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以槲皮素(Qu)为模板分子、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H2O2-Vc为引发剂、KH570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为磁性载体,借助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能够对Qu进行特异性识别的槲皮素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Qu-MMIPs)。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Fe3O4磁性载体表面已成功包覆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与化学组成相同的磁性非印迹聚合物(Qu-MNIPs)相比,Qu-MMIPs对Qu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静态吸附平衡实验和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Qu-MMIPs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平衡解离常数分别为1.646×10-6mol/L和6.387×10-6mol/L,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041 mg/g和29.923 mg/g。  相似文献   

2.
纳米金催化剂由于具有条件温和、专一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用于多相绿色催化过程中,但它易团聚、难分离、难回收的特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受到聚多巴胺(PDA)具有黏附性和还原性的启发,本文利用PDA原位还原四氯金酸制备了一种多层负载型SiO2@PDA@Au催化剂颗粒。PDA可以紧密且连续地包覆在SiO2表面,并可实现金纳米颗粒的原位还原和负载;金含量随着PDA层厚的增加而增加,金颗粒粒径较均一、无团聚,粒径约为30 nm;当Au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9%时,对亚甲基蓝(MB)的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最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1.613 4 min-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环糊精(CD)在碱性溶液中原位还原硝酸银制得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和环糊精浓度下制备得到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很均一,但是碱性过强(pH>12)或环糊精浓度太低(cCD<0.025 mmol/L)会导致银纳米粒子团聚。在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实验中发现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而且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高于α-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4.
黄绵马酸AB是香鳞毛蕨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双环型间苯三酚衍生物。对黄绵马酸AB采用逆合成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利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黄绵马酸AB。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经维尔斯迈尔-哈克反应、还原反应和酰基化反应合成2-甲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经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脱酰基反应合成绵马酸片段,最后以N, N-二甲基亚甲基碘化铵活化反应得到黄绵马酸AB。中间体和黄绵马酸AB经MS、1H NMR和13C NMR进行结构确证,目标产物总收率达14.7%,设计的黄绵马酸AB合成路线原料易得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苏媚  刘涛 《医学教育探索》2015,28(3):294-301
以二硫化二异丙基黄原酸酯(DIP)为链转移剂前驱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合成了低数均分子量(Mn < 1.0×104)和窄分子量分布(Mw/Mn < 1.5)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PVAc的结构与分子量。结果表明:溶剂类型、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浓度和聚合反应温度对醋酸乙烯酯RAFT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及可控/"活性"特征有重要影响。在相同条件下,溶剂极性较大的四氢呋喃对PVAc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可控性要优于极性较小的苯溶剂;聚合速率及产物分子量分布均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大DIP的浓度,聚合速率降低,聚合过程的可控性变好;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加快,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叔丁醇钾(t-BuOK)和苯酚钾(POK)为副反应抑制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的阴离子聚合。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研究了产物的数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MWD)和分子结构。结果表明:t-BuOK与n-BuLi之间发生反离子交换反应使活性中心的反离子Li+被K+替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MMA聚合过程中的副反应,当nt-BuOK)/nn-BuLi)≥10时,可在0℃下实现MMA的可控阴离子聚合;PMMA分子量分布较窄(1.22),且数均分子量与设计值十分接近,MMA聚合的副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进一步添加的POK能与活性中心的K+配合,促进对MMA聚合副反应的抑制,使MMA的可控阴离子聚合能在较高温度(40℃)下得以实现,所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数均分子量分布窄(1.24)且数均分子量符合设计值。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前驱体三-(2-氨乙基)-N,N',N"-三硫辛酸氨,该前驱体经三丁基膦(TBUP)还原后得到末端带有6个巯基的小分子单体(C-6SH)并共价偶联腙键修饰的阿霉素-(6-马来酰亚胺基己酰)腙(MAL-DOX)。通过巯基与丙烯酸酯的点击化学反应,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连续投料制备了具有内核交联、表面聚乙二醇(PEG)化与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的聚合物纳米颗粒。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DLS)和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尺寸为42 nm。体外药物释放表明:通过腙键连接阿霉素(DOX)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释放能力,即在酸性条件下(pH=5.5)的释放速率比生理pH环境下要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系列丙烯酰胺(AM)和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的共聚物PAM-co-PDAAM。用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将PAM-co-PDAAM和己二酰肼(ADH)混合,利用酮羰基和酰肼键之间形成酰腙可逆共价键构建具有溶胶(sol)-凝胶(gel)可逆转变特性的pH响应型凝胶。利用流变仪、扫描电镜(SEM)以及红外光谱(FT-IR)对sol-gel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共聚物的组成对形成凝胶最低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AAM含量的增加,形成凝胶的最低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制备得到的凝胶具有可自愈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SO4·7H2O和FeCl3·6H2O为铁源,NaOH为沉淀剂,在氧化石墨烯(GO)存在下,利用反相共沉淀法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在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P(St-co-MMA)/Fe3O4/G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对P(St-co-MMA)/Fe3O4/GO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的磁性氧化石墨烯成功地负载在了微米级的共聚物P(St-co-MMA)表面,所制备的P(St-co-MMA)/Fe3O4/GO微纳米复合物平均孔径为14.55 nm,孔体积为0.204 2 cm3/g,比表面积为56.14 m2/g。该复合物具有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磁响应性,能够满足磁分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以正己胺为引发剂,引发肌氨酸-N-羧酸内酸酐(Sar-NCA)和谷氨酸苄酯-N-内酸酐(BLG-NCA)进行开环聚合制备共聚物,该共聚物经水合肼改性得到无规共聚物聚肌氨酸-co-聚谷氨酸酰肼(PSar-co-PGH);然后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了氧化海藻酸钠(ALG-CHO);最后将不同浓度的PSar-co-PGH溶液和ALG-CHO溶液进行物理混合,制备了水凝胶。聚合物结构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旋转流变仪分别对其凝胶机理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pH对水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基于PSar-co-PGH/ALG-CHO的pH响应性水凝胶,水凝胶的储能模量随着PSar-co-PGH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硝酸银水溶液制备银超细粉末的反应机理及工艺条件下。结果表明,在碱性葡萄糖溶液中还原硝酸银的反应,是经中间产物氧化银而转变为银的,此过程于瞬间完成。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以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为光敏自由基载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具有光生自由基功能的SPEEK/PVA高分子膜;然后,通过在SPEEK/PVA膜上紫外光诱导Ag+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AgNPs),从而得到SPEEK/PVA-AgNPs复合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SPEEK/PVA-AgNPs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生成的银颗粒为纳米级,较均匀地分布在SPEEK/PVA高分子膜表面,SPEEK/PVA-AgNPs复合膜整体呈现棕色;形成的银纳米颗粒具有较完整的晶型,且价态分析显示其为单质。  相似文献   

13.
孙杰  吴艺舟  王芍  王静  马博  孙晓波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12):1593-1598
目的 研究不同醋制工艺对三棱中的总黄酮、总生物碱、有效Al3+ 3类药效物质基础提取率及提取比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L9(34) 正交试验设计,从醋酸质量浓度、醋制比例、醋浸时间、炒制温度4个因素方面,比较不同醋制工艺条件下,醋三棱的80%甲醇浸膏提取率,总黄酮、总生物碱、有效Al3+ 提取率与提取比率的差异。结果 与三棱生药相比,使用少量乙酸的醋制工艺提高了醋三棱80%甲醇浸膏提取率,醋炒可以有效提高醋三棱的总黄酮、总生物碱与有效Al3+ 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总黄酮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受炒制温度影响显著,而总生物碱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则受醋酸质量浓度的影响显著。含大量乙酸的醋制工艺可明显降低醋三棱80%甲醇浸膏提取率,但可提高80%甲醇浸膏中总生物碱与有效Al3+ 的提取比率。结论 醋制工艺对醋三棱中不同药效物质群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有显著影响,将三棱应用于不同适应症时,适宜对症适当改变醋制工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velop a simple rapid procedure for bioreduc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using aqueous leaves extracts of Catharanthus roseus (C. roseus).

Methods

Characteriz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d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SEM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67 nm to 48 nm.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s were crystalline in nature with face centered cubic geometry.

Conclusions

C. roseus demonstrates strong potential for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rapid reduction of silver ions (Ag+ to Ag0).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large scal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value-added products for biomedical/nano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库拉索芦荟多糖的保湿特性、经皮吸收特性以及皮肤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芦荟活性多糖,并通过人体皮肤水分含量和水分散失量测试法对所制备的芦荟活性多糖的保湿特性(包括锁水、保水两个方面)进行评价;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法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人体斑贴试验评价其皮肤安全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库拉索芦荟多糖可显著提高皮肤水合状态(P<0.05),同时降低经皮失水(P<0.05);多糖质量浓度为5%时,皮肤渗透速率达到0.251 0 mg/(h?cm2),24 h累计渗透量达(4.151 9±0.046 2)mg/cm2;人体皮肤斑贴试验中全部评定为0级反应。结论 库拉索芦荟活性多糖对皮肤具有显著的保湿功效以及较强的皮肤渗透力,并且高度安全,可作为优良的保湿添加剂在化妆品等肤用产品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蒙药草乌芽的药效组分。方法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对蒙药草乌芽的乙醇提取液进行了直接分析鉴定。结果 ESI-MS可以给出相对分子质量信息,ESI-MSn方法则可以从复杂体系中获得结构信息,在草乌芽中发现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它们的水解产物和脂类生物碱等15种二萜类生物碱。结论 草乌芽中的药效组分二萜类生物碱为首次报道,这些生物碱的结构相似,在电喷雾串联质谱中碎裂方式相同,因此根据电喷雾串联质谱结果确定了这些生物碱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库拉索芦荟多糖的保湿特性、经皮吸收特性以及皮肤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芦荟活性多糖,并通过人体皮肤水分含量和水分散失量测试法对所制备的芦荟活性多糖的保湿特性(包括锁水、保水两个方面)进行评价;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法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人体斑贴试验评价其皮肤安全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库拉索芦荟多糖可显著提高皮肤水合状态(P<0.05),同时降低经皮失水(P<0.05);多糖质量浓度为5%时,皮肤渗透速率达到0.251 0 mg/(h?cm2),24 h累计渗透量达(4.151 9±0.046 2)mg/cm2;人体皮肤斑贴试验中全部评定为0级反应。结论 库拉索芦荟活性多糖对皮肤具有显著的保湿功效以及较强的皮肤渗透力,并且高度安全,可作为优良的保湿添加剂在化妆品等肤用产品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婴儿早期肠道双歧杆菌的菌种组成及其数量变化,解析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及菌种组成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3~4月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第1次,第2、4、7、10、14、28天,3个月,6个月,1岁共10次粪便,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歧杆菌属及种特异性引物对收集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人体肠道特有的8个双歧杆菌菌种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共收集婴儿粪便样品136份,双歧杆菌检出率为93.4%(127/136),湿便中菌数为10 5~10 11 CFU/g;第1次胎便双歧杆菌检出率为83.3%(湿便中菌数约为10 5 CFU/g);出生后14 d内双歧杆菌检出率及菌量在相对低的水平,被检出的双歧杆菌为1种或2种;出生28 d及以后双歧杆菌检出率增至100%,湿便中菌量增至108 CFU/g以上;出生后28 d至6月龄多数婴儿、1岁时全部婴儿粪便中被检出双歧杆菌增至3种;双歧杆菌各菌种的检出率为B. breve (92.1%)、B. infantis(66.1%)、B. catenulatum(59.8%)、B. bifidum(25.2%)、B. longum(24.4%)、B. dentium(13.4%)、B. angulatum(5.5%)、B. adolescentis(1.6%)。结论 受试婴儿出生后到1岁其肠道双歧杆菌数量、菌种组成及其菌种多样性均随时间出现显著的变化,是受试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的重要时期;同时发现受试婴儿双歧杆菌的菌种群构建整体上延迟、菌种组成上出现异常,推测是和受试婴儿的生产方式、喂养情况及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柱  杲云  曹红亮 《医学教育探索》2018,44(2):189-194,210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依次以丙烯酸叔丁酯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为单体,以2-溴异丁酸乙酯为ATRP试剂合成了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PtBA-b-PMAEFc),再通过水解脱除叔丁基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PAA-b-PMAEFc)。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分子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研究了分子在水溶液中通过亲疏水作用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AA-b-PMAEFc的亲疏水链段比例对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组装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当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质量比较高时,形成囊泡等球状聚集体;当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质量比较低时,组装体倾向于形成棒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