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随着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疾病负担增大,对当今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国内的协作现况不佳。目的 了解并分析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障碍,探索优化策略。方法 2018-08-01至2018-09-30选取上海市1家综合性医院(H1)、2家市区社区医院(H2、H3)、1家郊区社区医院(H4)的全科医师(n=20),以及所处区域精神心理科医师(n=10)和就诊于全科门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或其家属(n=30)进行访谈调查。访谈领域覆盖调查对象对于协作诊疗相关的认知、行为、态度、问题、意见5个方面,访谈持续时间为0.5 h左右,并录音记录,对录音进行电子文档转录,首先对各个问题进行第一层编码,然后对编码对应的内容进行讨论、浓缩,生成描述性标签,做进一步数据归纳和分类,进而生成主题,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访谈发言作为受访者引用。结果 (1)全科医师对协作诊疗内容具有一定认知,但是目前与精神心理专科的协作现况不佳;认为协作具有较多意义,但面临包括渠道、资源及医师和患者等困难;全科医师给出了包括协作资源、形式方面和提高医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促进协作的建议。(2)精神心理科医师知晓并开展包括到社区坐诊等与社区的协作诊疗,但认为开展效果各异;认为协作很有必要,有益于处理患者的身心和家庭社会问题;精神心理科医师也提到当前协作存在着包括患者方面和社区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精神心理科医师提出协作需要更多相互学习交流、扩大宣传、平台建设等支持策略。(3)患者或其家属对协作认知少,认为可以有协作,但缺乏主动建议;大部分未接受协作诊疗,往返于多处医疗机构,治疗不规范;较依赖精神科药物,但用药不规范;对协作中社区诊治方面比较有需求,但目前存在诸如不信任全科医师、社区精神科药物缺乏或处方量小等问题。结论 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存在医患各方信息和资源不对等、协作平台和策略未能有效落实等问题与障碍。优化策略包括:提高全科医师诊治精神心理疾病的水平;改进协作模式和渠道;落实和利用现有协作相关平台资源。其中还需注意政策鼓励和患者方面宣教。  相似文献   

2.
背景 精神心理疾病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全科医师协作精神心理专科有利于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和管理,但当前其协作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障碍,仍需探索更多优化的策略。目的 分析和探索全科医师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瓶颈与策略,为其策略应用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社区精神疾病的诊治。方法 2018-01-01至2018-05-31,在Web of Science、PubMed、Elservier数据库标题检索(“mental” OR “psycho” OR “psychiatry”)AND(“primary care” OR “general practice” OR “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medicine”),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标题检索“全科”与“心理”“全科”与“精神”“家庭医生”与“精神”“家庭医生”与“心理”,获得发表时间为2014-01-01至2017-12-31的文献。剔除重复及未能获取的文献,入选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经过对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共得到157篇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的文献。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意义的文献有8篇,分别提到了全科与专科协作诊治精神心理障碍在获得临床诊治疗效、节省费用、管理疾病、降低病耻感和被歧视率、提高基层技能以及节省普通精神服务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现况调查的文献有3篇,皆提示了当前协作不佳的现况。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策略的文献有72篇,其中41篇涉及的协作策略为系统计划、项目及模型,其余31篇涉及各种非系统性协作策略;但协作策略多处于构建阶段,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对象的文献有74篇,其中涉及青少年、儿童的最多,为29篇,其余涉及各类人群。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影响因素与障碍方面的文献有16篇,其中协作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人力、药物处方和技术水平等,协作障碍涉及临床、经济、职能、法律和监管机构多个层面。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观点的文献有7篇,包括全科医师、精神科医师、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患者。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培训的文献有11篇,其对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展进行了报道和反馈,但这在实际工作中的长期应用和开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探索的文献有4篇。结论 全科医师在诊治社区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方面与精神心理专科的协作存在问题和瓶颈,包括全科诊治不足、双方对协作诊治认知欠缺以及其他影响协作诊治的障碍多。而协作策略的方向包括项目支持和资源优化,其中项目支持需注意对协作项目的落实和持续,资源优化体现在对有限协作相关资源的合理投入和应用以及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对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培训满意度情况,旨在探索全科医学科在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方法 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014、2015、2016级的128名全体学员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4—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学员对本院各专科、全科医学科和社区轮转的满意度,学员对本院全科医学科已组织的培训的满意度情况。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份12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0%。结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者占98.44%(126/128)。学员对在医院各专科、全科医学科和社区轮转的满意度分别为47.66%(61/128)、75.78%(97/128)、46.09%(59/128)。学员对在医院各专科、全科医学科和社区轮转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对在全科医学科轮转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在医院各专科和社区轮转的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学员对全科医学科已组织的培训的满意度为92.19%(118/128)。结论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对在医院全科医学科轮转和全科医学科已组织的培训满意度均较高。作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置全科医学科,并加强全科师资标准化建设,参与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全过程管理,使全科理念、全科临床思维渗透到规培的每个环节,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专科医生对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接诊行为,分析家庭医生制度下分级诊疗平台和协同转诊机制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区作为典型样本地区,以该区某二级甲等医院全部专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共计500例。于2016年7—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度评估——专科医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专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转诊意愿及行为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7.2%。结果 41.9%(161/384)的专科医生很了解/基本了解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认为其利于开展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服务和防治一体化者分别占48.4%(78/161)和40.4%(65/161);77.7%(150/193)的专科医生认为家庭医生转诊很有/较有必要,96.4%(186/193)的专科医生也非常乐意/比较/一般乐意接收基层转诊患者;接收过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为44.1%(86/195),66.2%(127/192)的专科医生对待转诊患者与普通患者一致;64.6%(248/384)和63.0%(243/386)的专科医生不清楚所在医院是否有专门转诊部门和信息化平台。结论 目前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的认知仍较局限。愿意接收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比例较高。全科-专科的转诊平台已初步搭建,但转诊机制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应提高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水平,完善“全科-专科”协同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 健康教育是全科医师的职责之一,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目前国家已开展数次健康素养评价,然而全科医师对健康素养知晓情况尚不可知。目的 了解全科医师健康素养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开展态度、行为,为全科医师更好地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联盟内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师的基本信息,健康素养知识,健康教育行为开展、达标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态度。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208份,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总体知晓率为56.2%,健康素养定义、内涵及分类知晓率分别为60.6%(126/208)、97.6%(203/208)及93.8%(195/208);65.9%(137/208)的全科医师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形式以传统形式为主,且以门诊健康教育形式最常见(91.8%,191/208)。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频次符合国家公共卫生规范最低要求的达标率最高为78.8%(164/208)。97.6%(203/208)全科医师认为有必要且愿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全科医师健康素养知晓率高,开展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开展健康教育达标情况尚可,后期可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新型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背景 未分化疾病(MUP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难以确诊为某个或某些疾病,影响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医疗花费;多数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过初步诊治后,被转入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综合医院,就诊于各个专科,而各个专科对MUPS患者的诊治有无差异,目前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比较MUPS患者在综合医院全科与专科的就诊情况,为MUPS患者在综合医院选择就诊科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疗科和专科住院的616例MUP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全科312例,专科304例。采用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确诊情况、周转科室数量、确诊所需时间及医疗花费、每日与主管医护人员交流时间、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随访情况。结果 全科收治的MUPS患者的就诊原因涵盖了各专科,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的疾病确诊率为75.6%(236/312),高于专科的60.5%(184/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的周转科室数量少于专科,确诊所需时间短于专科,医疗花费低于专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每日与主管医生及护士交流时间长于专科,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高于专科,随访率高于专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MUPS患者的健康问题在综合医院全科得到了更优化的解决,综合医院全科应承担起MUPS的诊治工作,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科门诊患者的就诊体验,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7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200例。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全科门诊患者就诊体验问卷”对纳入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相关情况、就诊体验。共回收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5%。结果 185例患者中,31例(16.8%)的首诊机构为就近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105例(56.8%)的首诊科室为全科,112例(60.5%)没听说过全科医生。患者对本次就诊体验的总体满意度为87.6%(162/185),136例(73.5%)认为与医生沟通病情时间充足,153例(82.7%)认为医生询问病情详细,167例(90.3%)认为医生解释病情清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医生交流病情时间、医生询问病情详细程度、医生解释病情清楚程度是全科门诊患者就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对全科门诊就诊体验的评价较高,与医生交流病情时间充足、医生询问病情详细、医生解释病情清楚可以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马琳琳  陆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93-1997
目的 了解同济大学大四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以同济大学的全体大四临床医学生(排除13例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17例。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17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前后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及收获,毕业后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吸引学生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及排斥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共发放问卷117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 117例学生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前后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7例学生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后最大的收获为了解全科与专科区别、了解全科基本理论、改变择业方向者分别占65.0%(76/117)、33.3%(39/117)、1.7%(2/117);在学习《全科医学概论》的过程中,对社区参观、全科思维、慢性病管理感兴趣者分别占48.7%(57/117)、37.6%(44/117)、13.7%(16/117)。117例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愿意、非常不愿意者分别占2.6%(3/117)、15.4%(18/117)、55.5%(65/117)、26.5%(31/117)。不同性别、户口、第一志愿是否为医学、父母最高文化程度的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吸引其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工作压力小(91.5%,107/117)、医患关系和谐(90.6%,106/117)、性价比高(74.4%,87/117);毕业后排斥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薪资较低(92.3%,108/117)、社区硬件水平欠佳(90.6%,106/117)、认为全科全而不精(87.2%、102/117)。结论 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后,学生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增加,收获较多。非常愿意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比例过低,且多数学生对全科医生和全科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强调在医学生本科阶段完善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高深甚  顾诗皓  何奕  汪新  杨晖  赵任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632-1639
背景 为实现区域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工作,如何让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协同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如何运用岗位胜任力评估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运用可信赖式专业活动(EPAs)进行探索也是国内首创。目的 为了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的稀缺所产生的矛盾,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探索三级医院通过医联体制度将医疗资源纵向传导至社区的方法。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在2018年开发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包含4个模块:转诊管理、联合病床、转诊随访、信息查询等功能,基于这个系统产生的数据探索针对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实施有效黏合度培训,同时引入国外岗位胜任力理论和EPAs。基于医联体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分级诊疗的协作行为培训,问卷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人口统计学的相关信息、〔儿科全科医师、儿科(消化)专科医师〕EPAs指标、岗位胜任力指标,于2018年8-11月依托问卷星软件随机发放问卷,共收集问卷1 476份。探索儿科全科医师与儿科专科医师的黏合度模型。结果 儿科全科医师EPAs与儿科专科医师EPAs呈正相关(P<0.05);儿科全科医师胜任力与儿科专科医师胜任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三级医院构建区域医联体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搭建业务平台(基于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综合档案、医技预约、联合病床整合平台),同时结合业务数据引入EPAs-胜任力,促进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共通医疗行为协作集合,通过EPAs-胜任力理论探索全科-专科医师医联体内靶点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在国内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因未分化疾病(如乏力等)就诊的患者占很大的比例,但针对乏力就诊患者的特点和病因等尚缺少相关的研究。目的 分析综合性医院全科门诊乏力患者特征及就诊原因。方法 选取2017-07-01至2018-06-3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中因乏力就诊患者30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第一就诊原因、诊断;并对其当次及随后就诊记录进行分析,了解其乏力病因及最终去向。结果 301例患者因乏力就诊于全科门诊,其中男148例(49.2%),女153例(50.8%),平均年龄(48.3±13.3)岁。就诊时间上患者最多的是在2018年第二季度95例(31.6%),181例(60.1%)以乏力为第一就诊原因。26.2%(79/301)的患者可初步明确某系统疾病引起的乏力;25.3%(76/301)的患者建议其至专科进一步就诊明确病因,其中转诊最多的专科是精神卫生科〔39.5%(30/76)〕。不同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患者就诊目的及去向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以乏力为第一就诊原因患者就诊目的及去向分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乏力可见于任一年龄、性别,也可见于任一时间段;既可为一种急性问题,也可为一种慢性健康问题。作为全科医师既要掌握乏力的正确评估和病因鉴别,也要对慢性乏力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随访。  相似文献   

11.
魏魏  陆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501-1506
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正日益影响人群健康,但目前尚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痴呆具有很多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糖尿病相关治疗可能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潜在影响,对于众多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人群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糖尿病相关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寻找有益的治疗方法,为下一步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发展已进入到快速发展与问题瓶颈并存的特殊时期,科研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影响愈加被重视,但现有的科研能力评价实证研究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本研究就近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的变化、现实需求及政策导向进行深入探讨。目的 构建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评价结果,以反映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的变化与现状。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3月,利用中文及英文数据库平台,以“社区”“社康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键词,应用数据挖掘和数据清洗的方式提炼社区科研结果要素,筛选出初始社区评价样本名单,通过部分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部分基层卫生协会或机构,结合自愿参与的原则,发放问卷673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确定最终参评样本社区500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管理和科研效率4个方面,得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评价结果。结果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评价结果前100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七成以上分布在江浙沪地区。人均科研经费与论文发表数量较之去年有了大幅提升。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能力评价结果的出台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但地区差距巨大,各地区经济水平是其影响因素。本次使用的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肠道菌群环境的改变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并对肠道特定菌群的功能进行注释。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3月,从前期研究确定的24例研究对象中最终筛选出6例患者(便秘组)进入本研究,同时在社区招募6例健康人进入健康组,用大便盒分别留取便秘组患者合生元治疗前后及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样本,与冰块一起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 ℃冰箱,进行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检测,比较特定菌群的丰度水平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10种双歧杆菌在种水平被检出,其中健康组B.dentium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便秘组治疗前B.adolescentis、B.animalis丰度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便秘组治疗后B.animalis丰度水平较便秘组治疗前增高(P<0.05)。38种乳酸杆菌被检出,其中健康组L.oris、L.reuteri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便秘组治疗后L.oris丰度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埃希菌属中的Escherichia_coli经过治疗后丰度水平下降(P<0.05),健康组普氏菌属(Prevotella)中有6种菌群的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肠道菌群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成分分析发现便秘组与健康组肠道菌群基因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便秘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肠道特定菌群存在差异,合生元治疗对传统益生菌的丰度水平改变并不明显,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环境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肺癌与糖尿病(DM)均是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的常见病,临床上二病共存的现象越来越常见,DM可能对肺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目的 探讨DM对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12-01至2016-12-31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及胸外科住院治疗的肺癌合并DM患者189例(DM组)及肺癌不合并DM患者198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亚组分析。绘制不同特征患者PFS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分析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DM组男性、≥65岁、有吸烟史、有其他合并症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65岁DM亚组的男性、有吸烟史、有其他合并症患者的比例高于<65岁对照亚组(P<0.05)。DM组患者中位PFS〔11.0个月,95%CI(8.7,13.3)个月〕长于对照组〔9.0个月,95%CI(7.8,10.1)个月〕(χ2=4.197,P=0.040)。<65岁DM亚组患者PFS〔11.0个月,95%CI(8.5,13.5)个月〕长于<65岁对照亚组〔7.0个月,95%CI(6.9,9.1)个月〕(χ2=7.257,P=0.007)。≥65岁DM亚组患者中位PFS〔11.0个月,95%CI(6.5,15.5)个月〕与≥65岁对照亚组中位PFS〔12.0个月,95%CI(6.0,18.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期、治疗方案是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DM与分期是<65岁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分期与治疗方案是≥65岁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DM是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65岁肺癌患者PFS有益。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 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 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 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竺易君  李萍  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1):2582-2587
背景 大量文献报道经鼻套管吸氧患者常因发生吸氧不适感而拒绝或减少氧气使用。部分学者认为其不适感的产生与供氧装置的理化性质相关并提出诸多方式改善,但大多较为繁琐且临床普及性欠佳。国外一项研究提示在供氧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治疗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可能对吸氧舒适度产生影响,但目前国内尚无此类研究。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舒适度,探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06-05长海医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32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11项封闭性问题及1项半开放性问题组成,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费用类别、文化程度、慢性鼻炎史、住院情况)、患者治疗因素(吸氧体位、吸氧流量、氧疗时程、吸氧频次、吸氧天数)及经鼻套管吸氧不适主诉。以患者在吸氧过程中是否产生不适主诉来评判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98.5%。324例患者中男187例(57.7%),女137例(42.3%);年龄23~96岁,平均年龄(59.1±14.9)岁,其中年龄≥65岁178例(54.9%);有医保304例(93.8%);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80例(55.5%),初、高中100例(30.9%),本科及以上44例(13.6%);既往有慢性鼻炎史22例(6.8%);住院≥2次的患者有58例(17.9%)。324例患者中认为氧疗舒适275例(84.9%),氧疗不舒适49例(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鼻炎史〔OR=9.764,95%CI(1.427,66.824),P<0.05〕、吸氧流量〔OR=3.528,95%CI(2.134,5.830),P<0.05〕、吸氧时程〔中程(0.5~15.0 h):OR=13.751,95%CI(3.114,60.729),P<0.05;长程(>15.0 h):OR=29.902,95%CI(6.857,130.408),P<0.05〕、吸氧频次〔2次/d:OR=9.252,95%CI(1.383,61.896),P<0.05;≥3次/d:OR=11.120,95%CI(2.320,53.297),P<0.05〕是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总体舒适度尚可,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慢性鼻炎史、吸氧流量、吸氧时程、吸氧频次。临床医护人员应遵循《成人急诊氧疗指南》,在达到目标氧疗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吸氧流量、时程及频次,避免过度用氧,减少氧疗不适感的发生,提高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临床路径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型综合医院已广泛应用,有助于医疗质量提升。但目前关于基层医院病房进行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专科病房实施临床路径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方法 制定基层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案,确定入路径病种。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6年3-12月收治的未入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A1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B1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3月进入并完成临床路径的CAP(A2组)、AECOPD(B2组)患者作为临床路径组。比较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占比。结果 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占比低于A1组,B2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菌药物费用占比(抗占比)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医院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单病种管理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日,规范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直肌鞘血肿(RS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RSH的认识和早期临床诊断率。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33例RSH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结果 17例患者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RSH,其中接受抗凝治疗13例、抗血小板治疗7例。3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腹部疼痛。30例患者体格检查发现腹壁固定肿物且伴有局部触痛,其余3例仅有局部触痛,并未发现腹壁固定肿物。33例RSH患者中29例患者在腹部疼痛出现48 h内行腹部CT检查(其中18例患者CT检查前行腹部超声检查,正确诊断15例)。33例RSH患者中,3例患者保守治疗血肿液化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血肿完全吸收;26例RSH患者保守治疗后血肿完全吸收;1例因出血过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时,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RSH多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突发腹痛并腹壁包块,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大多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