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比经颅多谱勒超声(cTCD)诊断卵圆孔未闭(PF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自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盐水作为造影剂,并结合Valsalva动作,进行cTCD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或心脏介入检查,诊断PFO。结果 18例(40%)患者cTCD检查PFO阳性,27例阴性;对其中8例cTCD检查PFO阳性患者进行了TEE检查,7例TEE检查阳性,1例阴性,对该例阴性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检查,提示存在PFO;对其中2例cTCD检查PFO阴性者进行了TEE检查,2例TEE检查阴性。与TEE和心脏介入检查比较,cTCD诊断PFO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100%。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cTCD检测PF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 TTE、c TCD联合瓦氏试验诊断卵圆孔未闭(PFO)对隐源性脑卒中(CS)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神经内科CS患者320例(年龄≤55岁)。设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20名。对所有入组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 TTE)联合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 TCD)(即发泡试验)筛查PFO,分别行静息状态及瓦氏试验后2次检查,对比PFO检出率及分流量级别的不同。对检出的PFO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观察PFO的大小、形态。对比不同检测方法对PFO检出率的不同,以及对比分析CS患者PFO的检出率及形态差异。结果 440例受检对象,运用TTE检出PFO 85例(19.3%),c TTE检出152例(34.5%),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合正确有效的瓦氏试验c TTE阳性率较静息状态下高,且对PFO-RLS分流量的分级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 TTE、c TCD联合瓦氏试验同时诊断PFO时,有6例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4例c TTE检测有PFO,而c TCD未检测到右向左分流;2例c TTE检测未见PFO的右向左分流,而c TCD检测到右向左分流。PFO在CS人群中检出122例,发病率为38%。对照组检出PFO 30例,发病率为25%,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E检查CS组的PFO合并房间隔瘤者22例(18%),对照组合并房间隔瘤者2例(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 TTE较TTE检出PFO阳性率高,联合瓦氏试验更利于PFO的检出。CS人群中PFO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对于存在PFO的CS患者,其合并房间隔瘤的概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ryptogenic ischemic stroke,CS)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不明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等基本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组。所有脑卒中患者行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诊断PFO,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部斑块等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PFO的检出率及高危因素的差异。结果:研究组PFO检出率为48.4%(62/1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15/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例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检出率为81.8%(63/77),TEE检出率为90.9%(70/7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出率97.4%(75/77)。两组其他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与中青年CS患者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中,对于不明原因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应想到PFO存在的可能性,右心声学造影及TEE都是检查PFO的重要检查方法,两者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卵圆孔未闭(PF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就诊的疑似PF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cTTE及TEE检查,以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TE、TEE诊断结果,并比较不同cTTE分流等级PFO结构数据,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经cTCD诊断,128例疑似PFO患者中,阳性75例;经cTTE诊断,阳性63例;经TEE诊断示,阳性56例;经联合诊断,阳性73例;与cTTE、TEE检查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诊断灵敏度92.00%(69/75)、准确度92.19%(118/128)较高,漏诊率8.00%(6/75)较低(P<0.05);PFO患者结构参数孔径、原发隔活动度比较:Ⅲ级>Ⅱ级>Ⅰ级(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FO结构参数孔径、原发隔活动度与右向左分流等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TE、TEE检查对于PFO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临床可通过联合应用进行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为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对于偏头痛患者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8例偏头痛患者,给予c-TCD、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2项检查。以TEE作为PFO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CD与TEE检查的阳性率,计算c-TCD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结果 c-TCD与TEE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63% vs. 45.31%,χ2=0.574,P=0.449); c-TCD的阳性预测率为96.15%,阴性预测率为89.47%,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为97.14%,准确率为92.19%,Kappa值为0.841。 结论 c-TCD是诊断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的另一有效手段,在医疗机构条件受到限制,或患者不愿接受TEE的时候,可考虑将c-TCD作为TEE的替代检查。   相似文献   

6.
传统巴氏涂片与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病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比较传统巴氏涂片(conventional smears,CS)及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247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其中行CS1 204例,行TCT1 043例,分别对两种方法的标本满意率及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及病检符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TCT组标本满意率明显高于CS组(TCT组99.81%,CS组76.83%,P<0.01);宫颈病变的检出率TCT组亦明显高于CS组(TCT组23.78%,CS组8.64%,P<0.05),但二组的病检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TCT组86.84%,CS组83.33%,P>0.05).结论 液基细胞学技术明显提高了标本满意率及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液基细胞学技术是宫颈病变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诊断及封堵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145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ncocardiography,TEE)检查。对于有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实行介入手术,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中,144例经导管介入明确为PFO。在这144例确诊患者中,TEE可明确诊断的有115例(79.9%);其中对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固有型的106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87例,诊断敏感性为82.1%,而对于RLS潜在型的38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28例,诊断敏感性为73.7%。统计学分析提示,这两组中TEE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5,P=0.268),表明存在RLS的PFO,无论其RLS发生在静息下还是Valsalva动作时,TEE的诊断敏感性没有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FO封堵治疗后c?TCD检查为大量分流是患者术后症状不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CD可用于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是否合并PFO的病因筛查,对于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PFO患者,c?TCD则是较好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高危HPV(high-risk HPV, hr-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 TCT)的不同组合策略在成都双流地区宫颈癌筛查,特别是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本项目为基于人群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符合要求的35~65岁的女性。第一年基线筛查中受试者按1∶2随机分配进行细胞学或hr-HPV检测,其中hr-HPV检测呈阳性者被随机分流行细胞学或阴道镜检查。24个月后召回所有受试者,对其均进行细胞学和hr-HPV联合筛查。以上述基线筛查结果阴性且进入第三年随访并完成随访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基于上述检查结果,提取相关数据,模拟4种不同的筛查方案:①TCT和hr-HPV联合筛查,任一阳性则转诊阴道镜检查;②TCT和hr-HPV联合筛查,同时阳性则转诊阴道镜检查;③TCT初筛阳性者进行hr-HPV分流,hr-HPV阳性者转诊阴道镜;④hr-HPV初筛阳性者进行TCT分流,TCT阳性者转诊阴道镜。以组织学病检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终点事件,计算不同筛查方案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  结果  共筛查3102人,其中2967人纳入最终统计。其中,细胞学组979人,hr-HPV组1988人。初筛细胞学组筛查阳性率为5.6%(55/979),HSIL+检出率为0.2%(2/979)。hr-HPV组筛查阳性率为7.5%(149/1988),HSIL+病变的检出率为0.9%(18/1988)。24个月后共计召回2456名女性,对其同时行宫颈细胞学及hr-HPV检测。其中,细胞学组阳性率为3.2%(78/2456),hr-HPV组阳性率为8.7%(215/2456),总的HSIL+检出率为0.69%(17/2456)。基线hr-HPV阴性的妇女远期HSIL+病变的发生率较低。宫颈细胞学筛查和hr-HPV分流策略是最佳方法,其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58.3%,阳性预测值为44.4%,阴性预测值为93.3%,曲线下面积为0.736,P=0.039(95%CI:0.555~0.917)。  结论  本项基于成都双流地区的临床随机试验显示,hr-HPV检测的敏感性优于细胞学,且hr-HPV初筛阴性的女性2年后HISL+患病率低于细胞学初始阴性女性。采用细胞学初筛后再进行hr-HPV分流的筛查方案对HISL+病变的检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田凤  唐娟  余鹃 《吉林医学》2022,(2):352-35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对隐源性卒中(CS)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2月确诊的隐源性卒中患者110例,均行c-TCD及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分析二者对PFO的检出情况.结果:患者平静呼吸时,c-TCD及TEE对PFO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用于诊断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4月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50例A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三维经胸超声(RT-3DTTE)和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RT-3DTTE和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心耳血栓患者与非心耳血栓患者左心房结构指标差异情况。  结果  经TEE检查,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检出率为12.29%(43/350)。CT双期增强扫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7.67%、98.70%、98.57%、91.30%、99.67%,RT-3DTTE分别为79.08%、87.30%、86.28%、46.57%、96.75%,CT双期增强扫描对AF患者左心耳血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RT-3DTTE(χ2=7.242,P=0.007;χ2=30.634,P<0.001;χ2=37.745,P<0.001;χ2=24.464,P<0.001;χ2=5.682,P=0.017)。CT双期增强扫描对AF患者左心耳血栓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955)高于RT-3DTTE(0.717);经CT双期增强扫描确诊左心耳血栓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横径和左心房上下径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非左心耳血栓患者(均P<0.05)。  结论  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诊断能力可媲美TEE检查,操作更为简便,无创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头颈CT血管成像( CTA )技术筛查出单侧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患者,分为变异优势侧组和劣势侧组,再根据前循环是否有变异分为前循环完整组和非完整组,后运用颅脑CT灌注( CTP)技术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血容量( CBV)、脑组织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峰时间(TTD)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优势侧和劣势侧进行配对t检验. 90例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患者中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30例,右侧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5例,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纤细或缺失4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缺失6 例. 前循环完整组73例;前循环非完整组17例,其中7例为前交通动脉缺失,10例为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 前循环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CBF、MTT、TTD与劣势侧各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非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TTD与劣势侧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TT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在前循环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与优势侧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在前循环非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MTT大于优势侧,CBF小于优势侧,与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能有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探讨成人型烟雾病(MMD)分级及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方法 收集41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A资料,依照Suzuki 6级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的血管级别,对应分析患者的侧支循环分布。结果 41例烟雾病患者中,烟雾病早期(SuzukiⅠ级)患者11例(26.8%),主要表现为大脑前-软脑膜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侧支循环;中期(SuzukiⅢⅡ级)患者11例(26.8%),主要表现为大脑前-软脑膜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侧支循环;中期(SuzukiⅢ级)患者25例(61.0%),主要表现为异常烟雾状血管网形成及脉络膜前动脉扩张、延长,后交通动脉开放、扩张、延长-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和/或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和/或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侧支循环;晚期(SuzukiⅤⅣ级)患者25例(61.0%),主要表现为异常烟雾状血管网形成及脉络膜前动脉扩张、延长,后交通动脉开放、扩张、延长-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和/或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和/或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侧支循环;晚期(SuzukiⅤ级)患者5例(12.2%),主要表现为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与大脑前、中动脉终末皮质支沟通,上颌动脉与颅底皮质支沟通,枕动脉与枕叶皮质支沟通。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评价烟雾病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其中以SuzukiⅢⅥ级)患者5例(12.2%),主要表现为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与大脑前、中动脉终末皮质支沟通,上颌动脉与颅底皮质支沟通,枕动脉与枕叶皮质支沟通。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评价烟雾病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其中以SuzukiⅢ级患者比例较高,而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出现在烟雾病中、晚期居多。  相似文献   

13.
李玉玉  马博  许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7):1102-1105
  目的  探究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采取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脑血流速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3.7±1.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4.3±1.5)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脑血流速度均减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为(4.2±0.4)mg/L,对照组患者hs-CRP为(4.5±0.6)mg/L,观察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能显著增加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低疼痛评分、脑血流速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对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发病90天MoCA评分对所有入组患者分组,将完成认知评定的332例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14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187例),分析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HR与90天MoCA评分、MMSE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应激性高血糖相关指标对预测认知障碍的效能。  结果  本研究中早期认知障碍发生率为43.67%,单因素分析示2组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文化程度、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S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1.144, 95%CI: 1.097~1.193, P<0.001)、入院NIHSS评分(OR=2.455, 95%CI: 1.254~4.804, P=0.009)、SHR(OR=2.087, 95%CI: 1.053~4.137, P=0.035)、入院随机血糖(OR=1.008, 95%CI: 1.001~2.012, P=0.047)是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后发生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示SHR与患者发病90天MoCA评分、MMSE评分呈负相关。SHR、入院随机血糖对预测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生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0.626,且2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HR是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SHR可作为预测一种认知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缪礁丹  林敬  刘鸣  高励  沈富伟  周弋人 《四川医学》2017,38(12):1357-136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早期意识障碍的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探讨前、后循环梗死早期出现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使用成都卒中登记库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急性脑梗死患者数据,纳入首次发病、有头颅MRI资料,有不同程度早期意识障碍的患者。根据新发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前循环梗死组、后循环梗死组,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观察三组早期意识障碍的发生率、程度;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伴早期意识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部位脑梗死早期意识障碍发生率:前循环组12.4%(85/684),后循环组发生率10.9%(32/293),前后循环组发生率29.5%(13/44)。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病:前后循环84.6%(11/13);高脂血症:后循环组50.0%(16/32);糖尿病:后循环组53.1%(17/32)。结论 早期出现意识障碍的脑梗死中,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发生率最高,后循环组最低。高血压病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多见。高脂血症、糖尿病后循环梗死组多见。  相似文献   

17.
许金波  韩辉  童光磊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119-2122
  目的  观察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就诊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头针组与康复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头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头针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下2/5,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进食能力分级系统(EDACS)评级、吞咽障碍调查表(DDS)评分。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VDS评分、D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头针组VDS评分[(29.20±1.99)分]、DDS评分[(10.55±1.63)分]低于康复组[(31.30±3.92)分、(11.80±1.58)分,均P<0.05]。头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针能提高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测的特征,评价其用于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20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均进行头颅MRI检测,观察脑组织梗死病灶大小,测定大脑白质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结果  全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6.50%;研究组脑组织存在大梗死和中梗死病灶的患者比例(50.94%和56.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76%和23.81%),χ2=15.943、19.097;均P < 0.001;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大脑左右径检测数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研究组颞叶钩回间距检测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 0.001);研究组额叶前部、额叶后部、侧脑室前角区、侧脑室后角区、半卵圆中心和海马区等区域脑白质ADC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梗死病灶面积大和脑白质稀疏的特征,头颅MRI检测可有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特征,对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卒中前体育锻炼水平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现代Saltin-Grimby体育锻炼水平量表(SGPALS)对卒中前患者体育锻炼水平进行量化评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不同体育锻炼水平间患者rLMC的差异,及对90天改良mRS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其中低运动量组患者72例,高运动量组85例,高运动量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3个月mRS评分低于低运动量组(P值分别为0.001、0.039、 < 0.001),rLMC评分高于低运动量组(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个月9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58例患者预后不良(mRS>2),预后良好组SGPAL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01),rLMC评分大于预后不良组(P<0.001),既往他汀类药物服用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GPALS评分及rLMC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1.455、1.181;P=0.043、0.003),既往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危险因素(OR=0.366、0.899;P=0.027、0.023)。  结论  卒中前体育锻炼能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mUS)在超早期(造模后5~15min)判定大鼠脑缺血模型成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磨薄局部颅骨后的SD大鼠15只进行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的制备。造模前、造模后即刻(超早期)行经颅灰阶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彩色多普勒(CECDUS)超声成像,分别观察线栓在颅内的走行、右脑灌注成像及颅内大动脉的血流信号并进行测量。梗塞3 h后行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脑组织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以TTC染色联合mNSS评分判断造模成功为金标准,使用McNemar检验比较mUS和金标准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是否有差异。  结果  1只大鼠造模中死亡,共14只完成实验。mUS在造模后即刻判断造模成功的阳性检出率为71%(10/14),McNemar检验发现其阳性检出率与金标准(64%,9/1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大鼠灰阶模式下可显示右侧脑底部双线状线栓强回声,超声造影模式下显示右脑实质内存在局灶性低灌注区,增强彩色多普勒模式下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分析造模成功大鼠右脑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发现,造模前与造模后右脑实质的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增强斜率(WIS)、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初步发现应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可于超早期快速准确地判断大鼠MCAo造模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