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6篇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标本中淋巴结精细分拣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实施胃癌根治术的727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手术切除标本中淋巴结分拣方式分为精细淋巴结分拣组和区域淋巴结分拣组,分析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淋巴结送检数目明显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在T分期、N分期以及TNM分期相同的情况下,精细淋巴结分拣组送检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也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此外,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细淋巴结分拣组r=0.181,P=0.023;区域淋巴结分拣组r= 0.227,P < 0.001),且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的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之间相关性弱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患者。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精细淋巴结分拣可以提高送检淋巴结数目,提供精确的术后淋巴结分期,减少分期迁移,可以在临床上规范性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体束受侵犯程度与岛叶胶质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1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显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将患者分为3型,其中肿瘤仅侵犯岛叶前下部为Ⅰ型,侵犯岛叶后上部为Ⅱ型,浸润破坏内囊结构为Ⅲ型。分析各型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学类型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中,Ⅰ型18例(43.9%),Ⅱ型20例(48.8%),Ⅲ型3例(7.3%)。Ⅰ型患者术前、术后均无运动功能障碍。Ⅱ型患者术前4例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得到了改善,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1例术后新发生了运动功能障碍。Ⅲ型患者术前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症状均进一步加重。Ⅰ、Ⅱ、Ⅲ型肿瘤全切除者分别有11例、5例、1例,与Ⅰ型比较,Ⅱ+Ⅲ型肿瘤全切除比例低[分别为26.1%(6/23),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Ⅰ、Ⅱ、Ⅲ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分别有3例(3/18)、7例(7/20)、3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29例获3~72(22.7±12.0)个月的随访。Ⅰ型患者随访13例,均未复发;Ⅱ型患者随访15例,其中7例复发;Ⅲ型患者随访1例,术后第3个月因残留肿瘤增大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3型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越重,岛叶胶质瘤的病理学级别越高,手术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3.
微小RNA(microRNA ,miRNA)与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关系,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信号传导通路,发挥着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miRNA与癫痫关系密切。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是一种用来治疗儿童癫痫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目前认为KD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有KD影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以及KD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全面研究KD治疗癫痫的miRNA调控机制将可能对研发新型抗癫痫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29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BAEP检测,之后按照严重程度分级及年龄进行分组比较,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年龄<3岁为A组(n=80),重症病例重型、年龄<3岁为B组(n=94),普通病例、年龄≥3岁为C组(n=38),重症病例重型、年龄≥3岁为D组(n=85).回顾性分析各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头部MRI的检测结果,并与BAE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B组BAEP异常率(18/94,19.15%)高于A组(3/80,3.75%),D组BAEP异常率(13/85,15.29%)高于C组(1/3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EEG异常率偏低(2/94,2.13%),A组无一例EEG异常.(3)D组EEG异常率(49/85,57.65%)高于C组(6/38,15.79%) (P <0.05),且高于D组BAEP异常率.(4)B组MRI异常率(9/94,9.57%)高于A组(1/80,1.25%)(P<0.05),D组MRI异常率(9/85,10.59%)高于C组(0).(5)全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患儿的BAEP异常率(31/179,17.32%)高于MRI异常率(18/179,10.06%) (P<0.05).结论 BAEP检测可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腓骨肌萎缩症1型(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1,CMT1)患者肌电图和PMP22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对43例CMT1患者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应用PCR双酶切方法对其中33例CMT1患者及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17p11.2-12 PMP22基因重复序列(即1760bp片段)。33例CMT1患者依有无17p11.2-12 PMP22基因特异性片段分为PMP22基因特异性片段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改变有无差异。结果 43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测,均表现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存在明显减慢(100%),感觉神经病变重于运动神经,下肢受累程度重于上肢;所检129块肌肉中,88块(68.2%)呈神经源性损害。经PMP22基因学检测的33例中20例(60.6%)检测出1760bp片断,对照组均未检测到此片段。PMP22基因特异性片段阳性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远端潜伏期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T1患者肌电图改变具有其特异性,结合PCR-双酶切法检测PMP22特异性基因重复序列可提高诊断CMT1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血清酶学、肌电图改变,进一步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DMD患者45例,平均年龄(7.14±2.92)岁,分别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等。并进行肌电图检测。结果所有DMD患者血清酶学均增高,平均CK(13109.38±3023.99)U/L,LDH(1258.99±331.5)U/L,CK—Mb(494.22士121.75)U/L,Mb(1417.07±461.47)U/L。共检测肌肉169块,发现肌源性损害肌肉73块,其中1DO%股四头肌存在肌源性损害。33.3%(15/45)存在肱二头肌肌源性损害,26.7%(12/45)三角肌存在肌源性损害。股四头肌时限下降百分比平均为(42.31±8.74)%。CK与Mb、CK—Mb、LDH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与CK—Mb、LDH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与LDH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四头肌时限下降百分比与CK、Mb、CK—Mb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股四头肌时限下降百分比等与病程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K、Mb是早期诊断DMD的特异性指标。联合肌电图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和评估病程的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7.
8.
张楠楠  高超  邱渝杰 《医学综述》2014,(8):1401-1403
肥胖患病率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肥胖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大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体质量指数作为最常用的肥胖替代指标,可较好地反映肥胖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历年研究显示,对于肥胖与癌症关系的各临床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趋于一致。肥胖作为大多数常见癌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尚不明晰,从肥胖到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干扰因素非常多,临床研究应根据需要适当选用,通过更有力的证据找出两者的关系,以期减少癌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癌症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可降解支架在组织工程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综述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羟基丁酸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I和Elsevier数据库中1998-01/2006-03关于聚羟基丁酸酯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的文章。检索词“tissueengineering,scaffold,Polyhydroxybutyrate”并限定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6-03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组织工程支架,聚羟基丁酸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组织工程支架的特点及聚羟基丁酸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2篇,排除39篇重复性研究。23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篇关于组织工程支架及聚羟基丁酸酯的特性,19篇关于聚羟基丁酸酯支架在具体组织的应用研究。资料综合:聚羟基丁酸酯作为天然的热塑性高聚物,其本身具有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的优良性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聚羟基丁酸酯支架在软骨、骨、皮肤、血管、神经等组织的修复中,细胞在其支架上有着良好的生长,缺损的组织可以达到预期修复的效果。结论:聚羟基丁酸酯支架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复合溶菌酶消毒剂对开放性骨折伤口创面消毒效果,探讨其降低伤口感染率的作用。方法采样棉拭涂抹采样和细菌检验方法以及比较伤口感染率方法进行了临床病例观察。结果开放性骨折创面上不同程度存在细菌污染,清创消毒前总菌数为216~226 cfu支/棉拭,试验组与对照组菌数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用FE复合溶菌酶消毒剂清创消毒之后创口上菌数由清创前的216 cfu支/棉拭下降到清创后的23 cfu支/棉拭;对照组创口上总菌数由清创前的226 cfu支/棉拭下降到清创后的52 cfu支/棉拭。实验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所使用的清创消毒方法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方法,实验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合溶菌酶消毒剂可有效降低开放性骨折的伤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