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将中后路椎间盘镜(MED)与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进行比较。方法:把腰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椎间盘镜下行中后路椎间盘下髓核摘除术112例,同期对照组106例采用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结果: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X2检验,p0.05。结论:2组疗效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ED具有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MED与O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O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70例(MED组)行MED手术,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78例(ODD组)行ODD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髓核重量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JOA评分及术后疗效等.结果 MED组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ODD组,髓核重量及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明显区别.两组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均明显提高,MED组术后疗效优良率高于ODD组.结论 MED及ODD术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MED手术具有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后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结合等离子刀髓核消融与小切口开放手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椎间盘镜下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手术28例(A组),后路小切口开放手术28例(B组),观察二组手术疗效.结果:按Nakai治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二组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间盘镜下等离子刀髓核消融组(A组)较小切口开放手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术后康复快.结论:椎间盘镜下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和疗效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术(microendoscopic dis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MED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手术各指标、术后恢复及临床疗效,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2组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但MED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点,比常规手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内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关于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行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比值比、加权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4.2软件.[结果]最终纳入国内7篇文献,随机3篇,非随机4篇,质量等级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后路椎间盘镜组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表明在后路椎间盘镜和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RCT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出8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JOA优良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结论: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观察其术后疗效及椎间盘融合率。结果50例患者1年后均达到椎间盘融合,症状明显缓解,ODI评分及VAS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MED术后疗效良好,椎间盘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MED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MED组及常规开放手术组疗效采用主观满意率问卷调查表及Nakai评分进行测定。结果: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组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8%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63-96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解放军第十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之间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对其手术效果、不良反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术后可下床活动天数为3.5±4.5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6.5±11d,平均手术时间为45±20min,平均出血量在60±20ml,均明显优于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实验组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2.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优于术前。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的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开放椎板开窗术(OD)与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疗效。方法 57例LIDP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OD组31例和MED组26例,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OD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OD组(P<0.01)。根据Nakia判定标准,OD组优20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7.1%;MED组优1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D与MED治疗LIDP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8例单节段LDH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MED组(81例)和FD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价患者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患者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患者腰椎稳定性.结果 MED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FD组(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4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FD组术后腰椎曲度较MED组明显减小,MED、FD组分别有1、3例患者出现腰椎失稳.结论 MED与F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MED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是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TED)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运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TO-PTED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维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12月相对椎间孔面积均无显著变化,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TED能明显缓解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的疼痛状况,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甘先民  张寿  郭祥 《海南医学》2005,16(4):22-23
目的 探讨应用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症及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MED椎间盘镜切除技术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管扩大清理术。术中通过C型X光机准确定位,仅做1.8~2.0cm纵行切口,沿导针逐级更换套管扩张后置入固定盘手术通道及内窥镜头。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椎板间隙,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间隙,显露硬脊膜、神经根及脱出的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并予以摘除,必要时清理和扩大神经根管。结果 本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随访3个月~2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1例。结论 经脊柱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技术先进,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术后1天及术后1周的肌酸激酶水平,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间歇性跛行情况、疼痛强度(VAS)及下腰痛相关性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结果除术后1年间歇性跛行、VAS及ODI比较无明显差异外,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恢复快,较常规手术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李亢 《医学综述》2013,19(12):2290-2292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与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由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接受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与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医师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魏玉锋  王冰 《中外医疗》2016,(15):103-10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eroendoscopicdisceetomy,MED)与开放椎板开窗(open disceetomy,0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手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组、开放椎板开窗组各24例),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按Nakai评分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椎间盘镜组和开放椎板开窗组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盘镜组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椎间盘镜与开放椎板开窗术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但椎间盘镜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恢复较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甲钴胺片,注射20%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治疗。中医组采用手法、针灸、局部熏蒸或洗浴、辨证分型后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采用以上两组方法共同治疗。结果治疗后西医组、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P0.05);3月、6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