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9月~2011年8月182例经EBUS-TBNA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和(或)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阳性.结果 该组182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5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或新辅助治疗.阴性者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6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5例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8%(151/156),100%(26/26),97.3%(177/182),100%(151/151)和83.9%(26/31).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经胸部影像学检查(CT或PET-CT)诊断为胸内气管或支气管旁肿块及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EBUS-TBNA的资料,统计EBUS-TBNA诊断的特异性、准确率、敏感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已确诊或怀疑肺癌72例,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52例。EBUS-TBNA检查阴性者中,18例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其中有12例肺癌术后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3例肺癌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3例为肺良性病变;EBUS-TBNA在本研究中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特异性、敏感度和准确性分别为100%(12/12)、94.5%(52/55)和95.5%(64/67);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2/52)和80%(12/15)。(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16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恶性病变5例,良性病变11例;EBUS-TBNA在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5/6)和93.8%(15/16)。(3)大气道旁肺内病变12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肺癌10例,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内病变中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0.9%(10/11)和91.7%(11/12)。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在胸部疾病诊断中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和基因学检测在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5月-2015年10月共55例初诊的临床诊断纵隔占位或疑为肺癌伴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明确诊断行EBUS-TBNA检查,必要时联合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完善诊断及分型,并对部分肺癌患者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以明确分子分型从而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55例患者中,经EBUS-TBNA确诊为肺癌37例,肺转移癌3例,软组织肉瘤1例,转移性淋巴结腺癌1例,淋巴瘤1例,结核病4例,慢性炎症1例,7例经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EBUS-TBNA在该组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5%(37/40)和94.5%(52/55)。29例EBUS-TBNA组织标本依赖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肺癌且得到明确分型,其中17例肺腺癌,6例肺鳞癌,6例小细胞肺癌。6例EBUS-TBNA组织标本行EGFR基因检测,其中1例同时行ALK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示EGFR基因突变型4例,ALK基因无融合1例。所有病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诊断肺癌具有良好价值,且安全性较好,结合免疫组织组化检测及基因突变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突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镜超声检查在大肠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附5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 E U S) 在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大肠癌术前病人进行内镜超声检查,依 T N M 标准分期,与术后 Dukes 分别对照x2 检验。结果: E U S 分期准确性高,达70 .9 % ,诊断淋巴结转移假阳性的7 例中有5 例术后病理结果为炎性肿大。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可提供准确的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判断分期过深与淋巴结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检查和血清miR-20a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该院确诊为肺癌的60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肺癌组;另外,选取同期于该院治疗的肺部良性病变且无肿瘤史的患者60例作为良性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EBUS-TBNA检查和血清miR-20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EBUS-TBNA检查以及miR-20a检测结果;比较不同病理分型及术前分期肺癌患者的EBUS-TBNA检查以及miR-20a检测结果;对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对肺癌诊断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EBUS-TBNA检查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不同病理分型及术前分期肺癌患者的EBUS-TBNA检查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患者的血清miR-20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不同病理分型及术前分期肺癌患者的血清miR-20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US-TBNA检查联合血清miR-20a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度高于两种方法单独使用。结论 EBUS-TBNA检查和血清miR-20a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内镜超声检查在大肠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大肠癌术前病人进行内镜超声检查,依TNM标准分期,与术后Dukes分别对照X^2检验,结果:EUS分期准确性高,达70.9%,诊断淋巴结转移假阳性的7例中有5例术后病理结果为炎性肿大。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可提供准确的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判断分期过深与淋巴结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针吸活检术(EUS-TENA)对肺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临床疑诊肺癌患者12例,胸部CT示肺部病变临近食管并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使用富士上消化道超声电子内镜系统和COOK 22G超声活检针,经食管对病变实施针吸活检。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足够的标本量,病理诊断:6例为小细胞癌,4例为腺癌,2例为鳞癌,均未发生与活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US-TENA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患者耐受性好,是对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和纵隔镜检查的有效补充,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对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2例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EBUS-TBNA的资料.结果 132例患者共穿刺171个淋巴结,其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85例,转移癌3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结核4例,结节病1例,其他35例中淋巴结炎26例,假阴性9例,诊断率为93.2%,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4.3%.EBUS-TBNA过程安全,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诊断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判断超声内镜术前评价食管癌T、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87例患者术前接受超声内镜检查,评价T、N分期。与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癌、食管贲门癌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超声内镜可用于胸段食管癌术前确定手术方案;可用于颈段食管癌、贲门癌术前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腔内超声检查,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结果腔内超声术前分期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40/48),N分期的准确率为66.7%(32/48),评价肿瘤侵犯外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43/44)和75.0%(3/4),评价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3.3%(22/30),特异性为61.1%(11/18)。结论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判断肿瘤侵犯层次、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切除可行性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8例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术前分期和手术病理检查,对比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分析两种方法检查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结果:对比病理诊断T1、T2、T3、T4结果,CT增强扫描中与其相符的例数分别为3例、12例、30例和4例,诊断准确性为84.48%。对比病理诊断N0、N1结果,CT增强扫描中与其相符的例数分别为39例、7例,诊断准确性为79.31%。对比病理诊断淋巴结有转移、无转移结果,CT增强扫描中与其相符的例数分别为41例、6例,诊断准确性为81.03%。结论: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切除可行性临床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亚甲蓝示踪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亚甲蓝注射示踪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分析前哨淋巴结(SLN)与腋窝淋巴结(ALN)的关系.方法 对4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活体染料亚甲蓝作为SLN示踪剂.术中先寻找蓝染的SLN与病变标本,一并送冰冻切片检查,不论SLN的结果如何,病理标本确定为癌,均常规行乳癌仿Ⅰ式或仿Ⅱ式根治术.分析术后标本石蜡切片结果,用SIN预测ALN状态的敏感性,为乳癌手术方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结果 45例中,36例检出蓝染的SLN,病检结果证实SIN阳性的36例中有2l例有癌转移,病理证实这些患者均有ALN转移;另检出SLN的13例病理证实未受癌累及,病理证实这些患者亦无ALN转移;2例患者SLN未受癌累及,但病理证实ALN有癌转移.SLN预测ALN状态的敏感性迭94.5%(34/36),假阴性率5.5%(2/36).9例术中未找出蓝染的SLN,病理证实亦无ALN转移.结论 亚甲蓝注射示踪乳腺癌患者SLN,SLN预测ALN的敏感性达94.5%,如果未找到SLN的9例(经病理证实均无ALN转移)亦视为一致,SLN预测ALN的敏感性迭95.6%(43/45),本组病例其假阴性率4.4%(2/4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疗效并进行CT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方法 对2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通过对比疗前、疗后CT评价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等的改变;21例BAI治疗后限期手术切除,对照分析其疗后CT和病理学的表现。结果 疗后病灶较前缩小23例(23/27),纵隔肿大淋巴结疗后较前缩小16例(16/22),BAI治疗后病灶与周围结构关系有改善者8例(8/19),BAI后肺不张明显改善或消失12例(12/15),BAI治疗使病变T分期下降8例(8/27),使病变N分期下降1例(1/27),临床分期下降2例(2/27)。BAI后病理学检查发现残存肿瘤细胞周围伴有坏死(10/21)、间质纤维化(10/21)等成分,有时可有出血(1/21)或钙化(2/21)等,BAI后手术切除病例中,5(5/21)例在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内均未发现残存肿瘤成分。坏死成分的CT表现为肿瘤中心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或伴有空洞(6/10)。其余病理改变没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CT扫描可以从病变大小和密度的改变方面评价BAI的疗效。但在反应残存肿瘤及肿瘤坏死、纤维化的构成比等组织学改变方面,CT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①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明显、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②胃癌组织呈低分化、Borrmann Ⅲ+Ⅳ、浸润深度T3~4、TNM分期Ⅲ+Ⅳ者,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而与肿块的大小无关. 结论 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征象(淋巴结分布类型、大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可反映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特性;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特性(癌组织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决定螺旋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综合胃癌组织及淋巴结的各种螺旋CT征象有助于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肺癌诊断和淋巴转移探查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7例疑似肺癌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符合率.结果:57例患者中,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95.92%(47/49),特异性为75%(6/8),假阳性率为25%(2/8),假阴性率为4.08% (2/49)及符合率92.98%(53/57).47例真阳性病例中,^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提示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者为82.98%(39/47).结论: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癌定性诊断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灶的探查有很好的价值,可为确定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腔镜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指引淋巴结切除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腹腔镜分期手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术前给予吲哚菁绿注射,采集淋巴显影图,术后对显影、非显影淋巴结送检、分析,观察腹膜后淋巴显影情况、多区域淋巴显影的影响因素以及显影淋巴结对肿瘤转移状态的诊断效能,随访患者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中,共有33例成功显影,占94.29%,21例仅表现为盆腔淋巴结显影,11例为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显影,1例仅腹主动脉旁区域显影;经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显影效果与临床医师注射经验密切相关(P<0.05);显影淋巴结肿瘤状况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灵敏度、假阴性率分别为85.67%、14.32%;阴性预测值为96.43%,准确率为97.12%。结论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给予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安全、可行,能够有效预测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在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分期手术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为指导乳腺癌患者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8年本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6例患者,采用术前2 h注射99M锝-右旋糖苷(99M Tc-dx)1 ml于肿瘤周围腺体内和术中1%亚甲蓝2 ml(总剂量)四点法注射于肿瘤覆盖皮肤之皮内,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随后行包括ALND的不同方式的根除术。所有前哨淋巴结(SLN)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为单切片HE染色,所有SLN和非SLN均再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根据术中切片病理和术后腋窝淋巴结病理,SLN检出成功率为94.4%(34/36);SLN预测ALN转移的准确性为94.1%(32/34),灵敏度为85.7%(12/14),特异性为100%(20/20),假阴性率为14.3%(2/14),总的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2/12)和90.9%(20/22)。与单切片HE染色相比,多层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使灵敏度提高至92.9%(13/14),假阴性率降低至7.14%(1/14)。结论亚甲蓝法和放射性示踪法联合应用能准确检测出SLN,SLN能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状态。术中多层切片HE染色可降低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水平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预测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2例和PTC组50例,其中PTC组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进一步分为转移组28例和非转移组22例,术前均行甲状腺CEUS检查和LMTK3水平检测,比较良性组与PTC组、转移组与非转移组CEUS特征和LMTK3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EUS和LMTK3水平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PTC及预测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PTC组CEUS等增强、低增强、非均匀增强、灌注缺损、增强时边界不清晰占比及达峰时间(TTP)、CEUS量化值、LMTK3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峰值强度(PI)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转移组CEUS等增强、高增强、非均匀增强、灌注缺损、增强时边界不清晰占比及TTP、PI、CEUS量化值、LMTK3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CEUS和LMTK3水平单独应用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T1期浸润性肺腺癌5种常见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肺腺癌临床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行肺癌手术,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分别选取贴壁状为主型、腺泡为主型、乳头状为主型、微乳头状为主型、实性为主型各24例,5组共计120例。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病理亚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组不同病理亚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组间的胸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TNM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进展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肺腺癌亚型中,微乳头状为主型的淋巴结转移率(62.5%)和术后复发转移率(41.6%)最高。进一步行生存率分析显示,贴壁状为主型患者的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为96.0%,微乳头状为主型患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66.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TNM分期是影响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还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均>1)。结论: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其病理亚型有关,而其中微乳头状为主亚型患者有着较高的淋巴转移率和更差的预后,对于该亚型的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在术后可能需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