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剖宫产是处理难产及妊娠合并症的重要手术。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剖宫产手术量与日俱增,产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势必严重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重视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认知功能对产后母婴保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胎儿大脑快速发育期接受不同剂量氯胺酮暴露后新生鼠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 24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0)、小剂量(K1)、临床剂量(K2)、大剂量氯胺酮(K3)组,在孕10 d经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氯胺酮暴露后,排外流产、死产、畸形新生鼠等情况,于新生鼠产出20 d时每组随机抽取2只分别进行旷场试验、洞板试验、悬崖逃避实验.结果 42只新生鼠进入实验.与K0(n =12)相比,旷场试验K2组(n=8)及K3组(n=10)新生鼠穿越格子数减少(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P<0.05);而K1组(n=12)新生鼠穿越格子数减少(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改变无显著性意义;洞板试验中K2、K3组新生鼠探头次数减少(P<0.05);悬崖逃避实验中K1、K2、K3组新生鼠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结论 在大脑快速发育期接受氯 胺酮暴露对新生鼠探索学习认知能力、对抗伤害防御反应能力及空间认知能力有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手术室外麻醉(NORA)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随着微创介入手术的开展和诊断学治疗方法的改进,传统NORA需求量日益增多。以往只关注麻醉住院医师在手术室内的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革新,住院医师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麻醉需求,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管理麻醉患者。随着新型药物不断研发、麻醉监护系统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来临,住院医师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来处理患者麻醉管理。因此,必须强调麻醉住院医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注重心理教育,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部位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及与脊髓表达c-fos蛋白相关的机制。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低位尾干切断+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2.5μg)、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采用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强度<2 mA,频率2/100 Hz,时间30 min)、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取双侧耳尖穴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和脊髓c-fos表达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血清ACTH、COR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c-fos表达在Ⅱ组与Ⅲ组间无差异(P>0.05)。Ⅲ、Ⅳ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Ⅴ组c-fos表达较Ⅳ组低(P<0.01)。结论:体针和耳针电刺激复合鞘内麻醉均对降低急性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传导诱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先给药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54只,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C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NGF预先给约低剂晕组(L组,n=12)、中剂量组(M组,n=12)、高剂量组(H组,n=12).除C组外,其余各组在行脐缺血20 min后据再灌注至取标本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24 h和72 h两个亚组.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后去除动脉夹使血流再通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UNEL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凋亡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I/R组及NGF预先给药各组的72 h亚组沙土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24 h亚组、而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24 h亚组(P<0.05或P<0.01);I/R组脑皮层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高于NGF预先给药各组(P<0.05);在NGF预先给药各组中以H组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阳性表达最低、Bcl-2蛋白阳性表达最高.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不同剂量的NGF预先给药均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冉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且随剂量增加细胞凋亡进一步减少;其机制可能与NGF预先给药诱导Bcl-2的表达,同时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对病人术后腰背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椎管内麻醉的方法及穿刺针有了较多的改进,从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复合麻醉到持续蛛网膜下腔麻醉,麻醉效果日趋完善.人们对这些麻醉的镇痛效果、平面、血液动力学、术后头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而对术后病人腰背痛的影响的研究则较少.我们对我院近年来部分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实施椎管内麻醉的病人进行了随访,以观察连续硬外麻醉、两点法腰硬复合麻醉、单点腰麻及单点法腰硬复合麻醉术后病人腰背痛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 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 kg-1· 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 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