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麻醉监控镇静术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监控镇静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是由麻醉科医师施行的通过药物及非药物的方法对意识较低水平的抑制,并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和对物理刺激及语言指令有适度反应的能力。同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进行监测以确保安全。其概念由美国麻醉医师学分(ASA)提出。  相似文献   

2.
王丹红  刘建 《海南医学》2001,12(7):47-48
MAC(MonitoredAnaesthesiaCare)是指一些高危病人由于“病情过重 ,不宜全麻”而单靠局麻又不能完成手术 ,由麻醉医师提供监测和静脉镇静、镇痛与区域麻醉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方法。不但适合高危病人 ,而且也适合一些日间手术 ,特别适合人流及诊刮术。下面介绍我院1 997年~ 1 999年上半年开展MAC技术下施行手术的临床观察。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见附表 1附表 1 MAC技术下施行手术资料一览表麻醉方法手术名称例数镇静镇痛加局部浸润麻醉 脑溢血钻颅、血肿引流术 8尿潴留、膀胱造瘘术 3前列腺激光治疗术…  相似文献   

3.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在各类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手术室内全麻、ICU患者镇静及局麻辅助镇静等 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瑞马唑仑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综述, 以期帮助麻醉科医师全面了解该药物,从而规范临床使用,获得更好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闫梅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99-220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手术患者108例,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手术前后评估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并据此判定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3组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的MMSE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仅全麻组术后1 d及3 d MMSE得分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本文POCD发生率为9.3%,局麻组、硬麻组、全麻组分别占2.8%,8.3%,16.7%,全麻组明显高于局麻组(P<0.05)。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MMSE影响并不大,但全麻术后POSD发生率较高,局麻和硬麻相对更为安全,科学的麻醉方法必须以具体术式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在局部麻醉和全身静脉麻醉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35例),局部麻醉组(37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和术后扁桃体残留的情况。结果全麻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扁桃体残留率大于局麻组,而术中无痛苦感、安全性全麻组优于局麻组。结论全麻方法下进行扁桃体切除术效果较局麻安全,患者痛苦小,但手术时间长,应注意其出血多及易残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局麻和全身麻醉、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输尿管镜钦激光碎石术(URL)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择期行URL手术治疗,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局麻 组、全麻组、持硬麻醉组,每组各30例。记录并比较3组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 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功能恢复情况及结石清除率、结石返回肾脏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3组患者HR均增加,MAP下降,且局麻组HR显著低于全麻组和持硬麻醉组,MAP显著高于全麻组和持硬麻醉 组(P<0.05);术后,局麻组HR、MAP恢复正常,但全麻组和持硬麻醉组HR仍高于术前,MAP仍低于术前(P< 0.05);围术期3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局麻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胃功能恢复时间均 显著短于全麻组和持硬麻醉组,结石返回肾脏的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麻组和持硬麻醉组(P<0. 05)。结论 局麻下行URL治疗输尿管结石可维持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手术耐受性较好,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结石排净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咪哒唑仑是一种水溶性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静脉无刺激,副作用少,安全性能高,迅速与中枢神经系统内受体结合产生抗焦虑、镇静及顺行性遗忘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及全麻诱导,用于局麻术中镇静的报道较少。我们通过静注咪哒唑仑,观察其在辅助区域麻醉镇静中对循环呼吸及镇静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与局麻组。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局麻组采用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两侧扁桃体切除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和术后扁桃体残留的情况。结果全麻扁桃体切除术术中总出血量大于100mL的有30例,而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术中总出血量大于100mL的有18例;全麻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时间大于30min的有28例,而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时间大于30min的有15例;全麻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活动性出血有2例,而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活动性出血有1例;全麻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扁桃体残留有2例,而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扁桃体残留有1例。结论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相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术中出血量较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扁桃体残留率较局麻扁桃体切除术高。虽然全麻扁桃体切除术相对安全,患者术中痛苦也较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小,但也应注意其出血多及易残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谢述荣 《当代医学》2013,(9):138-139
目的探讨可乐定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方法。方法将ASAI-Ⅱ级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可乐定加罗哌因硬外麻醉(A组),罗哌卡因单独硬膜外麻醉(B组)各80例,观察记录术前,术中MAP、HR、R、SpO2、ECG变化,麻醉起效时间,术中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术中局麻药物剂量及辅助用药情况,术后麻醉并发症比较。结果可乐定辅助硬膜外麻醉可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增加镇痛镇静效果,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少局麻药及镇静药用量。且对呼吸心率无明显影响。结论从硬膜外麻醉效质量的角度上观察,可乐定辅助用于硬膜外麻醉比单纯用罗哌卡因麻醉其麻醉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针药复合麻醉是中国传统针刺麻醉和现代麻醉技术结合的产物,两者取长补短,成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有研究表明[1],针刺有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调节丘脑-边缘系统等多种镇痛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大部分着重于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明显减少了全麻药用量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变化。本研究观察在腰硬联合麻醉骨科下肢手术中,针麻与传统的镇静药物相比对术中镇静及术后早期的镇痛是否具有其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现已成为各种胸部疾病的普遍术式,为实现切口微创到整体微创的理念,非气管插管麻醉技术成功应用于VATS。非插管VATS在保留自主呼吸下,通过完善的局部或区域阻滞,术中辅助镇静、镇痛药物,使患者在镇静状态下进行胸腔镜手术。非插管VATS能否顺利开展,麻醉选择至关重要,包括患者、手术、麻醉方法、麻醉药物、麻醉管理、麻醉镇痛的选择等。详尽了解非插管VATS的麻醉选择,增加术者和麻醉医师之间的协作,可提高非插管VATS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MAC(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即麻醉医生监护,曾经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当危重病人被认为"病情过重不适宜于全麻而行故息手术,麻醉医生被要求待命随时提供检测和镇静".而现在MAC已发展将静脉镇静-镇痛与局麻或区域麻醉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将此方法应用于手术室中的一些短小手术及配合区域麻醉强化.  相似文献   

13.
刘慧倩  王宁  姚俊杰  刘振宇  尹志康 《重庆医学》2023,(19):2971-2976+2982
目的 比较局部麻醉(简称局麻)与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诊断为上尿路结石并顺利接受FURS的患者556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259例)与全麻组(29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前后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结石特征、合并症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总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炎症指标(WBC、NEUT、CRP)变化值、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软镜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术后2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URS在局麻和全麻方式下均可安全施行,局麻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炎症反应更轻,住院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4.
苏孟勤  杨红  钟巍  孟宪慧 《安徽医学》2021,42(3):270-273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镇静和全身麻醉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脑血氧饱和度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就诊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镇静组(有意识镇静麻醉)35例与全麻组(全身麻醉)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占比情况等),术后检测两组患者入室时、吸氧后3分钟、手术开始即刻、术中10分钟、术中20分钟、手术结束即刻、苏醒后5分钟的脑血氧饱和度水平,采用简易认知量表分析两组手术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镇静组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占比情况均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脑血氧饱和度水平存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评分存在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镇静组不同时间点脑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全麻组,术后第1、3天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采用有意识镇静麻醉可改善患者术中情况、脑血氧饱和度和术后神经认知功能情况,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局部麻醉(局麻)下Lichtenstein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局麻下实施成人Lichtenstein术47例与同期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的Lichtenstein术52例分析比较,设定观察指标,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随访。结果:局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的辅助药物使用率、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疼痛评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术后麻醉并发症(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及住院全部费用均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局麻下行Lichtenstein术安全有效,可以成为实施Lichtenstein术常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咪唑安定药理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咪唑安定又名咪达唑仑。1979年Freger合成的苯二氮zhuo类受体激动剂。本主要从其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联系到麻醉中的应用,包括了麻醉前镇静、全麻诱导和维持、ICU镇静、局麻中辅助镇静、上腹部手术中联合辅助用药和术后镇痛等几个方面,认为咪唑安定是较理想的静脉麻醉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总结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86例扁桃体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对比组(全麻切除术)与观察组(局麻切除术)各43例,对比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活动性出血及扁桃体残留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总出血量>100mL30例,手术时间>30min28例,活动性出血2例,术后扁桃体残留2例;观察组中总出血量>100mL18例,手术时间>30min15例,活动性出血有1例,术后扁桃体残留1例.结论: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相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相对安全、痛苦少,但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易残留.局麻在扁桃体切除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对于子宫松弛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该术式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30例ASA1~2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随机分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观察组)各15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观察组于诱导前取L2-3间隙腰椎穿刺,确定为硬膜外腔后向上置管3.5~4㎝;平卧后调整麻醉平面在T6以下。术中由手术医师对子宫松弛度评级(分优、良、差3级);记录全麻用药量、血液动力学、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松弛度优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全麻用药量及术后躁动例数少于对照组,而血流动力学更趋于稳定。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可达到满意的子宫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是安全可行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阻滞对全麻后病人苏醒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奕红  林高翔 《西部医学》2003,1(2):120-121
目的 了解全麻手术中觉醒的麻醉深度下 ,联合应用硬膜外麻醉对全麻术后病人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组为单纯全麻组 , 组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 组全凭静脉麻醉药量 , 组全麻药量减少。观察术后两组病人的苏醒时间。结果  组病人麻醉苏醒时间为 (5 9.95± 14 .4 2 )分钟 , 组病人麻醉苏醒时间(87.2 5± 2 7.2 0 )分钟。两组麻醉苏醒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由于硬外膜麻醉对伤口有镇痛作用 ,以及硬膜外麻醉与全麻有协同的镇静作用 ,在防止术中觉醒的麻醉深度下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后病人术后苏醒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麻醉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议方  韩如泉 《医学综述》2009,15(5):758-76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瘤样膨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高,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目前,对其治疗多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方法也相应地有全麻或镇静,但不论采取何种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均很重要。因此,麻醉医师在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需了解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及麻醉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及术中管理。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