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早产与足月产儿青春期体格发育和性发育水平,分析早产对青春期体格和性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99名早产与99名足月产的12~15岁初中生进行身高、体重测定,同时评定第二性征发育水平,询问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的年龄。结果 2组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男童的阴毛发育水平落后于足月产儿,首次遗精年龄大于足月产儿;早产女生的乳房发育水平落后于早产儿,月经初潮年龄大于足月产儿。结论 早产儿青春期虽然在体格发育方面赶上足月产儿,但性发育水平仍落后于足月产的同龄青少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青春期女生血清DHEAS、LH、E_2含量与皮下脂肪厚度、体块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体块指数较大者的DHEAS水平高于体块指数较小者。超重和轻度肥胖儿童的DHEAS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其骨龄、乳房发育和初潮年龄均有提前趋势。多因素统计表明在所测的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中,DHEAS对体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女童青春期线性生长与性发育时相的定量关系,为青春期身高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9 630名6~19岁女童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和月经初潮年龄,采用Person相关方法分析性发育与身高的相关性、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个性发育时相身高的差别。结果 1)性发育进程与身高水平呈正相关,尤其9~12岁更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41~0.55)。2)处于性发育不同时相的同龄儿身高存在明显差别,如8~12岁性发育前期者比性发育中期者身高平均低5~7 cm、11~13岁性发育中期者比同龄性发育后期者平均低4~6 cm;按年龄别身高标准计算身高百分位数值,性发育前期比性发育中期身高低约17~27个百分位,中期比后期低13~23个百分位。3)与未考虑性发育特征的身高曲线比较,8~9岁性发育处于中期、10~12岁性发育处于后期的女童,其身高明显高于相同年龄的平均身高约12~24个百分位;而10~11岁性发育前期、12~13岁性发育中期者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女童平均身高约10~30个百分位。结论 处于性发育不同时相的同龄女童身高存在明显差别,应用生长曲线图进行身高评价可根据性发育时相上调或下调一条曲线粗略校正性发育对身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钢中小学女生青春期发育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次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17岁中小学女生1522名进行了青春期发育调查。结果表明,女生青春期的开始以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乳房发育最早年龄为9岁。月经初期平均年龄为13.07岁,比12年前本地资料提前0.66岁。此外,探讨了月经初潮与第二性征的关系。同年龄组来潮与未来潮者的身高、体重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谷、薯类食物摄入情况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成都市1902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和现场观测收集膳食和青春期发育的数据。结果被调查男生发生初遗的平均年龄为12.8岁,女生发生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3岁。已发生初遗男生比未发生初遗者谷类的摄入量高(P<0.0001),而已发生初潮女生较未发生初潮者谷类的摄入量低(P<0.01)。男生的谷类摄入量随青春期发育程度升高而逐渐增加(P<0.0001);发育早期组女生谷类的摄入量最高,女生的薯类摄入量随青春期发育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结论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谷、薯类食物的摄入可能与青春期发育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深圳地区8~14岁女性性发育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8~14岁中小学女生青春期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对1362名女生进行青春期发育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乳房发育类型、胸围、腹围、臀围等测查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圳地区28.7%的女生在12岁时乳房发育接近成熟。月经初潮年龄明显提前,最早8岁开始,65.8%的女生在12岁月经初潮。体重超重组、接触性信息组的Ⅳ~Ⅴ级乳房发育率比非超重和未接触组显著增加,月经初潮年龄提前(P<0.001)。运动少组Ⅳ~Ⅴ级乳房发育率比爱好运动组显著增加(P<0.001),月经初潮年龄提前(P<0.05)。结论:青春期启动和性发育明显提前,体重超重、运动少、接触性信息是青春期发育提前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营养状况的中小学女生体脂肪、性发育和初潮年龄的关系,为制定相关措施改善中小学女生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6 157名6~18岁女生,依据WGOC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2007年WHO低体重BM I标准划分不同营养状况组,分析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第二性征分期,现状分析法分析来潮状况和初潮年龄。结果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3%和9.05%;其性发育明显超前于同龄正常体重者。全人群半数初潮年龄为12.19岁;超重、肥胖女孩来潮率高于同龄正常体重者,其初潮年龄较后者提前。结论体脂肪变化与性发育(尤其初潮年龄)早晚密切相关;青春期控制超重、肥胖发生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时期骨量发育状况及特点。方法 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了161名健康9-20岁儿童青少年桡骨骨矿含量(BMC值)和骨密度(BMD值)。结果 男、女生骨量发育水平与年龄正相关,男生骨量发育在9-20岁期间呈显著持续增长,女生骨量增长则在16岁后出现减慢趋势;骨量发育与性发育关系密切,男、女生在17岁以后骨量水平已达峰值骨量(PBM)80%以上;体重对桡骨骨量水平作用不显著,青春期第三期(SMR3)以前骨量发育与线性生长关系密切。结论 整个性发育时期,男、女生骨量发育表现出不同特点,此期可积累PBM26%-39%,是骨量发育的关键时期;达到SMR3以前是一“身高关键期”,提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工作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汉族与回族青春期女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差异性,为探索身体形态发育的民族差异性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抽取12~15岁汉族、回族青春期女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臂部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T)、肩胛部皮褶厚度(scapular skinfold thickness,SST)及“是否已来潮”指标,按“是否已来潮”分层分析汉族与回族青春期女生身体形态发育差异。结果 12~15岁各年龄组汉族青春期女生报告“已来潮”率均高于回族(P值均<0.05)。已来潮及未来潮青春期女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TST、SST汉族与回族学生平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12岁未来潮女生坐高、TST,汉族高于回族(P值均<0.05); 已来潮女生,13岁胸围、14岁身高、体重、胸围、BMI指标汉族高于回族(P值均<0.05)。结论 汉族与回族青春期女生形态发育指标平均差异不明显,仅在青春期中后期(14岁)汉族学生高于回族学生,探索形态发育民族差异应考虑是否已初潮及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青春期血清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趋势,估计各发育阶段血清游离IGF1遗传度。方法6~18岁健康女性双生子427人同卵双生子132对,同性别异卵双生子48对,异性别双生子中的女生67人。按Tanner标准进行青春发育分期,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空腹血清游离IGF1浓度。结果女性青春期血清游离IGF1浓度随年龄增长和青春期进程先增高而后降低,7~9岁、10~12岁增加较快,高峰年龄在12岁(B2期);同卵双生子组内相关系数远高于异卵双生子;乳房发育前、乳房发育后、初潮前、初潮后血清游离IGF1浓度的遗传度分别为053、085、048、083。结论12岁之前血清游离IGF1浓度的快速增长与女性青春期生长突增和早期的乳房发育有关;性发育及调控青春期发育的内分泌激素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对女性青春期游离IGF1水平的控制随青春期进展而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1.
方琪  王宏  曹型远  陈红 《卫生研究》2012,41(4):562-565
目的调查重庆主城区8~19岁学生青春期发育现状及与肥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3046名中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发育调查,内容包括青春期发动问卷(PDS)调查;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男童外生殖器、阴毛、睾丸容积,女童乳房、阴毛发育检查;并运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各分期年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青春期发动时相提前与肥胖的关系。结果女童乳房B2期平均年龄为11.51岁,阴毛FP2期平均年龄为13.93岁,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9岁;男童外生殖器G2期平均年龄为13.13岁,阴毛MP2期平均年龄13.62岁,睾丸容积达4ml平均年龄为11.67岁,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3.57岁;女生青春期发动提前组超重、肥胖比例大于发育正常组,且存在秩相关(P<0.01)。结论重庆城区女生青春期发动和性发育明显提前,且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和非脂体重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FM)和去脂全重(FFM)及其随年龄变化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的儿童180名,男、女及每个年龄组各约10名,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身体成分。根据公式 FFMI(kg·m~2,去脂体重指数)=FFM(kg)/身高~2(m~2)和 FMI(kg·m~2,脂肪含量指数)=FM(kg)/身高~2(m~2),计算 FFMI 和 FMI。结果 7~13岁儿童 FM 及全身脂肪含量占体重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3岁以后有所下降,女高于男。7~15岁男、女儿童 FFMI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 FFMI 增长加速,增加总量为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 FMI 先增后降,女生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 FMI 增加总量为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 FMI 相关性差,11~15岁男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7~10岁女生身高与 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9~10岁女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男、女儿童的 BMI 与 FMI 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的BMI 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青春期前后儿童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而变化,男女差异有显著性。男性脂肪向分布加速期发生在12岁,女性在10岁。男生 BMI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为 FFMI 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女生 BMI 的增长为 FFMI 和 FMI 的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都市儿童青少年富含蛋白质食物摄入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1669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情况,利用现场观测了解其青春期发育状况,通过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二者关系。结果成都市男生红肉及白肉摄入量均随睾丸体积增大而增加(P<0.05);已初遗男生红肉、白肉及奶类摄入量均高于未初遗者(P<0.05);红肉及白肉摄入量均随发育程度的升高而增加(P<0.05),发育早期组男生奶类摄入量较多(P<0.05)。女生豆类摄入量随乳房发育水平升高先减少后增加(P<0.05),奶类摄入量乳房未发育者明显高于乳房已发育者(P<0.05);已初潮女生红肉摄入量高于未初潮者(P<0.05),豆类、水产类、蛋类及奶类摄入量均低于未初潮者(P<0.05);红肉摄入量随发育程度升高而增加(P<0.05),豆类、水产类、蛋类及奶类摄入量随发育程度升高而减少(P<0.05)。结论成都市儿童青少年富含蛋白质食物摄入与青春期发育有关,且不同类别食物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贵阳市1 867名12~17岁女童性发育与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春期女性性发育与血压的关系,以便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002年9~11月对贵阳市12~17岁女童1 867名进行性发育评价,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结果同年龄、不同性发育水平(月经来潮与否),收缩压、舒张压均有随乳房和/或阴毛发育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在同一乳房和/或阴毛发育水平时,上述2项指标并未呈现来潮者高于未来潮者的趋势.不同年龄、同一性发育水平时,除在性未发育个体的2项指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外,其他性发育水平(月经来潮与否)的2项指标均未见有明显的规律性增加或下降.结论综合考虑性发育水平可较好地反映青春期女性个体的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威海市中小学生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变化。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 2 398名城乡男女生 ,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2 0 0 0年威海市中小学生女子半数月经初潮年龄 ,城市女生为12 .6 1岁 ,乡村女生为 12 .89岁 ;95 %分布范围 ,城市女生为 10 .0 1~ 14 .45岁 ,乡村女生为 10 .0 6~ 16 .5 2岁 ;与 10年前相比 ,城乡女生分别提前了 0 .2 5、0 .5 2岁 ;月经初潮的高峰年龄城、乡分别为 12~ 13岁、13~ 14岁。半数首次遗精年龄 ,城市男生为 13.5 0岁 ,乡村男生为 14 .6 4岁 ;95 %分布范围 ,城市男生为 10 .37~ 17.5 8岁 ,乡村男生为 12 .2 1~ 17.5 5岁。结论 性知识教育应提前到 12岁 ,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女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高峰期.随着月经来潮,贫血患病率相对较高。为了解我市青春期女生贫血状况及其与经期反应的关系,我们于1993年对市区济南山师大第二附中初—~初三年级女生(年龄12~14岁)共651名进行调查。血红蛋白(Hb)测定采用氰化高铁法。贫血诊断采用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所推荐的标准。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贫血事山师大附中女生贫血率为71.58%(466/651)。其原因除了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不良饮食习惯和身体发育较差等因素外.女生因月经来潮而损失血量,加之身体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素增加,未能及…  相似文献   

17.
中专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琳 《中国校医》2002,16(2):181-181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青春期健康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解我校女生青春期健康状况 ,提高同学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笔者于 2 0 0 0年 10月对本校女生进行了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 ,并于讲座前后进行了调查。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 ,共 2 2 6人 ,均为女生。年龄在 14~ 18岁之间 ,平均年龄 15 .82± 0 .48岁。1.2 方法和内容1.2 .1 方法 针对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自定测试题目 ,以无记名书面答题形式 ,对 2 2 6名同学在讲座前进行测试。之后 ,对全…  相似文献   

18.
夏亮  聂少萍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7):1059-1062
探讨广东省青春期汉族女生营养状况、体脂含量与月经初潮发生的关系,为制定促进女生青春期性发育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湛江和韶关4 782名9~ 16岁女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发育测量,评价其营养状况,了解月经初潮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月经初潮发生率城市地区为63.0%,农村地区为59.0%;城、乡营养不良比例分别为8.8%,12.6%,营养过剩比例分别为11.5%,7.2%.控制城乡、年龄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女生相比,营养不良女生发生月经初潮可能性较小(OR=0.32,P<0.05);另外,女生皮下脂肪积累越多,发生月经初潮的可能性越大(OR=1.03,P<0.05);睡眠时间与月经初潮的发生呈负相关(OR=0.77,P<0.05).结论 青春期女生营养状况水平、体脂含量与月经初潮的发生呈正相关,应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促进女生青春期性发育.  相似文献   

19.
郑州铁路地区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郑州铁路地区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水平,探讨青春期发育规律和评价方法。方法随机抽取郑州铁路地区6~17岁健康中小学生3253人,采用统一表格对其体格发育指标、第二性征指标以及初潮与首次遗精发生的年龄和时间等进行调查。结果70%青少年发育水平为中等,上、下等均<5%,基本呈正态分布。女生发生初潮最早9岁,最晚17岁,平均12.22岁(s=1.73),95%可信限为11.76~12.28岁;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02岁(s=2.39),95%可信限为12.83~15.54岁。初潮、首次遗精夏季发生最多。性成熟的“临界”身高女生为151.29~160.63cm,体重为38.22~46.78kg;男生分别为153.87~166.75cm,40.39~52.67kg。结论初潮和首次遗精发生者的体格发育、第二性征发育(大多在中等以上)明显高于未来潮和未发生遗精者(大多在中等以下)。青少年体格发育和性发育存在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02年和2009年北京市同龄初中生的骨量进行比较,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骨骼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12~14岁初中生323名和307名,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全身(躯干、上肢、下肢)和腰椎的骨矿物含量(BMC)和骨矿物密度(BMD)及体成分。结果 2009年13岁男生躯干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14岁男生下肢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2009和2002年12~14岁男生身高、体重、体成分及余部位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12岁女生上肢BMC和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13岁女生躯干BMD、下肢BMC及14岁女生全身、下肢的BMC和BMD及腰椎、躯干的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2009年12岁女生的瘦体重高于2002年同龄组,14岁女生的身高、体重低于2002年的同龄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郊区2002与2009年12~14岁男生骨量差异不大,女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