龄(62.6±2.8)岁,随机分为A组(匹伐他汀钙2 mg组)和B组(匹伐他汀钙1 mg组),每组63例,治疗6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及MCP-1.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降低(P<0.05),TC和LDL-C A组比B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e)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较高剂量匹伐他汀钙能更好地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