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其发病率较高,西方发达国家PPD患病率为7%~40%,亚洲国家PPD患病率为3.5%~63.3%,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1.1%~52.1%,平均14.7%[1]。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神经内分泌、遗传、心理、妊娠、分娩和社会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对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炎性因子水平,并统计两组的疗效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分别对有效患者进行半年内复发情况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17.2%,对照组为65.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疗效确切且安全,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并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IL-8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7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阳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总有效率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及血清PGI、PGII及G-17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积分均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胃黏膜病理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黏膜病理有效率(包括腺体萎缩总有效率、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及G-1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外皮温较治疗前均有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外皮温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促进胃黏膜病理程度好转,改善患者体质,其疗效可能与提升血清PGI、G-17水平、下调血清PGII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治(口服给药)相对而言的特色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近年来越发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归纳了包括针刺类、灸类、推拿类等常用中医外治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中脘、关元、任督二脉皮温,血浆生长抑素(SS)、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6.7%)高于西药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穴位埋线组症状积分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对照组症状积分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和中药对照组中脘、关元、任脉及督脉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西药组各穴位皮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各穴位皮温均高于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血浆SS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穴位埋线组血浆SS含量均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血浆SP含量均高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FD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SS及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孔准直器平面显像在甲状旁腺显像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7月临床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yperparathyroidism, HPT)且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sestamibi,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针孔准直器、平行孔准直器)联合延迟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CT)。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平行孔平面显像(A组)、SPECT/CT(B组)、平行孔+SPECT/CT(C组)、针孔平面显像(D组)、针孔+平行孔+SPECT/CT(E组)5组检查方法检出甲状旁腺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55例HPT患者术后病理共发现甲状旁腺病灶79个,其中4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证实温胃阳汤治疗肠上波化生(IM)患者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镜病理组织学变化、临床症状积分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结果 (1)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80.00%。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2.85%、55.71%。经治疗,治疗组内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红外皮温: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广西地理环境情况运用温胃阳汤治疗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胃炎伴IM,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消痞功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个人体质、胃黏膜萎缩及IM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运动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患者的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86%,对照组为4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体质量、BMI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肥大细胞活化及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信号通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不予造模,其他各组采用夹尾刺激加不规则喂养复合番泻叶法建立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模型建立后,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和雷尼替丁组则分别用温胃阳汤(0.743 g/mL、1.485 g/mL和2.970 g/mL)及盐酸雷尼替丁胶囊(3 g/L)灌胃。治疗结束后,以碳墨推进法测定小肠推进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十二指肠组织肥大细胞并计数;ELISA测定大鼠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 MCT)和组胺(histamine, HA)的含量;RT-qPCR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胃阳汤治疗显著提高大鼠的小肠推进率(P<0....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和危重病产妇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入ICU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进而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目的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黔北地区产妇产后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探寻其入ICU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96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时间(2016-01-01)为节点,分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高龄(≥35岁)、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定期产检情况、瘢痕子宫、分娩方式、胎数、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情况、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新生儿体质量、输血情况、子宫切除、介入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入ICU、出血量、死亡及主要出血原因。入ICU影响因素探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P=0.029);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患者年龄、高龄情况、孕次、产次、瘢痕子宫、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胎盘粘连/植入情况、入ICU情况、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子宫〔OR=3.064,95%CI(1.877,5.033),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3.107,95%CI(1.721,5.608),P<0.001〕、前置胎盘〔OR=1.901,95%CI(1.155,3.128),P=0.011〕、妊娠期肝损伤〔OR=14.718,95%CI(2.998,72.260),P=0.001〕和妊娠期合并心脏病〔OR=20.535,95%CI(4.419,95.434),P<0.001〕是产妇产后出血患者入ICU的影响因素。结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上升,高龄、妊娠期高血压、瘢痕子宫和胎盘粘连/植入是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妊娠期合并肝损伤和妊娠期合并心脏病是产后出血产妇进入ICU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