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希氏束旁旁路由于邻近希氏束,解剖位置特殊,消融时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本院自2005年2月至2006年9月采用冷冻消融法治疗5例希氏束旁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氏束)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氏束和希氏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6.20±4.02)min,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5.30±4.59)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Ω,感知平均为(3.30±0.63)mV,阈值平均为(1.80±0.50)V;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Ω,感知平均为(7.40±0.99)mV,阈值平均(1.21±0.41)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氏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射频消蚀希氏束旁旁路马长生,董建增,刘旭,杨新春,商丽华,胡大一经导管射频消蚀房室旁路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越性。但对特殊部位的房室旁路──—希氏束旁旁路,由于其邻近希氏束、消蚀时易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资料与方法自1991年10...  相似文献   

5.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一部分旁道位于Koch氏三角的尖部,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国外文献将位于该区域的旁道称为中间隔旁道(Intenmedinte Sepal Accessong Pathway)。由于间隔区域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而导致消融部位特殊,加之旁道邻近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消融将存在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我院于97年7月5日,用射频消融方法成功治疗了1例旁道邻近希氏束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并就邻希氏束旁道的定位和射频消融方法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32岁。以阵发性心悸1年入院。心悸发作时经心电图证实的最大心率为110次/min,不伴头  相似文献   

7.
希氏束旁道是间隔部房室旁道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解剖部位邻近希氏束,给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易发生传导系统并发症。我院对8例希氏束旁道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患者进行了消融治疗。现将其食管心脏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邻希氏束旁路的电解剖特点,同时评价三维标测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19例邻希氏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3例),年龄11 ~70(31.16±19.54)岁,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旁路传导在放电后(3.57±1.71)s内阻断(即刻成功率100%).结果 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靶点处室房间期(38.56±7.51) ms,明显短于希氏束区域[(51.11±8.07) ms,P<0.001]和冠状静脉窦近端[(78.01±13.09)ms,P<0.001].成功消融靶点与希氏束距离(6.42±1.71)mm,希氏束距离冠状静脉窦口(26.53±3.15) mm.靶点处的室/房波幅比为3.62±2.27,明确的希氏束电位(0.152±0.093) mV.平均随访(12.79±6.64)个月,18例患者无复发(远期成功率94.7%),且无房室传导损伤发生.结论 通过定量测量发现邻希氏束旁路极为靠近希氏束.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消融邻希氏束旁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希氏束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0,40(7):47-48
希氏束电图 (HBE)是将多极导管插入心腔所记录的希氏束兴奋过程中微小的电位变化 ,其对确定房室传导阻滞 (AVB)部位、程度及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 HBE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等介绍如下。1 检测方法正常的心脏兴奋传导为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希氏束内→希氏束远端→左、右束支→浦倾纤维→心室肌。从房室结到束支发生阻滞者称 AVB;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者称希氏束上 AVB,阻滞部位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者称希氏束下 AVB。希氏束电位变化很小 ,用体表心电图不能测出 ,只有用 HBE才能记录到。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希氏束电图的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将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直到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进展。这些新技术基于良好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因应用导管技术实现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快速涌现的大量证据已显示永久性希氏束起搏不仅是CRT(双室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希氏束起搏,进一步验证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和希氏束起搏组,至少随访6个月,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及术后的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心脏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等情况。结果希氏束起搏组最终完成研究36例,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完成研究35例。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阈值均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感知、起搏阻抗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房室间同步性参数LVFT/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及左心室心肌12个节段的收缩期达峰值速度时间的标准差(Ts-SD)均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需要更高的起搏阈值,能够获得更好的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并且对LVEF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希氏束旁旁道是临床少见的间隔旁道 (AP) ,由于解剖部位特殊 ,邻近希氏束 ,消融时易造成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总结笔者 2 0 0 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研修期间的 2 1例希氏束旁旁道患者经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成功资料 ,对此特殊AP的心电图特点及RFCA治疗进行讨论。1 资料和方法2 1例患者 ,男性 10例 ,女性 11例 ,年龄平均 3 6岁 ,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或呈无休止性 ,病史 2~ 8年 ,其中显性旁道 18例 ,间隙性旁道 3例。1.1 心电图检查 所有患者均记录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及心动过速图形 ,分析 18例病人各个导联δ波极性 ,L2 、L3、a…  相似文献   

13.
双束枝阻滞患者的常规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传导间期(用希氏束电图)与心房超速起搏。由心房起搏的希氏束(H)远端阻滞不常见,从理论上讲,此现象提示希氏—浦金氏系统传导异常,可能与其后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希氏束起搏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相对生理性的起搏模式。对于心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定义,及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临床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希氏束起搏作为一项21世纪新兴的起搏技术,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起搏方式基于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非常接近正常心脏的生理电活动模式,甚至被认为是新一代的生理性起搏器。短短20年,从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到控制心力衰竭(心衰),希氏束起搏的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地扩大,其能否成为起搏器治疗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报告经希氏束电图证实的9例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全部患者均可见分裂的希氏束电位。并对该心律失常的希氏束电图和体表心电图表现,以及注射阿托品后的心室率改变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报道6例中间隔右侧旁道的特殊类型──邻希氏束旁道的射频消融治疗,心内标测和消融证实该类旁道位于中间隔右侧的前上部,邻近希氏束的影象显示其距离在0.5cm以内,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均记录到H波(≤0.01mV),其振幅明显小于希氏束电图H波振幅,V─A间期短于或等于希氏束电图上的V─A间期,V波与A波之间有旁道电位,强调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放电,6例患者心动过速在放电5s内终止,其中4例出现交界区早搏或短阵交界心律,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停止放电后均恢复窦性心律。笔者提出恢复后的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是旁道阻断而正常房室传导无损伤的重要依据。连续放电可完全阻断旁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 对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或标测电极机械损伤能明确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1)消融成功率83.3%(5/6),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一点消融后3种形态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2-48个月无复发。失败1例,是在成功消融室速的同时并发了完全性房室阻滞;(2)标测结果:心动过速时HV(H-QRS)间期是15-20ms。6例均在左心室间隔邻近希氏束或左束支部位滑动导管时终止心动过速,最早浦肯野电位较H波提前6-16ms、较QRS提前25-36ms。5例在窦性心律下消融,1例在心动过速时消融。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邻近希氏束的ILVT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标测导管易因机械性损伤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最早浦肯野电位并结合机械损伤能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是确定消融靶点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是避免发生完全房室阻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操作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房室结改良1.标测(1)快径(FP)消融:首先用大头导管记录清楚的希氏束电图,然后将导管顶端慢慢向心房侧后撤,直至显示大房(A)波、小室(V)波,希氏束电图刚消失或极小,振幅<50μV,即为 FP 的消融部位。(2)慢径(SP)消融:有三种标测方法:①下位法。首先用大头导管记录希氏束电图,然后将导管顶端下垂,显示小 A 波,大 V 波(A/V<0.40),其间记录不到希氏束电图处,为消融部位。②中间隔法。在左或右前斜位30°时,将大头导管放置在希氏束导管顶端与冠状窦口连线中点消融。③后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导管电极(USCI 6F 2极)经37只犬右心记录到振幅为75±66(16—275)μV 的希氏束电位。其中10只犬经右心导管电极记录希氏束电图(HBE)后,将电子计算机模拟的希氏束电讯号(图1)经描记 HBE 的电极输入心内,采用导管电极在食管接收到衰减了312±129(141—583)倍的电讯号(图2)。然后经开胸手术暴露犬心脏,剪开心包,剪掉右心耳后将食指插入右房,指导输入相同电压的模拟讯号的针状电极插入希氏束所在心肌(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在食管内的同一部位接收到衰减了277±114(125—500)倍的电讯号(图3)。二组衰减倍数差值为34.4±20.3(16—83)倍(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