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节段Activ-C与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的51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ctiv-C组(28例)行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Bryan组(23例)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整体侧屈活动度、手术节段前后屈伸活动度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iv-C组患者颈椎整体侧屈活动度及手术节段前后屈伸活动度均大于Brya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期随访结果提示,Activ-C与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及恢复神经功能等方面疗效相当,但前者可保留更大的颈椎侧屈活动度和前后屈伸活动度,其远期结果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应用JOA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随访,时间29~4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4.6分增加到16.1分±5.3分,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4.3°~7.2°(5.6°±2.4°);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1°~4.3°(3.8°±1.1°)和3.1°~4.6°(3.9°±0.9°)。随访期间假体无偏移松动或下沉,无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较好,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生理曲度和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86例患者101个节段行单双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3.9±9.3)岁。按手术节段数患者分为两组:单节段组71个节段,双节段组30个节段。评估患者的临床功能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Odom's标准;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功能与影像学评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单节段组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90±15.18)°,末次随访时为(46.31±13.03)°;手术节段ROM术前为(9.67±4.54)°,末次随访时为(8.63±5.34)°;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3±1.32)°,末次随访时为(1.23±1.92)°。双节段组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0.14±11.59)°,末次随访时为(38.33±12.31)°;手术节段ROM术前为(9.10±4.00)°,末次随访时为(6.51±4.61)°,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3.09±2.15)°,末次随访时为(0.44±4.62)°。单节段组患者JOA改善率为(69.40±36.80)%,NDI下降(12.06±8.20)%,Odom's标准优良率为91.5%。双节段组患者JOA改善率为(59.44±59.80)%,NDI下降(12.53±9.47)%,Odom's标准优良率为80.0%。单节段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优于双节段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双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较为满意的长期疗效,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颈椎整体活动度优于双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5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8分。置换节段保留了运动功能,假体稳定无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6年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Odom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矢状位曲度、活动度、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8例置换组患者和35例融合组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的置换组患者和97.1%的融合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的结果。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则是明显降低。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术后3个月为7.0°±3.0°,末次随访为6.6°±4.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邻近节段退变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 T2加权像,置换组上、下邻近节段退变均明显少于融合组。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年的随访结果基本满意,能更好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及生物力学环境,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祁磊  李牧  侯勇  聂林 《脊柱外科杂志》2011,9(5):298-301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Y  Zhao YB  Zhou FF  Liu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3-337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26例单节段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效果采用JOA和Odo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旁骨化.采用X线片和MRI观察对比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X线片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2°~12°,平均为6.9°.结果 (1)临床结果: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Odom分级:优秀15例,良好7例,一般4例.(2)X线片: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1°~14°,平均7.8°;7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仅1例假体运动消失,其余6例平均活动度为5.3°.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无明显变化.(3)MRI T2加权像:根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分级术后无明显加重表现;相邻节段黄韧带肥厚对椎管的侵占率术后无明显加重;但是上下相邻椎间盘侵占率均略有增加.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置换节段的运动性,避免了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ian W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Han X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8-341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164例患者200个椎间盘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164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62例,年龄25~70岁,平均47岁;单间隙置换132例,双间隙置换28例,三间隙置换4例.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手术严格按照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术后颈托外固定2周.结果 随访时间2~44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56%.椎间活动度: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4.4°,术后1周5.7°,末次随访时平均14.7°,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近间隙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0.9°,术后1周5.5°,末次随访时平均8.2°,主要是由上邻接间隙的活动度没有达到术前水平所致.患者满意度94%.1例患者术后6个月假体松动,以后稳定;1例患者术后7个月假体发生1 mm下沉,以后稳定;3例后方融合.无前方融合、食管损伤、喉返神经损伤以及再手术病例.手术操作单间隙平均90 min,双间隙平均130 min.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所致神经或脊髓受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置换节段的稳定性,活动度的维持.[方法]对6例颈椎病患者6个椎间盘实施了颈椎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随访时间8~39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6例患者神经、脊髓受损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缓解.JOA评分从平均8.2增加到16.3.假体无明显下沉和偏移,置换节段稳定,颈椎活动范围得到了明显恢复.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平均恢复4.86°(3.3°~6.28°);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平均恢复3.26°(2.6°~5.1°),3.52°(2.6°~4.8°),颈椎生理弧度无明显丢失,假体节段周围无骨化.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当今标准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病人恢复快,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dise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入选文献均为临床研究;各研究的干预组(治疗组)术式为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照组术式为ACDF;治疗组和对照组例数均不小于10;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人数共588人,干预组303例,对照组285例;术后2年内NDI合并权重均差(weiishted meBJl difference,WMD)为-0.39(95%CI,-1.56-0.78),P>0.05.术后2年内相应颈椎节段运动范围(ROM)合并WMD值为8.95(95%CI,7.01~10.89),P<0.05.结论:Bryan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ACDF,尚没有足够证据表明Bryan间盘置换术术后2年内NDI优于ACDF.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 Bryan 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2 月至 2012 年 5 月接受 Bryan 间盘置换术(Bryan 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 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c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矢状位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中间节段活动度,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49 例患者随访超过 24 个月,Bryan 组 18 例,ACDF 组 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 JOA、NDI、VAS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仅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和未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 11.1%、35.5°±5.9°和 7.3°±1.4°,ACDF 组分别为 45.2%、24.5°±6.2°、10.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患者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ACDF 组 2 例出现退变,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 应用 Bryan 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减少未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及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