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胸腰段脊髓T10~L2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返流患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胸腰段脊髓损伤T10~L2排尿障碍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26例,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n=21)和逼尿肌无反射组(n=5),并对2组在输尿管返流点和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以及膀胱顺应性进行测定,应用SPSS 14.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发现,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输尿管返流点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分别为(122.46±87.89)ml和(5.94±4.96)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膀胱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和顺应性分别为(210.81±69.72)ml、(42.29±9.57)cm H2O和(9.53±5.43)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逼尿肌反射亢进组输尿管返流点的逼尿肌压与组内膀胱漏尿点的逼尿肌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10~L2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在膀胱容量较小、顺应性较低,伤后早期即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返流时逼尿肌压<40cm H2O;而逼尿肌无反射患者在逼尿肌压较低时亦会出现输尿管返流和膀胱漏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c-Kit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别制作胸髓和骶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于实验第22天将造模成功并进入脊髓损伤后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胸髓损伤组、胸髓损伤电针组、骶髓损伤组、骶髓损伤电针组, 每组取10只, 并与10只假手术组对照。2个电针组均取关元、三阴交穴位电针刺激, 每日15 min, 共14 d。干预结束后, 对各组大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测, 采用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改变, 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c-Kit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 胸髓损伤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 残余尿量明显增加(P<0.05), 骶髓损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5), 且2组膀胱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异常改变。胸髓损伤组大鼠的膀胱c-Kit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 骶髓损伤组则明显降低(P<0.05)。分别与2个造模组比较, 电针干预增加了胸髓损伤大鼠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P<0.05), 电针干预还降低了骶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完全性骶髓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NB)进行制备并观察验证,以期为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设为空白组,常规饲养后于第19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剩余30只大鼠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成骶髓损伤大鼠NB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3个次组(A/B/C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行规范化护理,观察记录大鼠膀胱功能、手法排尿量及并发症等情况;A/B/C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术后第19、23、28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膀胱逼尿肌苏木素-伊红染色(HE)后后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28天内膀胱功能障碍持续表现为尿潴留;术后第19天模型组大鼠生命体征稳定,并发症控制良好;与空白组进行对比:光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肌纤维萎缩严重、间质结构填充增多等病理性改变;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LPP)降低、膀胱最大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大鼠造模术后第19、23、28天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比较显示:3个阶段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最大容量、顺应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于大鼠L2-3节段采用改良的Hassan Shaker法完全横断SD大鼠骶段脊髓,成功复制完全性骶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且模型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测定膀胱残余容量后,则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及入选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间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达到膀胱平衡,干预组颈髓损伤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为(33.88±5.62)d,胸髓损伤患者为(34.75±6.63)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32.23±6.34)d,均较对照组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颈髓损伤患者为(45.87±7.86)d,胸髓损伤患者为(44.32±7.55)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40.56±8.67)d]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在入选1个月(12.5%)、3个月(6.3%)及6个月时(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膀胱平衡并抑制尿路感染发生,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L6~S1背根神经节(DRG)和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共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骶髓损伤组及对照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于模型制作20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骶髓损伤组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合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推测P2X3受体表达水平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通过影响P2X3受体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38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单数入常规训练组19例,双数入机器人训练组19例。常规训练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适应期、训练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min, 1次/日,5次/周,持续时间12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使用尿动力检查系统测定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等尿动力学指标,用结肠传输实验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用平均直肠压测定法测定平均直肠压值,采用FIM量表评定肠道功能。 结果 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和分别为(357.4±13.2)ml、(20.43±4.05)ml/s、(18.09±4.24)ml/s、(60.16±16.13)kPa、(4.45±1.72) ml/cmH2O和(39.12±6.57)cmH2O,均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P<0.05),而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分别为(105.5±7.9)ml和(90.83±7.22)h,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机器人训练组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训练组(P<0.01)。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FIM评分肠道部分改善>6分的改善率为31.6%,均高于常规训练组(1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膀胱和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心脏节律变异性(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颈髓损伤组(31例)、胸髓损伤组(20例)、腰髓损伤组(9例),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颈髓、胸髓组代表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低频检测结果为(299.28±310.25)ms^2、(254.16±221.71)ms^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0.32±320.14)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各段(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同时各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结论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脊髓损伤部位诊断及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康复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9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髓损伤3组,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经过60~426d治疗后,3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三组间比较,腰髓损伤患者优于胸髓损伤,而胸髓损伤又优于颈髓损伤患者(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促进颈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但效果不如胸、腰段脊髓损伤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特点,随访泌尿系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169例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和泌尿系管理方法,观察其泌尿系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9例(76.33%)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其中46例(27.22%)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12例(7.10%)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21例(12.43%)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下降,其中5例(2.96%)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2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无特殊并发症。结论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膀胱顺应性增加。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能有效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的76例随访对象中,成功随访63例,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可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而长期使用导尿管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造成病人生活、工作上极大痛苦,因此应尽早拔除尿管。本文对排尿障碍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使膀胱尽早恢复功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脊髓损伤患者 42例,男 29例;女 13例;年龄 14~ 72岁;平均 43岁。损伤平面:颈髓 10例,胸髓 13例,腰髓 15例,胸腰髓损伤 4例。损伤程度:不完全脊髓损伤 32例,完全脊髓损伤 1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21例,采用常规插管导尿,不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 21例,留置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1.…  相似文献   

16.
斜床站立治疗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斜床站立对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6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斜床组和常规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每日监测卧立位血压,治疗前后评定脊髓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6例颈髓损伤患者有27例(75%)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后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两组均无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斜床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卧立位血压差值减少(P<0.05)。与常规组相比较,斜床组治疗后血压改善(P<0.05)。结论 颈髓损伤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颈髓损伤均不同程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斜床站立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民致的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观察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下尿道功能障碍(NLUTD)患者逼尿肌厚度(DWT)的变化,探讨患者DWT与膀胱容量(BC)及下尿道功能障碍类型的关系,并评估DWT在脊髓损伤患者风险预判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成年脊髓损伤合并下泌尿道功能障碍的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正常成年受试者41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尿流动力学和最大膀胱容量(MBC)检测,并采用8~13MHz线阵超声探头测定膀胱前壁的DWT。根据逼尿肌漏尿点压,将病例组分为高危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和低危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并鉴别高危患者与低危患者的DWT临界值。 结果MBC时,病例组DWT为(0.97±0.31)mm,对照组DWT为(0.59±0.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A型)患者的DWT为(1.10±0.34)mm,较逼尿肌无收缩而尿道外括约肌有收缩(C型)患者的DWT增加显著(P<0.05)。病例组DWT与逼尿肌漏尿点压存在相关性(r=0.77, P<0.01),当DWT≥0.87mm(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58.6%)可作为预判NLUTD患者存在肾功能损伤风险的临界值。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DWT显著增加,且DWT与逼尿肌漏尿点压呈正相关,表明DWT可用于脊髓损伤后NLUTD患者肾脏损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共分析8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颈髓损伤(48例)及胸腰髓损伤(38例)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呼气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1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0)预测百分比(分别记作VC%,FVC%,MVV%,FEV1.0%)间的差异;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损伤部位(颈髓或胸髓损伤)、ASIA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残损分级与脊髓损伤患者VC,FVC,MVV及FEV1.0间的相关性。 结果颈髓和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VC%,FVC%,MVV%及FEV1.0%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颈髓损伤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较为显著(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VC,FVC,MVV及FEV1.0的主要因素包括损伤部位、运动评分和性别。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是颈髓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通气功能障碍;ASIA运动评分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