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志  马平  胡蕴玉  罗卓荆  金格勒  吕荣  李丹  王军 《医学争鸣》2001,22(11):1014-1019
目的:探讨新型重组异种骨-复合rh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移值及其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桡骨干1.5cm缺损动物模型,通过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对单纯rhBMP/2BCB移植方法及其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单纯rhBNP2/BCB移植,可在16wk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机制与过程与重组合异种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循骨联合移植,双用8wk即可修复骨损损,其修复机制与骨膜联合移植,仅用8wk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结论:上述二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营养机制及营养来源。方法:用白兔20只,分为3组,A组行关节腔内骨膜游离置入,B组行浅表软骨缺损骨膜移植,C组行深处骨松质的软骨缺损骨膜移植。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移植骨膜的衍化及转归。结果:8wk后A组置入的骨膜形成游离体,B组仅有少量软骨再生,且质量较差,C组有良好的软骨生成。结论:营养是骨膜化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自体骨膜游离植入关节腔后,滑液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4.
去抗原牛松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骨缺损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探讨大块异种骨的制备及其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大块的牛松质骨制备成消除抗原性的载体,与牛骨形态发性蛋白(BMP)组合构成去抗原牛松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采用兔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研究去抗原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从骨膜的解剖生理功能和骨膜再生软骨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关节内营养环境、关节活动、骨膜生发层不同朝向、年龄及手术技巧等因素对移植修复的影响。同时总结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状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实验及临床的研究证明自体骨膜游离移植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手段,局部环境因素影响骨膜成软骨。  相似文献   

7.
家兔再生关节软骨的超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骨形态形成蛋白用于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探讨应用方法,观察修复效果。方法:在51只成年兔股骨的髌髁关节面上制造5mm×10mm的骨软骨缺损,深3~5mm。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物(BMP/FS)、BMP、FS,植入物均用自体游离骨膜覆盖。术后2、4、8、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BMP/FS组,8周时软骨下骨再生已完成,12周表层新生软骨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结论:骨膜覆盖固定BMP/FS,是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带阔筋膜张肌蒂胫骨骨膜移植术修复骨关节软骨缺损及骨不连。方法 对 4例髋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而有软骨缺损 ;1例股骨骨髓炎行病灶清除 ,开窗 ,减压 ,肌瓣填塞 ;1例股骨骨不连 ,采用带阔筋膜张肌蒂胫骨骨膜 游离骨膜移植。结果 髋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无融合或强直 ,恢复正常工作 ,日常生活可自理 ,疼痛完全缓解。带阔筋膜张肌蒂胫骨骨膜移植血运建立快 ,成软骨作用强 ,修复骨缺损并具有抗炎及关节外成骨作用。结论 带阔筋膜张肌蒂胫骨骨膜移植术对关节软骨缺损、骨不连、骨髓炎均具有成软骨、成骨及增强抗感染的作用 ,修复重建关节功能效果好 ,在髋关节软骨缺损重建头臼功能中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李凯  付明  王玉学 《医学综述》2012,(21):3532-3535
骨肿瘤的治疗导致骨缺损很常见,修复缺损的方法是采取骨移植。骨移植材料根据来源大致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骨替代材料。骨组织工程的兴起为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利用骨组织工程培养的人工骨不仅可以修复大面积骨缺损,而且可以按需塑形并大量制备,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现就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评价两种(结构型和颗粒型)不同自体骨移植形式修复不同长度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成不同长度双侧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0.5 cm 缺损组,1.0 cm缺损组,1.5 cm缺损组),取自体髂骨以不同形式分别植入左右两侧.术后4、8、12及16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12及16周3组兔结构型植骨侧与0.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缺损逐步修复,1.0 cm缺损组及1.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修复效果差,1.5 cm缺损与1.0 cm缺损组结构型植骨侧影像学评分高于颗粒型植骨侧(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0.5 cm缺损组两侧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结构型植骨修复中大段骨缺损优于颗粒型植骨.  相似文献   

12.
骨膜细胞移植修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ong S  Zhu S  Sun C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52-55
目的在体外培养骨膜细胞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骨膜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的修复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切取新生犬的胫骨骨膜,进行骨膜细胞培养。将8只成年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2周后,将实验组培养的骨膜细胞移植到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内,对照组不做骨膜细胞移植。6周后取出股骨头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有大量新骨形成,新生骨质呈小梁状排列,小梁表面常有单层的成骨细胞覆盖,提示新骨形成活跃;小梁间的纤维肉芽组织内血管丰富。而对照组的股骨头内骨小梁萎缩变细,骨质坏死;小梁间被纤维肉芽组织充填,血管稀少。结论骨膜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感染骨移植动物实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超  孙怡群 《医学争鸣》1999,20(1):62-63,67
目的:研制既有抗感染能力又有较高成骨活性的新型骨移植材料.改进开放性骨损伤以及感染后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制备400g/L明胶包裹16mg庆大霉素的条型重组合异种骨,植入污染的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观察其感染发生及骨修复情况.结果: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gen-tamicin-reconstituedbonexenograft,G-RBX)植入组无一例发生感染,术后2wk内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其他对照组,16wk后全部获得骨性愈合;而未复合庆大霉素的重组合异种骨植入组10只动物中2例死于金葡菌败血症,其余8只均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结论: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一期植入污染病灶能有效的清除感染,促进骨修复,同时避免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对小鼠股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支架内血管形成过程,探讨其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物理冻融、化学和生物酶试剂等序贯处理获得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实验方面,通过细胞划痕试验观察骨膜去细胞支架浸提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以评价骨膜去细胞支架中是否存在促血管化的生物因子,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架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体动物实验方面,通过建立小鼠股骨骨缺损模型评价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通过促血管化诱导骨修复的可能性。在小鼠股骨远端制备0.5 mm直径的单皮质骨缺损后,于骨缺损处植入骨膜去细胞支架后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小鼠骨缺损处不放置材料。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取材、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通过HE染色评价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评价缺损区血管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支架浸提液组细胞的迁移面积更大,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能够有效促进HUVEC的迁移并且在支架浸提液中检测到VEGF,其浓度为210 pg/mL。动物实验方面,HE染色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区域血管的生长和新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活动伴随血管化的发生过程,且去细胞骨膜支架中血管的密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多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血管化,并且促进骨缺损的愈合。VEGF可能是其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 (CHA)结合重组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rhIGF I)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为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CHA作为rhIGF I的可吸附性载体 ,制备成复合人工骨 ,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 10mm骨缺损处 ,以单纯CHA组 ,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 ,在术后 2 ,4 ,8,12周 ,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观察 ,研究各组骨愈合 ,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 在 2 ,4 ,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 ,CHA/rhIGF I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 ,优于单纯CHA组 ,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CHA/rhIGF I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与rhIGF I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成骨方式包括骨传导、骨诱导 ,二者协同 ,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位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ew tissue-engineered bone with poly (D,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SCs) and observe its effect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METHODS: A 15-mm bone defect in the right radius was induced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the model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o receive implantation of the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constructed with PLGA carrying 5 mg BMP and about 1 x 10(6) BMSCs (experimental group), grafts of PLGA with about 1 x 10(6) BMSCs (control group), or grafts of exclusive PLGA (blank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osteogenesis in the bone defect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n was evaluated X-ray films,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ssues sampled from the bone defec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new bone 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image analysis. RESULTS: The bone defect was completely repai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2 weeks after the implantation, showing the best results among the 3 groups. The bone defects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filled with only fibrou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t 12 weeks. CONCLUSION: This tissue-engineered bone constructed with PLGA, BMP and BMSCs possesses good ability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