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l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 IFN-γ^ IL-10-T细胞、CD4^ 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IL-10^ 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 IFN-γ^ IL-10-T细胞、CD4’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 IL-10^ 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 IFN-γ-IL-10^ T细胞亚群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 IFN-γ^ IL-10-T细胞、CD4^ 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ciclosporine,CsA)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产生,以及对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PBMCs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抗CD3和抗CD28(anti—CD28)单克隆抗体、IL-12(Th1细胞分化因子)刺激的情况下或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观察CsA对IFN-γ产生和Th1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评价CsA对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及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2产生的影响。【结果】CsA对由不同条件诱导产生的IFN-γ,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关系。此外,CsA抑制IL-12诱导的Th1分化。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CsA可抑制CD4^ 和CD8^ T细胞IFN-γ的表达。【结论】CsA剂量依赖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抑制CD4^ 、CD8^ T淋巴细胞产生IFN-γ和Th1细胞的分化,其抑制机理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归丸制剂对小鼠脾细胞中Treg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给予不同剂量左归丸处理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reg亚群(CD4^+/CD25^+)的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中IL-10、TGF-β、IFN-γ及Foxp3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中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小剂量左归丸对小鼠脾脏Treg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中剂量左归丸可明显上调小鼠脾脏Treg亚群比例(P〈0.05),提高Treg特异性胞内信号Foxp3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转录水平,同时抑制,IFN-γ的表达;大剂量左归丸可显著降低Treg细胞亚群比例,对Foxp3、IL-10、TGF-β、IFN-γ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随着中、大剂量左归丸处理小鼠IFN-γ的转录下调,血清中IFN-γ的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左归丸可上调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IFN-γ的表达,但这种免疫效应有剂量限制性,大剂量应用时显示抑制作用,提示左归丸对Treg亚群有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茴香霉素对小鼠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MTT法检测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采用ELISA测定小鼠T淋巴细胞IL-2、IL-4及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高、中、低茴香霉素剂量组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各浓度组茴香霉素对小鼠T淋巴细胞IL-2、IL-4及IFN-γ的分泌水平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结论:茴香霉素对T细胞的增殖及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为治疗免疫反应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7单抗阻断B7/CD28通路在体外异种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豚鼠,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豚鼠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作为刺激细胞,大鼠细胞作为反应细胞,通过畀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Xeno-MLC),^3H—TdR掺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对照组,反应组,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cpm),以及IFN-γ,IL-4和CD3^ ,CD3^ CD25^ ,CD4^ ,CD8^ ,CD4^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 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cpm),以及IFN-γ,IL-4和CD3^ ,CD3^ CD25^ ,CD4^ ,CD8^ 的变化均显著低于反应组,但其对CD4^ /CD8^ 比值无影响。结论 B7单抗可以部分抑制异种细胞问免疫反应,但仍存在其他机制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6.
人参皂苷Rg3体外抗HSV-1活性与免疫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1)的抑制作用与免疫调节效应。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Rg3对HSV-1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用MTT比色法检测Rg3对Vero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g3诱导小鼠脾细胞,用鼠脾T淋巴母细胞增殖分析法测定上清中IL-2活性,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IFN-γ活性。结果:浓度在1.56~25 m g•L-1的Rg3对HSV-1致细胞病变效应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 (P<0.05);浓度小于25 mg•L-1的Rg3对传代Vero细胞及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作用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3.13~6.25 mg•L-1的Rg3体外诱生IL-2和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Rg3具有体外抗HSV-1活性,对传代Vero细胞及小鼠脾细胞无毒性,可显著促进IL-2和IFN-γ分泌,参与免疫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对刀豆素蛋白A (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炎症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刀豆素蛋白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酶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内细胞因子(TNF-α、IFN-γ IL-4及IL-10)含量.结果:茵栀黄注射液组小鼠肝脏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 -4均明显减少(P<0.01).细胞因子IL-10较ConA对照组有所升高(P<0.01).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能降低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肝内炎症介质TNF-α、IFN-γ、IL-4的分泌,增加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减轻肝脏细胞的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Th1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以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纯化CD4^+T细胞,以荧光活化细胞分拣术分析其分选纯度,在抗-CD3ε抗体、抗-CD28抗体和IL-12作用下,加入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或对照寡脱氧核苷酸培养72h后,用ELISA检测上清IFN-γ和IL-4的分泌,用RT-PCR检测细胞r—bet mRNA的表达。结果: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能明显抑制CD4^+T细胞IFN-γ的分泌,促进IL-4的分泌,同时还抑制T-bet mRNA的表达。结论:在促Th1细胞因子刺激下,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体外CD4^+T细胞的功能性分化有作用,既促进Th2分化,又抑制Th1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体外扩增的方法,并从单细胞水平分析CIK细胞的胞内Th1/Th2类因子产生的情况,进一步明确CIK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参与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分别加入IFN-γ、IL-2和CD3单抗,体外扩增CIK细胞,再应用流式细胞术,经刺激、阻断、固定、穿透和标记等过程测定CIK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细胞因子培养两周后CD3^ CD56^ 增加,培养至第21天、28天未见明显下降;诱导后CD3^ CD8^ 细胞量与CD3^ CD4^ 量相比明显增多;单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测定显示扩增后的CIK细胞Th1/Th2因子状态明显向Th1偏移。结论:采用多种因子组合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大量诱导出CD3^ CD56^ 双阳性细胞,具高度增殖性,是一类新型的免疫过继疗法细胞;其偏移的Th1/Th2因子状态可作为解释其极强的细胞毒作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综合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 )、细胞因子(IL-4、IFN-γ)、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判断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抑制、耐受、排异)的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CD4^ 、CD8^8细胞百分比,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4、IFN-γ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免疫抑制组CD4^ 、CD8^ 细胞百分比及比值、CRP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IL-4、IFN-γ均显著下降,其比值反而升高;免疫排斥组CD4^ 、CD8^ 细胞百分比、IL-4、IFN-γ、CRP均较对照组升高,而IL-4、IFN-γ比值却下降;免疫耐受组CD8^ 细胞百分比升高,因此CD4^4/CD8^ 降低,IL-4升高而IFN-γ下降,CRP无变化。结论 综合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判断受者免疫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紫外线照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C3H小鼠对Balb/c小鼠同种抗原免疫耐受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1)用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照射Balb/c(H-2d)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 DC),诱导其凋亡,随后将其输注到C3H(H-2k)小鼠体内,诱导C3H小鼠对Balb/c抗原免疫耐受。(2)检测诱免疫耐受小鼠体内调节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分泌以研究其耐受机制。结果 (1)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不能产生抗Balb/c抗体。(2)免疫耐受C3H小鼠不能排异注射到体内的Balb/c脾细胞。(3)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结论 (1)应用UVB-Balb/c im DC免疫C3H小鼠可以使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完全彻底的免疫耐受。(2)免疫耐受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其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  相似文献   

12.
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和探讨活体荧光示踪染料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FDA—SE标记小鼠脾细胞用于体内外实验。标记Balb/c(H2^d)和C57BL/6小鼠(H2^b)脾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观察标记细胞的增殖情况。Balb/c裸小鼠(H2^d)构建移植物抗宿主(GVHR)、宿主抗移植物(HVGR)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标记细胞在外周血及脾的增殖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到标记细胞荧光强度出现倍减现象,表明细胞发生了增殖;无抗原刺激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抗原刺激后24—72h标记细胞停留在脾,第3天后增殖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结论: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技术可应用于体内、体外实验,有助于对细胞增殖及定位进行检测,在移植免疫实验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G490作为免疫抑制剂的可能性及其基本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方法(PHA、IL-2、MLC)诱导人淋巴细胞产生增殖,观察在不同干预剂(AG490、CsA、FK506)作用下人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因子(IL-2、IL-6、IFN-γ)分泌的变化。结果 AG490在体外实验中,对于多种条件引起人淋巴细胞(T、B混合存在)增殖反应中IL-2、IFN-γ的分泌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但对于IL-6分泌无抑制作用。结论 AG490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及初步效应机制,为雪上一枝蒿多糖的应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构建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模型,分别采用ConA、LPS和anti-CD3抗体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MTT法检测各组脾淋巴细胞的活力;ELISA法检测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水平。构建环磷酰胺诱导的体内免疫抑制模型,测定XP-10对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MTT法检测各组脾淋巴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脾淋巴细胞Treg细胞(CD4+Foxp3+)表达水平。结果 XP-10具有丝裂原活性,显著促进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增殖,且呈现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关系(P<0.05)。XP-10在250 μg/mL浓度下可促进anti-CD3抗体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XP-10药物干预显著促进细胞因子IFN-γ(P<0.05)和IL-6(P<0.05或P<0.01)水平,然而对IL-2的产生无明显的影响(P>0.01)。XP-10在125 mg/kg剂量下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脾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提高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下调Treg细胞(CD4+ Foxp3+ T细胞)比例(P<0.05)。结论 中药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因子IFN-γ分泌和下调Treg细胞表达有关,其可能在抗肿瘤免疫辅助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登革病毒NGC株感染BALB/c小鼠后其IL-4、IFN-γ产生动态,研究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含量的DV2 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间接ELISA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各组小鼠血浆IL-4、IFN—γ含量。结果:DV2 NGC株感染小鼠产生IL-4和IFN-γ动态不同。初次感染早期,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处于较低水平;再次感染后第1天,  相似文献   

16.
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哮喘小鼠脾脏CD^4+CD2^4+5’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改变。方法以屋尘螨提取液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后,分离小鼠脾脏CIM’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离Treg细胞,与屋尘螨提取液共同培养后测定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IL-10的含量;将Treg细胞与CD^4+T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其对CD^4+T细胞增殖及IL4、IL-5、γ-干扰素(IFN-γ)分泌的影响。结果哮喘小鼠脾脏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哮喘小鼠脾脏Treg细胞IL-4、IL-10的分泌无明显差异;Treg细胞可显著抑制哮喘小鼠CD^4+T细胞的增殖,并降低其IL-4的分泌,对IFN-γ的合成分泌无明显作用;使用anti—CD25mAb后,哮喘和正常小鼠Treg细胞的作用均被显著抑制。结论哮喘小鼠Treg细胞功能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区别,但数量显著下降。哮喘发病过程中Th2型反应占优势,与Treg细胞数量减少,对Th2型反应的抑制作用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并发过敏性哮喘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的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5只雌性BALA/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单纯过敏性哮喘组(B组)及感染旋毛虫后并发哮喘组(C组)各5只,建立单纯过敏性哮喘模型和感染旋毛虫后过敏性哮喘模型,取小鼠血清和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比较3组之间IFN-γ、IL-4及IL-5的差异。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清及BALF中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IL-5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C组血清及BALF中的IFN-γ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5),IL-4、IL-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及BALF中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IL-5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清及BALF中IL-4、IL-5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对IFN-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在含泻肝方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IL-3、IFN-γ的浓度,探讨泻肝方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泻肝方灌喂DBA/2大鼠,抽取、制备含中药血清;Balb/C小鼠经^60Co5 Gy γ射线照射后由尾静脉输入取自DBA/2小鼠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悬液形成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在含泻肝方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检测培养体系中IL-3、IFN-γ的浓度。结果:泻肝方药对再障小鼠IL-3、IFN-γ的总量无明显影响。结论:泻肝方药可能通过使局部IFN-γ浓度降低进而影响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9.
猪软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猪软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方法分离制备猪软骨细胞和淋巴细胞,采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反应和IFN-γ诱导比较分析,经^3H—TdR法观察淋巴细胞刺激指数,FACS测定软骨细胞表面猪白细胞抗原(SLA)分子表达变化;不同时间收集混合反应中淋巴细胞,分别应用PCR和ELISA技术分析其表达的IFN-γ、IL-4 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成功制备了猪的软骨细胞和淋巴细胞,软骨细胞表达SLAⅠ类分子,而不表达SLAⅡ类分子;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对淋巴细胞有轻微刺激扩增作用,经IFN-γ诱导具有明显增强作用。混合培养,18h后上清中可检测到IFN-γ蛋白,而IL-4表达无变化。结论软骨细胞SLAI类分子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产生IFN-γ,进一步诱导软骨细胞SLAⅡ类分子表达,从而增强淋巴细胞对软骨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白海  司志刚  王存邦  薛智文  吴涛  杨小亮 《医学争鸣》2008,29(17):1573-157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反复贴壁进行纯化;用尼龙棉柱法纯化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观察MSCs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方法检测IFN-γ,IL-4水平变化.结果:MSCs对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MSCs亦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IFN-γ分泌,但可促进IL-4的分泌.结论:MSCs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4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