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任督二脉皮温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建立GER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连续14 d。治疗第1、7、14天检测大鼠任督二脉均温及穴位皮温变化。结果:①任督二脉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其余4穴皮温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除命门穴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5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②任督二脉红外热均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任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督脉均温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任、督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任脉均温、督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的任、督脉均温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任督二脉皮温的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相关,GERD大鼠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大鼠低,背俞指针疗法可提高任督二脉皮温,提示背俞指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俞捏脊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作用。方法:选定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6月接诊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背俞捏脊疗法)与对照组60例(枸橼酸莫沙必利),比较两组症状评分、任督二脉均温及复发率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任脉温度、督脉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背俞捏脊疗法可有效提升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坎益离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及食道炎症的影响,从温度角度探讨补坎益离汤对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的影响。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进行比较,每组10只。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制作GERD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治疗;中药组予补坎益离汤灌胃治疗。应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4组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皮温变化,采用光镜观察14天后4组大鼠食道中下段组织的鳞状上皮、粘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层的变化,确定病理分级。结果 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低于正常组(P 0. 01);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第7天、第14天后任督二脉温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1);中药组治疗14天后任督二脉皮温高于西药组(P 0. 01)并与正常组任督二脉皮温无明显差异(P 0. 05);中药组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P 0. 05)。结论 GERD大鼠模型的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组大鼠低;中药组与西药组皆可调节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且中药组更强,但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进一步推测补坎益离汤可能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促进胃肠动力,减少酸反流,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中脘、关元、任督二脉皮温,血浆生长抑素(SS)、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6.7%)高于西药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穴位埋线组症状积分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对照组症状积分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和中药对照组中脘、关元、任脉及督脉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西药组各穴位皮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各穴位皮温均高于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血浆SS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穴位埋线组血浆SS含量均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血浆SP含量均高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FD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SS及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俞募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胃肠的影响。方法:采用俞募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中药对照组40例比较,总疗程为3周。结果:俞募指针治疗组有效率为92.5%,治疗疗效指数为0.85±0.14,较中药对照组0.69±0.10明显提高(P0.01)。结论:提示俞募指针疗法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口服治疗寒热错杂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诊治的72例寒热错杂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背俞指针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口服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3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和血清MTL、血浆GAS、血浆CCK水平变化,统计2组患者治疗3周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痞满、口干苦、纳呆、便溏、嘈杂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胃脘痞满、口干苦、纳呆、便溏、嘈杂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MT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GAS和CCK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AS和CCK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34/36)和72.2%(26/3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口服治疗寒热错杂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临床疗效,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OOC肛门直肠压力影响。方法:84例OOC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2例用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42例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肛门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肛直肠初始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比较下降显著(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矛盾运动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穴位贴敷五脏背俞穴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单纯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疲劳量表-14(FS-14)、自拟肝郁脾虚型CFS症状分级量表的积分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总皮质醇(COR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贴敷五脏背俞穴能够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督脉祛邪、任脉扶正两个角度,探析通元针法通督与归元的机理、意义。提出督脉以通为用,配合背俞穴可内通脏腑、通督络脑,用于治疗瘀血、痰饮、六淫等病邪引起的病证;任脉扶正以引为归,配合腹募穴可引气归元、蓄养真气。提出通元针法以阴阳为纲,以任督二脉及俞募相配为用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胡桂兴  陈美珠 《光明中医》2010,25(3):517-518
目的探讨背俞穴刮痧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将牛角刮痧板在人体表皮经络的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双侧穴位,交替刮痧。结果背俞穴刮痧治疗睡眠障碍效果肯定,经秩和检验: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3=0.0167,即出现轻度睡眠障碍的症状时,及时接受背俞穴刮痧治疗,效果好。结论通过刮痧疗法,能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黏膜病理、三磷酸肌醇(IP3)及钙调蛋白(CaM)表达的影响,探索背俞指针疗法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指针组,除空白组外运用食管支架植入术制作GERD动物模型。指针组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治疗疗程为14天,干预结束后,用HE染色法观察食管下端黏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P3、CaM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CaM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食管黏膜比较,模型组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基底细胞中度增生,基底细胞层增厚,固有层乳头延长,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食管黏膜比较,指针组食管黏膜结构恢复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CaM蛋白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指针组IP3、CaM蛋白、CaM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指针组IP3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CaM蛋白、CaM 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有效改善GERD大鼠模型食管黏膜的病理状况,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aM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壮医药穴指针疗法治疗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壮医药穴指针疗法治疗组32例,口服吗丁啉片对照组32例,观察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壮医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MSM人群艾滋病患者和健康自愿者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的红外温度,总结AIDS患者背俞穴红外敏感经穴,论证背俞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为艾滋病的穴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感染HIV病毒的MSM人群AIDS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背部红外热成像数据。选取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红外温度为研究数据,通过对不同健康状态下患者红外热成像数据进行背俞穴穴位定点红外特征进行比较,对比背俞穴红外特异性与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异性表现的内在相关性,探讨艾滋病患者背俞穴反映其病症的相关特征。结果:①全部40个测温点中,双侧L3~S2之间的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6个测温点红外温度表现为疾病组对照组,其他测温点均为疾病组对照组;②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测温点共18个: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右侧小肠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③脏腑背俞穴:疾病组厥阴俞R、心俞、肝俞温度降低,大肠俞、小肠俞R温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背俞穴中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红外温度呈现出规律的差异性表现,说明红外温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男性HIV感染者病情的客观指标,体现了经络腧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②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背俞穴红外温度的差异,对HIV患者进行穴位非侵入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益胃和营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均服用莫沙必利片5mg,每日3次,餐前30min服用,治疗组加服自拟益胃和营汤,每日1剂,1个疗程(14d)后观察主要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71%,对照组有效率79.41%,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中医分型中,肝郁气滞型有效率95.45%,肝郁脾虚型有效率94.74%,脾虚痰湿型有效率75.00%,寒热错杂型有效率86.67%。结论:益胃和营汤联合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证型,疗效优于痰湿型及寒热错杂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背俞穴配合常规穴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为探索高效而科学的减肥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单纯性肥胖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背俞穴组(背俞穴结合常规穴位)和常规穴位组各56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体重变化和体重指数)。结果:背俞穴组总有效率为96.43%,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2.14%,背俞穴组优于常规穴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结合常规穴位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穴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