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便利抽样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指导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in walking test, 6MWT)评分、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恐惧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6-MWT评分、运动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法,能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氧耐力与心功能水平,改善运动自我效能,降低患者运动恐惧,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修订形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遵循Brislin原则对冠心病病人运动恐惧量表(Fact-CAD)进行翻译和修订,形成中文版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量表。选择江苏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7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3,折半信度为0.843,重测信度为0.902。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2,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0,效标效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01。验证性因子分析提示中文版量表单维性结构良好。最终保留15个条目形成中文版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量表。结论:中文版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运动恐惧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运动康复管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恐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恐惧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 (采用运动康复管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各46例。比较并分析两组给予不同护理方案后患者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评分、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ALB、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评分、运动恐惧情况及评估运动康复管理的区别。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LHFQ各领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的改...  相似文献   

4.
刘玲  谢燕 《天津护理》2023,(5):540-544
目的:探讨想象-现实暴露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运动恐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的运动恐惧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想象-现实暴露疗法干预,干预12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中文版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Heart-C)、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研究期间,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两组各61例完成研究。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回避、感知危险、自我功能失调、运动恐惧、TSK-Heart-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EE评分、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想象-现实暴露疗法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水平,降低运动恐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2021年1月-6月入院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7月-12月入院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运动恐惧、运动自我效能及医学应对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运动恐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085,P<0.001),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142,P<0.001),观察组医学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得分最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面对维度得分(t=-10.546,P<0.001)。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患者的运动恐惧,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进而促使其选择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在我科接受治疗后出院1~3个月的CHF患者2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康复运动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CHF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总分为(39.85±6.14)分,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焦虑、抑郁、性别、合并症、学历是CHF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CHF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形式多样随访等措施,提高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运动恐惧的现状,并分析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心脏监护室15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恐惧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评分为(39.52±8.62)分,52.5%的患者存在运动恐惧,运动恐惧主要受性别、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消极应对、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在消极应对和运动恐惧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通过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预防运动恐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建勋  王铁成 《全科护理》2023,(11):1538-1542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医院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于出院时、干预完成时及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运动恐惧、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依从性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53例、观察组54例完成本研究。干预完成时及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运动恐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运动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完成时及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运动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能够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增强运动自我效能,提高其运动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灵性照护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7月抽取天津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共32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灵性需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自我超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21例老年慢性心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多组分运动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小组会议等形成多组分运动护理干预方案。2022年1月—9月,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多组分运动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4、12周后,采用Tilburg衰弱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和简易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共有62例患者完成干预,其中试验组31例,对照组31例。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两组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12周后,试验组Tilburg衰弱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和简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组分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衰弱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高原地区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5月—10月以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青海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ICU患者实施双下肢静脉血栓超声诊断,分析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ICU患者192例,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民族、年龄、居住地海拔高度、疾病类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尿素氮、C反应蛋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094,95%CI为2.035~40.639,P=0.004)、少数民族(OR=5.510,95%CI为1.082~28.052,P=0.040)、居住地海拔2 000~2 500 m(OR=4.395,95%CI为1.433~44.572,P=0.0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05 s(OR=6.727,95%CI为1.117~40.496,P=0.037)、C反应蛋白>3.07 mg/L(OR=9.545,95%CI为1.403~64.945,P=0.021)是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入住ICU的患者应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筛查,女性、少数民族、居住地海拔2 000~2 500 m、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05 s、C反应蛋白>3.07 mg/L的ICU患者应作为深静脉血栓的重点筛查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有关肿瘤患者TIVAP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研究,包括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18项队列研究,共10 5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OR=3.06,95%CI(2.16,4.35),P<0.001]、胸壁静脉植入[OR=0.69,95%CI(0.53,0.89),P=0.005]、体重指数≥25[OR=1.95,95%CI(1.21,3.13),P=0.006]、肿瘤发生转移[OR=2.72,95%CI(1.38,5.38),P=0.004]、硅胶材质导管[OR=0.73,95%CI(0.56,0.95),P=0.020]、高凝状态[OR=2.69,95%CI(1.94,3.73),P<0.001]及糖尿病史[OR=0.50,95%CI(0.33,0.76),P=0.001]是肿瘤患者TIVAP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输液港植入位置及其材质、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发生转移、体重指数、伴随高凝状态、糖尿病史为肿瘤患者TIVAP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具有以上影响因素的高危患者应加强临床护理,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自尊和医学应对对其运动恐惧的影响,为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5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自尊量表、医学应对量表和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职业状态、锻炼、病程、婚姻状况、高血压、脑卒中及心功能分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恐惧水平不同。除回避与自尊、面对维度与运动恐惧及功能紊乱、回避维度与运动回避无相关性外(r=-0.09~0.04,P>0.05),各维度均存在相关性(r=-0.77~0.91,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职业状态、病程、心功能、屈服维度和回避维度进入回归方程(β=-0.13~0.44,P<0.05),且屈服为主要预测因子(β=0.44,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屈服在自尊和运动恐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口学资料不同的患者,运动恐惧水平不同;自尊、屈服及面对对冠心病患者运动恐惧有预测作用,且屈服在自尊与运动恐惧间起中介作用,医疗工作者应根据影响因素,对高运动恐惧的患者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测,从而促进患者进行自身运动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探索建立CHF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为构建我国特色的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1月—2017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我国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5个区域的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2所医院的6124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心力衰竭知识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运用AMOS22.0软件进行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结果6124例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总分为[49.00(43.00,54.00)]分,得分率为61.25%。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人均收入、工作情况、自理程度、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心力衰竭知识、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均可直接和(或)间接影响自我管理。结论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受不同人口学、不同文化背景、心力衰竭知识等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人口学情况、不同文化背景特点,结合其心力衰竭知识、自我概念、自我效能等情况,制订系统化、个性化的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9月—12月选取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且年龄≥45岁、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力仪等测量人体参数,并系统收集患者资料,评估运动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146例患者中,71例(48.6%)合并运动障碍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炎症评分(OR=3.344)、中心型肥胖(OR=3.932)、伸膝肌力体重指数(OR=5.772)、相位角(OR=6.206)、合并脑血管疾病(OR=3.855)、贫血(OR=0.188)、心血管疾病(OR=3.431)是透析患者合并运动障碍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炎症评分≥8分,中心型肥胖、低伸膝肌力体重指数、低相位角、合并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运动障碍综合征,建议尽早识别及筛查相关风险因素,采取综合性干预手段,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CHF患者287例,其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91例为观察组,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9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血糖、血脂、尿酸、肌酐、NT-proBNP、hs-CRP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CHF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病程、NYHA分级为IV级患者比例、尿酸、肌酐、NT-proBNP、hs-CRP、LAD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病程(OR=1.638)、心功能分级(OR=2.242)、NT-proBNP(OR=2.863)、hs-CRP(OR=2.341)、LAD(OR=3.671)是导致CHF合并心房颤动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病程长、NYHA分级为IV级、NT-proBNP以及hs-CRP水平升高、LAD增大的CHF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风险升高,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CHF患者应加强针对性干预,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es,CADVT)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1月—11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心脏外科监护室住院的234例患儿作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CADVT,将其分为CADVT组(53例)和非CADVT组(18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并绘制列线图。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2月同一所医院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作为验证组,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CADVT发生率为22.65%。CVC留置时长(OR=1.172)、D-二聚体浓度(OR=1.169)、纤维蛋白原浓度(OR=3.888)、镇静天数(OR=1.538)、使用血管收缩药(OR=3.554)和儿科危重病例评分(OR=3.308)是其风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 χ2=4.456,P=0.814,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95%CI:0.930~0.984),最佳临界值为0.813,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851。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70,正确率为86.67%。 结论 该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CADVT发生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雪莲  陈妙霞  蔡克文  李清 《全科护理》2010,8(31):2823-2825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抑郁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99例CHF病人进行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组CHF病人抑郁发生率为54.5%,其中轻度抑郁占36.3%,中度抑郁占13.1%,重度抑郁占5.1%;SDS评分为40.55分±8.51分,高于国内常模;主要影响因素为屈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功能分级和既往入院次数。[结论]CHF病人是抑郁发生的高危人群,受心功能分级、既往入院次数、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并验证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7月便利选取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6名体检老年人,分为建模集368名和验证集158名,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及认知衰弱评定工具收集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认知衰弱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加强Boo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s、Cochrane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6月1日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应用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相比,全因病死率(OR=0.87,95%CI:0.75~1.01,P=0.08)、心肌梗死发生率(OR=0.86,95%CI:0.71~1.04,P=0.12)、心力衰竭相关再入院率(OR=0.90,95%CI:0.75~1.07,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抗凝治疗患者,积极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OR=0.38,95%CI:0.16~0.93,P=0.03),但同时,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OR=1.69,95%CI:1.43~2.00,P<0.05)。结论 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其全因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同时也可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