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波  周颖  仝乐  杨峰  杨佃会 《中国针灸》2022,(4):451-456
梳理古今医籍文献中关于刺血疗法的记载,厘正刺血流派的源流,其发展经历了起源及萌芽阶段、理论奠基阶段、经验积累阶段、理论创新及特色形成阶段、不断完善及日趋成熟阶段、空前发展阶段,主要涵盖血实宜决思想、逐邪务尽思想、针灸药同施思想、重用井穴思想,对现代临床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刺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张永刚(北京市朝阳中医医院100020)关键词刺血疗法医案刺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若症法相宜,针法有术,取效如汤泼雪。笔者汲前人之经验,用之于临床,体会到该法必须遵从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理论作为辨证施治的纲要。在...  相似文献   

3.
刺血疗法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不断摸索,积累和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经验。刺血疗法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适应于急症、热证、实证及某些虚证。刺血疗法功效颇多。包括醒脑开窍、退烧除热、泻火解毒、祛瘀生新、凉血祛风、通络止痛、激发经气、调和气血,本文对其功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刺血疗法对AA大鼠的镇痛泻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血疗法具有“泄血除热,攻邪最捷”的特点。方法:本实验选用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于红肿热痛出现高峰(18h)之时进行刺血,以观察刺血疗法的泻热镇痛效果。结果:刺血疗法能降低其肛温,并且刺血组与电针组治疗比较,刺血疗法的效果最好;能提高AA局部大鼠痛阈和降低局部肿胀度,并且刺血组与电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刺血疗法对AA大鼠具有较好的泻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灸与刺血结合疗法对博莱霉素A5(BLMA5)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阻抑作用,为针灸介入肺纤维化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将实验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其余3组气管内注入BLMA5制作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艾灸与刺血结合组以艾灸肺俞、膏肓俞结合少商、商阳刺血治疗;泼尼松组以泼尼松灌胃治疗;模型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测定分析各组治疗后第7、14、28天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各组第28天肺系数。结果:艾灸与刺血结合组及泼尼松组肺系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艾灸与刺血结合组及泼尼松组肺组织病理学显示,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艾灸与刺血结合疗法对肺间质纤维化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擅长使用汗、吐、下3法,为攻邪学派的代表,其攻邪理论亦渗透到针灸领域,对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刺络泄血属于攻邪手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为针灸刺络泄血派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刺血术治疗牛皮癣38例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杨广义,汤健,王绍瑛(150040)牛皮癣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笔者从1989年至1994年用刺血术治疗牛皮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成资料:本组病人均为明确诊断的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2例...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81-583
目的:评价翳风穴刺血疗法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2015年9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刺血组、刺血+西药组,每组60例。西药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刺血组给予翳风穴刺血治疗,刺血+西药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配以翳风穴刺血治疗。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西药组愈显率83.01%,刺血组92.98%,刺血+西药组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10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第10、30天,刺血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西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H-B分级方面,治疗第10天,刺血组及刺血+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翳风穴刺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配合西药治疗,可增强疗效,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H-B分级方面,优于西药组,尤其是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汪恒  王茎  高兵  李凌基  朱梦  王祝 《中国中医急症》2023,(6):1086-1088+1095
目的 对《针灸大成》的刺血法特色进行分析,以期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文献整理法结合统计学方法,对《针灸大成》中刺血法条文论述进行分析。结果 刺血法主要功效包括泻血通络、清热解毒、醒神苏厥、祛风活血等。《针灸大成》中刺血法治疗以五官科、眼科、外科疾病为主,有明目、健口强齿、消肿等作用。常用工具为锋针(三棱针)或小针(毫针);取穴最多的为经外奇穴、督脉、胃经、膀胱经。刺血量主要是由因时、因人、病证、经络气血、血液颜色等因素决定;在一定情况如穴位的解剖位置、经脉气血、身体或心理状态、季节等影响下,不应针刺或放血。特色操作包括局部结扎充血法、心理暗示、煮沸消毒等。结论《针灸大成》中刺血法特色鲜明,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应用刺血法的框架,针对《针灸大成》中刺血法特色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指导刺血法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刺血疗法古称"刺血络",现代亦称"刺络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或"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粗而尖的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使之出血少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刺血疗法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砭术".其理论奠基于战国时期,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对其有不少相关的描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菀陈则除之."《索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索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此外,《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剌"、"赞刺"、"豹文剌"等刺血之法.历代医家如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薛己等都十分重视刺血疗法.尤以善攻下而闻名的张从正,对刺血之术最为推崇,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作者在自身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刺血疗法对多种疾病疗效确切,且绝非局限于痛证与痹证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1.
姜德友  朱紫薇 《河南中医》2011,31(7):710-712
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战国至三国时期是食疗治疗眩晕病的起步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对于眩晕病食疗的理论研究趋于增多,宋至金元时期在眩晕的防治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以后食疗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眩晕病的食疗也成为不能忽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学术思想。方法:对与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刘完素、张从正认为便秘其病属燥,治疗上刘完素主张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而张从正则创立药治加食疗的方法;李东垣、朱丹溪认为是肾阴亏耗,津液亏少,肠中干燥而致便秘,李东垣提出了以辛润之,以苦泄之,阳结散之,阴结温之的治疗方法;朱丹溪则总结了前人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论:金元四大家对便秘的认识各有特点,治疗也日趋完善,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独特性。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心理疗法的繁荣时期,金元四大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在此阶段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康复学历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形成、积累与发展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的发展分不开的。本文从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新中国成立后7个历史阶段,概述了中医养生康复的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医文献研究方法,分析阐述了宋金元时期中医饮食调护的发展与特点:重视食补食养、提倡食疗食治、强调饮食避忌、讲究饮食有节、注重顺应四时。认为宋金元时期是中医饮食调护研究应用的重要时期,此期中医饮食调护已有了很大发展,为后世中医饮食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医著《儒门事亲》及金元时期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直接学术传人有麻知己、常仲明、常德、赵君玉、张仲杰、栾企、张伯全、阎禹等8人。  相似文献   

17.
张卓  张卫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3):548-552
中药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历史上对于中药五味的标定十分混乱。宋金元时期是中药五味标定方式上的一个转型期,该文通过系统研究该时期的中医药文献,得出宋金元时期的药味标定规律,即中药药味经历了北宋前中期的口尝五味标定,后期的以类相推以及以药物功效反推的药物药味,后一种标定方式在金元时期达到了高峰。这种规律的总结为中药药味的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丽冰  孙晓  王美娜  李岩  黎明修  任明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260-1264
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和金元医家对其发挥和应用,总结归纳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从而为临证时治疗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文章阐述了火性的特点,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以及金元医家对“郁火”致病的治疗大法。临证时无论治疗外感火热还是内伤发热,在了解疾病特点、进展阶段的基础上,明辨火郁成因,根据病位病势进行加减用药,使气机通畅,郁开热散,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药归经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归经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源流方面,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概括,进而分析其衍变过程,提出归经学说最初萌芽于秦汉,雏形于唐宋,形成于金元,发展于明清。为研究中药归经学说的历史沿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家针灸疗法的整理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武君  危兆璋 《光明中医》2010,25(2):199-202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开创了医学发展新局面。在针灸治疗思想上他们既各有特色,也有相似之处。笔者通过对四大医家学术著作的研读,整理出四位医家的主要针灸学术思想,并分析研究四位医家各自针灸疗法的特点和共同点,以启迪我们针灸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