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指导患者对结肠造口进行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150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观察,术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对结肠造口加强护理,并对患者进行造口护理知识的宣教、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患者术后6个月排便规律者52例(34.7%),不规律者98例(65.3%);排便时无不适者110例(73.3%),有时有不适者40例(26.7%).结论 术后正确结肠造口护理及护理指导是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立瑞 《当代护士》2013,(12):106-107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排便现状,以便为结肠造口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早期促进患者排便规律形成,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75例本院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从排便规律情况、排便感知情况、规律排便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75例患者中有48例排便不规律,73例患者自然排便,仅2例患者进行过结肠灌洗,74例患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规律排便训练及指导。随造口时间的延长,排便时间固定人数增加,而排便时有感觉人数明显增加,排便时不适人数减少(P〈0.05)。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规律排便训练,尽快促进患者规律排便。正确的结肠造口护理及护理指导是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现状,为结肠造口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6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3个月至5年的患者,从排便规律情况、排便感知情况、规律排便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6例患者中有43例排便不规律,65例患者自然排便,仅1例患者进行过结肠灌洗,65例患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规律排便训练及指导。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早期促进患者排便规律形成,加强规律排便训练,从而尽快建立规律排便,提高结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定时排便功能训练对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定时排便功能训练对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倒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按首次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术前术后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定时规律排便功能训练。在术后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同时对两组患者排便规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4个月排便规律情况比较:观察组排便规律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2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肠造口患者实施定时排便功能训练,可增强患者控制定时排便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功能锻炼对增强排便信号的作用和腹部造口并发症的影响,探讨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方法。方法〗将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1例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膜外结肠造口手术治疗组(对照组,n=23)和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功能锻炼组(功能锻炼组,n=28),对两组手术后排便信号和围术期腹部造口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排便前5~10 s出现排便信号2例(8.69%)、11-20 s 10例(43.48%)、21-30 s 7例(30.44%)、≥30 s 1例(4.34%);围术期造口缺血3例,造口黏膜皮肤分离2例,造口周围炎8例,造口回缩2例。功能锻炼组:排便前5~10 s出现排便信号2例(7.14%)、11~20 s 8例(28.57%)、21~30 s 13例(46.43%)、≥30 s 5例(17.86%);围术期造口缺血2例,造口粘膜皮肤分离1例,造口周围炎3例,造口回缩0例。两组之间的排便前排便信号出现时间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功能锻炼组造口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减少。结论腹膜外结肠造口手术后功能锻炼使患者排便信号明显提前出现,而且增强了排便信号,使造口并发症减少,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指导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8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于术后3~5d、出院时、出院3个月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评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术后3~5d、出院时、出院3个月患者ESCA总分分别为(96.63±10.13),(106.18±8.94),(134.74±9.54)分,3个时间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6.40,P〈0.01);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得分3个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结肠造口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能明显提高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效减少造口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结肠灌洗对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灌洗对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2例直肠癌Miles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采用结肠造口灌洗法,对照组(30例)采用自然排便法,根据测试评分分为优、良、中、差。[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优占59.1%,对照组占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造口灌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对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的影响。方法浙江省肿瘤医院大肠科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60例,按入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外,术后15d开始予生大黄脐疗30d。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规律排便形成数及月造口袋使用数。结果规律排便者观察组19例、对照组4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月使用造口袋数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生大黄脐疗能使结肠造口患者尽早规律排便。  相似文献   

9.
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患者自我护理造口的情况,为提高造口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9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是发生率最高的造口并发症,59例患者曾出现过造口周围皮肤炎;78%的患者排便无规律;29%的患者存在排便不适;70%的患者经常出现排便异常;仅22%的患者在出院前能够达到完全自理;患者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是如何训练定时排便。结论 造口患者造口局部护理状况不佳,应加强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特点、预防以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36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瘘(Miles)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结果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30/136),其中66.7%(20/30)的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年内。经统计分析发现: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与腹壁外段造口肠管长度〈2cm(P=0.016)、腹壁切口直径〈3cm(P=0.017)、年龄≥60岁(P=0.084)、体型肥胖/消瘦(P=0.030)、伴发疾病(P=0.021)相关。结论结肠造瘘口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形及有无伴发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远期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为探索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对46例符合要求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随访,采用访谈法及内容分析法、Heikkinen评分法评价排便功能。结果共发现三个主题类别:排便功能、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四个亚主题类别:生活饮食、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及性功能。89.1%(41/46)的患儿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为优良,21.7%(10/46)出现并发症,社会交往明显受影响者占30.4%(14/46)。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远期排便功能恢复良好,需要发展社区护理于预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结肠造口术病人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术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处理结肠造口并发症,提高造口病人的生存质最。方法:通过对56例结肠造口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一系列对症处理,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沦:指导患者缓解心理璀力、稳定情绪.严密监护造口肠道段血液循环和排便情况,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达到防治造口并发薤的目的,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大黄脐疗对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15 d开始给予生大黄脐疗,共30 d.比较2组术后3个月的结肠造口功能及排便规律情况.结果 2组患者人工肛门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排便规律形成1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例.结论 生大黄脐疗能有效地改善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的功能,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排便规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术后结肠造口护理对改善术后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结肠造口护理,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排便情况.结果 研究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恢复正常生活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结肠造口护理有效改善排便情况,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结肠造口灌洗对直肠癌行结肠造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霞  方文  吴霞 《现代护理》2008,14(2):271-272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灌洗减少直肠癌行肠结肠造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把纳入本研究的88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3例,实验组45例,对照组按直肠癌病人术后外科护理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术后3 d开始结肠造口灌洗。结果实验组有排便感知的时间及有规律排便的时间提前(P〈0.01);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结肠造口灌洗可明显减少直肠癌行结肠造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28例晚期无法切除直肠癌患者采用预防性结肠外置术,因实际上有部分临终直肠癌患者仍可维持肛门排便,本手术减少或延缓腹部造口。术后护理重点观察外置结肠血运、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避免腹内压增加。介绍如因出现癌性梗阻预防性结肠外置开放造口的护理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造口患者施行结肠灌洗的影响因素,寻求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2例造口患者的一般情况、施行结肠灌洗相关专科情况的调查.结果 造口患者对结肠灌洗知识及训练规律排便情况表示"不了解和部分了解"各占95.2%,90.4%;结肠灌洗知识来源于医务人员占4.8%;73.8%有结肠灌洗需求;71.4%患者对家庭、社会的支持程度感到不满意.结论 肠造口患者术后康复护理问题突出.提高患者及家属康复护理观念及造口专业知识,规范造口管理,建立医院-家庭-社区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推广结肠灌洗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帮助患者建立排便规律,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6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干预、术后早期预防处理并发症,并在肠造口护理技术及造口用品、饮食、日常生活逐步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5例造口水肿,3例皮肤黏膜分离,2例造口回缩,5例粪水性皮炎,2例造口周围皮肤增生。本组患者出院前基本能自行换袋,生活完全自理15例,因癌细胞全身转移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起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对普外科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三年内120例结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起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认为术前指导患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术后严密监护造口肠道段的血运和排便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对策,是促进结肠造口患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及健康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情况及健康需求状况,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资料。结果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是发生率最高的造口并发症,多数患者排便无规律,部分患者存在排便不适及排便异常;仅少数患者在出院前能够达到造口自理;患者最希望了解的是如何训练定时排便。结论应加强患者住院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应根据患者具体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