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对DC辅助T细胞杀伤骨髓瘤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从MM患者骨髓来源的MSC、正常供者外周血来源的DC及骨髓瘤细胞系U266细胞进行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测定DC的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上清液IL-12的含量,Annexin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瘤细胞凋亡比例。结果MSC能抑制rhTNF-α诱导的不成熟和成熟DC的CD1a、CD11c、CD80、CD86和HLA-DR表达(P〈0.01),并显著减少成熟DC分泌IL-12(P〈0.01)。MSC可以下调成熟DC的CD83表达,使其趋于不成熟状态(P〈0.01)。与未加入MSC组相比,MSC混合培养组凋亡骨髓瘤细胞明显减少(P〈0.01);比较MM患者与正常供者骨髓来源的MSC对DC辅助T细胞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前者U266细胞凋亡比例比后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MM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可以抑制DC的分化、成熟和分泌细胞因子;无论是MM患者或正常供者骨髓来源MSC均可以抑制DC辅助T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且MM患者来源的MSC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MSC,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将植物血凝素(PHA)及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刺激因素,经磁珠分选的人CD2^+ 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3H—TdR标记β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与MSC共培养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MSC共培养10天后的CD2^+ T细胞内各亚群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MSC能明显抑制由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P=0.004),同时MSC抑制由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MSC培养上清液单独并不具备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与MSC共培养后的T细胞亚群中,Th2及Tc2亚群含量较共培养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SC对由DC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效应细胞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对异基因活化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在移植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MSC对移植免疫细胞调节,诸如MSC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MSC对细胞免疫的调节(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细胞凋亡和MSC对淋巴细胞的调节机制),MSC对DC免疫调节作用和MSC对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等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进行鉴定。用加速器辐射去除MSC增殖分化能力。检测加入骨髓MSC前后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对其进行凋亡分析;比较Transwell非接触培养与直接接触培养中,MSC对活化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观察骨髓MSC作用前后,活化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能力,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MSC不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MSC抑制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②MSC不能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培养组中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直接接触培养组的作用弱,提示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包括物理性接触抑制和非接触抑制。③骨髓MSC抑制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MSC作用下,B淋巴细胞表面HLA-DR、CIMO、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骨髓MSC在体外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完整的血小板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和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抗原呈递检测体系采用BMDC诱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或肿瘤细胞系EG7(表达卵白蛋白OVA)诱导的OVA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共培养体系中加入从小鼠外周血分离的血小板至不同浓度,培养一定时间后采用同位素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采用ELISA检测各种细胞因子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情况。结果发现,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血小板时,淋巴细胞增殖和IFN,,/产生均明显受抑制。血小板还可以阻断细菌脂多糖或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引起的BMDC表面B7之上调、细胞因子分泌及对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血小板也可抑制BMDC特异性T细胞呈递可溶性或细胞性抗原的能力,表现为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受到抑制。血小板的这些抑制作用均依赖于加至培养体系中血小扳的浓度。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血小板结合于BMDC仅轻微增加后者的死亡比例。结论:在某些条件下,血小板可以通过抑制抗原呈递功能而对免疫反应起到负向调控作用,血小板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比原来预期的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可从多类成体组织中分离的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细胞的一个理想来源。它能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影响DC的活性。输入体内后,MSC可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且可迁移到受损组织,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受损细胞的存活。近年来MSC应用于对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疗,很好的降低了GVHD发生率和进程。MSC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应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MSC的免疫调节机制和MSC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成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的制备和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冻融法制备EJ细胞裂解物抗原成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PBMC)在rhGM-CSF、rhIL-4、TNF-α诱导下分化出DC,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后制备膀胱癌DC疫苗;免疫磁珠分离法从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CD3+T淋巴细胞,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疫苗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51Cr释放试验检测DC疫苗诱导的T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Hu-PBMC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TNF-α的刺激下分化为成熟DC,负载EJ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使同源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指数增加,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率为(62.58±6.1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诱导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对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芦英洁  张媚  张燕 《护理研究》2009,23(1):131-132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主要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固有的防御体系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转化、促进恶性细胞分化来降低肿瘤的恶性程度^[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能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杀瘤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泌乳素(prolactin,PRL)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PRL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PRL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NK细胞的影响。结果 PRL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后,γ-IFN分泌明显增多,外周血中T、NK细胞比例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RL作为免疫调节剂主要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比较来源于正常志愿者和骨髓增生异常增生综合症一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制作用的区别。培养12例正常志愿者和12例MDS患者的骨髓MSC,比较两组MSC的形态、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T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细胞周期检测、T细胞凋亡检测等比较两组M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区别。结果表明:两组MSC的形态、表型基本相同;MDS患者来源的MSC对PHA和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低于正常志愿者来源的MSC;加入正常志愿者的MSC后有更多的T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MDS来源的MSC的这种作用较弱;MDS来源的MSC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也下降,但是抑制T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另外,MDS来源的MSC表达转化生长因子(TGF—β1,3)、FasL较正常志愿者MSC表达的明显减弱,而TGF—B2的表达却增加。结论:虽然MDS来源的MSC在形态、增殖和细胞表型上基本正常,但其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异常是否与MDS的发病机制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能力,其中MSC的免疫调节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为:MSC能抑制T、B琳巴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的活化和增殖;同时,MSC具有重建人类造血微环境的功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性质,MSC正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GVHD.因此,深入研究MSC治疗GVHD的细胞免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对MSC治疗GVHD的免疫机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研究状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Notch配体Delta—likel(Dil1)对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分化及其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在GM—CSF和IL4存在条件下,用OP9-Dil1和OPt).GFP细胞分别与小鼠骨髓细胞共培养8天,经肿瘤抗原刺激成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肿瘤抗原刺激后DC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2和IL110的水平,通过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对T细胞的促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GFP组相比,Dll1组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P〈0.05)。肿瘤抗原刺激后,Dll1组DC表面MHCII、CD80和CD86表达量更高。DC分泌的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ll1组DC具有更强的促T细胞增殖活性。结论:OP9-Dll1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向DC分化并增强其抗原呈递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将人骨髓MSC在体外经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和检测细胞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其免疫调控能力。结果表明:MSC在向内皮细胞分化的体系中生长迅速,诱导后的细胞经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能在Matrigel上形成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细胞表面标记无明显改变,即CD73、CD105、HLA—ABC仍阳性,CD34、CD80、CD86、HLA—DR、CD31仍为阴性。由MSC诱导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随内皮细胞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强。结论:由骨髓MSC来源的内皮细胞对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加入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hHMGB1)进行刺激。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Ⅱ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3^+淋巴细胞CD4表达。细胞中自细胞介素-2(IL-2)、IL-2α受体(IL-2R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结果①500~1000μg/L rhHMGB1作用48h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抑制,低于这一剂量对其增殖活性影响不显著。②不同rhHMGB刺激时间和作用剂量对CD4^+T淋巴细胞未造成明显改变,但rhHMGB1能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Th2亚群比例,并因此降低Th1/Th2比值,刺激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Th1优势向Th2优势偏移。③经植物血凝素激活后12hT淋巴细胞IL-2和IL-2Ra基因表达达到峰值;rhHMGB1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12h后,10~100μg/L剂量可明显上调IL-2和IL-2Ra基因表达;而较高剂量rhHMGB1(100~1000μg/L)刺激持续48h上述效应衰竭,并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HMGB1对T淋巴细胞包括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功能具有直接调节效应。剂量蓄积和持续刺激可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6(HSP.gp96)白血病抗原肽的抗白血病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U937)分别分为A、B细胞株组,A组加预先构建的HSP.gp96重组腺病毒感染,B组不加以感染。将两组细胞株均制备为相应的抗原肽(分别设为A1、B1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细胞(DC)后分别负载A。及B.组抗原肽以分别获取相应的DC复合物(分别设为A1、B2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反应比色法检测各组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在不同效靶比下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并比较K562来源的A:组复合物对3种白血病细胞株杀伤效应的不同。结果与A、B及B。组相比,3种不同细胞株的A1、A2和B2组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也能增强NK细胞活性和CTL效应(P均〈0.05)。其中A1、A2组对NK活性和CTL效应的增强尤为显著。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A1、A2和B2组NK细胞活性和CTL效应也明显增强。另外,K562细胞株制备的A2组复合物的CTL效应在K562细胞中明显增强,与HL一60及U937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gp96白血病抗原肽抗白血病效应明显,经DC诱导后其作用增强,且后者对同源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1 IL-3及其受体简介 IL-13是由不同T细胞亚群和树突状细胞产生的多效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激活的辅助T淋巴细胞(TH2细胞)分泌,另外肥大细胞、NK细胞、树突细胞、角质细胞也可以产生少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 Ⅰ类抗原,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协助肿瘤细胞逃逸,促使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表达和分泌HLA-G,它能参与HAMC的免疫调节功能,抑制NK、T、B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活性,为阐述HAMC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综述HLA-G的基因及分子结构,HLA-G在HAMC免疫抑制功能中的可能机制及HLA-G与HAMC、NK、DC、T细胞和B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调节性B细胞(Breg)是一群可以降低炎症诱导免疫耐受的B细胞新亚群。Breg主要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或者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Breg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并支持调节T细胞(Treg)的分化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或缓解病情。本文主要讨论Breg的表型、免疫学功能和Breg分化的分子机制以及在几种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体外实验证实MSC能分化成不同谱系的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等[1].此外,MSC作为骨髓基质组成成分,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支持造血[2].近年来报道MSC与造血干细胞(HSC)一同植入可以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其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就MSC与T、B、NK、DC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