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头颈CT血管成像( CTA )技术筛查出单侧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患者,分为变异优势侧组和劣势侧组,再根据前循环是否有变异分为前循环完整组和非完整组,后运用颅脑CT灌注( CTP)技术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血容量( CBV)、脑组织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峰时间(TTD)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优势侧和劣势侧进行配对t检验. 90例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患者中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30例,右侧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5例,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纤细或缺失4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缺失6 例. 前循环完整组73例;前循环非完整组17例,其中7例为前交通动脉缺失,10例为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 前循环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CBF、MTT、TTD与劣势侧各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非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TTD与劣势侧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TT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在前循环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与优势侧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在前循环非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MTT大于优势侧,CBF小于优势侧,与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能有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预测脑血管症状的价值。方法 纳入87例拟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接受MDCT平扫及CTA的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38)及无症状组(n=49),通过手动勾画ROI的方法测量CT平扫及CTA图像上斑块非钙化部分的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采用平扫CT值及强化幅度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并采用Z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平扫CT值分别为(45.58±8.94)HU和(31.09±6.83)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01);有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强化增幅大于无症状组(t=-3.421,P=0.001)。ROC曲线阈值分析显示,平扫CT值最佳临界值为37.20 HU,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敏感度为92.10%(35/38),特异度为81.63%(40/49),准确率86.21%(75/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强化幅度最佳临界值为10.1 HU,其敏感度为76.32%(29/38),特异度为63.27%(31/49),准确率为68.97%(60/87),曲线下面积为0.735;二者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3,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非钙化部分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与脑血管症状有关;斑块平扫CT值对判断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优于斑块强化幅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共1 1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检(包括血压、腰围和血脂指标等),纳入729名问卷信息和体检资料完整的大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评价睡眠时型。使用腰围、平均动脉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标准化性别特异性Z分数的总和得出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使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比较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的关联。结果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为-0.32(-2.03,1.58)。在吸烟、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水平变量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41,12.88,51.07,P值均<0.01)。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夜晚型偏好时型(B=1.89,95%CI=1...  相似文献   
4.
方娴静  郑穗生  王龙胜  邹立巍 《安徽医学》2017,38(12):1517-1519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CI)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拟行CI的SNHL患者的CT及MRI图像,结合Sennaroglu分类法进行影像分类诊断.结果 87例SNHL患者的174耳中,耳蜗畸形10耳,前庭导水管扩大28耳,半规管畸形2耳,内听道畸形1耳,中耳炎患者7例.结论 不同影像学检查在SNHL患者CI术前能提供多种信息,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21例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的CT图像信息和临床资料,对CT图像征象进行评分,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5种征象(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结节、实变、空洞)评分及总评分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闷、呼吸困难、体质量减少和发热等无特异性症状;肺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结节、实变、空洞等多种病变模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征象总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支气管扩张评分、细支气管炎评分与身高呈负相关,实变评分与年龄、咳嗽呈正相关。结论 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CT表现呈多样性,常见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结节、实变、空洞等病变模式,且在高龄、矮身材、重度咳嗽患者中相应影像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MR T2 mapping 定量评估运动对膝关节软骨组织构成的影响。方法26例正常志愿者运动前后及运动后静息15 min 分别行3.0T MR 膝关节矢状面 T2 mapping 序列扫描,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分别获得3个阶段膝关节软骨的 T2图,测量关节软骨表浅层、中层及深层各感兴趣区(ROI)的 T2值(T2 pre ,T2 post ,T2 delay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LSD检验。结果志愿者膝关节胫骨面软骨表浅层的 T2 pre 、T2 post 、T2 delay 分别为(49.71±1.95)ms、(44.30±2.56)ms、(49.41±1.62)ms,中层分别为(42.43±2.23)ms、(39.01±2.37)ms、(41.90±2.28)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5.673,16.759,P 均<0.001);深层分别为(19.39±2.13)ms、(19.20±2.22)ms、(19.49±2.0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122,P =0.886),其中胫骨面软骨浅、中层的 T2 pre 与 T2 dela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610、0.403),T2 pre 和 T2 post 、T2 post 和 T2 dela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膝关节股骨面软骨表浅层的 T2 pre 、T2 post 、T2 delay分别为(50.22±1.47)ms、(45.60±2.82)ms、(49.84±1.84)ms,中层分别为(42.67±2.23)ms、(39.36±1.98)ms、(42.40±2.5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976,16.987,P 均<0.001);深层分别为(20.30±2.73)ms、(20.60±2.44)ms、(20.51±2.2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98,P =0.907),其中股骨面软骨浅、中层的 T2 pre 与 T2 delay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520,0.679),T2 pre 和 T2 post 、T2 post 和 T2 delay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软骨各层 T2值的空间分布为关节软骨深层至表浅层呈递升的趋势,T2图显示了 T2值变化的空间分布趋势。结论 T2 mapping 序列可以定量监测软骨受力后软骨分子结构的变化。运动引起关节软骨 T2值变化是不均匀的,可使关节软骨组成结构发生可复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1.5T心脏磁共振研究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左心整体功能和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患者27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7例。所有入组均行1.5T心脏磁共振常规平扫及钆剂增强检查,获取左心室短轴电影(平扫)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DE-MRI)图像。分别得出2组各项左心室功能指标(对部分指标体表面积标准化)及心肌延迟强化图像,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射血率(LVPE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 及室间隔厚径(IVSTD)等,并比较2组之间各项数值的差异。DCM组内根据是否延迟强化分成DE-MRI(+)组和DE-MRI(-)组,并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 ①患者组的LVEF、LVPER、LVPFR、IVSTD低于健康对照组,余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E-MRI(+)组LVMM、LVESV高于DE-MRI(-)组,而DE-MRI(+)组LVEF减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扩心病17例(62.96%)均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共计153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肌壁间101个节段(66.01%)强化特点显著,分布部位以室间隔壁[12例(70.58%)]为主。 结论 ①DCM的左室整体功能减低同时多伴有左室心肌纤维化,并以室间隔肌壁间分布显著;②LVMM 可以大致评估DCM心肌纤维化(MF)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食模式和抑郁症状的横断面及纵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选取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9—10月进行随访调查,共调查1 110名大学生。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中抑郁分量表调查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SQFFQ)调查大学生饮食行为。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饮食模式,使用三分位数法将各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划为T1、T2和T3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饮食模式与基线和随访调查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基线大学生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03%和14.23%。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饮食模式可分为含糖饮料、肉类、快餐和健康食物4种。在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含糖饮料、肉类和快餐3种饮食模式T3组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χ2值分别为21.51,32.25,22.21;23.54,13.91,19.98,P值均<0.05)。调整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基线、随访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大学生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随访轻度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可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改善大学生饮食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