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将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60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A组32例,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3次;甲硝唑200mg,每日3次,2周。再继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2周。B组28例,服硫糖铝1000mg,每日4次,4周。两组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结果:A组和B组溃疡愈合率为875%,5714%(P<001)。Hp根除率为9063%、4643%(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好。结论:法莫替丁、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联合疗法有较理想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6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32例,服法莫替下20mg,每日2次;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3次,甲硝唑200mg,每日3次,2周,再继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2周,B组28例,服硫糖铝1000mg,每日4次,两组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结果:A组和B组溃疡愈合率为87.5%,57.14%(P〈0.01),Hp根降率90.63%,46.43%(P〈0.01),无严重  相似文献   

3.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和治疗方案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共8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龄19~65岁,均无明显心肺、肝、肾疾患,80例患者均经内镜证实为Du活动期为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法莫替丁20mg每日两次共28天,灭滴灵200mg每日3次,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丽珠得乐冲剂(胶态次枸橼酸铋)220mg每日2次共7天。对照组(B组)40例: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共14天。1.2 HP检查方法 由胃镜检查取窦部粘膜…  相似文献   

4.
分次小剂量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使用分次小剂量鱼精蛋白拮抗体外循环后体内残存肝素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Ⅱ~Ⅲ级瓣膜替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鱼精蛋白大剂量组(A,n=20)和小剂量组(B,n=20)。大剂量组鱼精蛋白总量为4.5mg/kg,分为首剂(4mg/kg)和追加量(0.5mg/kg),间隔30min,均以中心静脉推注;B组鱼精蛋白总量为2.5mg/kg,分为2mg/kg和0.5mg/kg两次给入,方法同A组。观察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和术后24h渗血量。结果:(1)给药后15minB组ACT短于A组(P<0.01);(2)给药后30min两组AC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45min(追加量后15min)B组ACT明显短于A组(P<0.01);(3)B组术后24h渗血量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使用小剂量分次鱼精蛋白法拮抗体外循环后体内残存肝素,效果确切,具有减少鱼精蛋白用量和术后出血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5年2月~1998年12月,我们应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 根据病史、体征,经外周血和骨髓象确定诊断。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3岁,平均32岁。1.2 方法 ATRA25mg/(m2·d),分2次口服,治疗前WBC>10×109/L者开始加小剂量化疗,WBC<10×109/L者ATRA治疗后WBC>10×109/L时再加小剂量化疗(高三尖杉酯硷1mg/d静滴14~21d),CR后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9例消化性溃疡和20例正常人的血浆6-酮-PGF1α、TXB2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溃疡组TXB2含量及TXB2/6-酮-PGF1α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6-酮-PGF1α含量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提示消化性溃疡存在TXA2-PGI2的失衡,其可能参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6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用甲氰咪胍06~10g/d,分3~4次口服,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肌注,六神丸研成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搽,2~3次/d。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0~53岁,平均37岁),用病毒灵02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250μg日1次肌注,1%龙胆紫日1次涂搽。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子滋心丸临床疗效观察张子理,时吉萍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用柏子滋心丸治疗神经衰弱等病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0例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18-82岁,平均50.2岁;病程1月-20年,其中<10年33例,>10年7例;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观察本院1995~1999年上半年4年半间,收治膀胱结石行膀胱切开取石术60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常规应用抗生素的结果。目的探讨膀胱切开取石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价值。1对象与方法 行膀胱切开取石术60例,随机分配预防用药组30例,常规用药组30例。预防用药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75岁,平均56.6岁;常规用药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5~70岁,平均58岁。术前60例均尿液分析,预防组中男性4倒尿液WBC+,女性8例尿液WBC++;常规组中男性 5倒尿液…  相似文献   

10.
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先典 《四川医学》2000,21(1):17-18
1991年4月至1999年4月我院收治腹股沟疝268例,其中>60岁的老年疝103例,占38-43%,本文将其与<60岁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老年腹沟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60岁组103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6例,年龄60~84岁,平均69-8岁。斜疝72例(69-9%)。直疝24例(23-3%),股疝5例(4-86%),骑跨疝2例(1-94%),复发疝7例(5-83%);<60岁组165例,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9例,年龄3个月至59岁,平均19-98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咀嚼片和吡喹酮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和副作用,为我市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方法分别应用以上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阳性者,治毕1个月以改良加藤氏(Kato-katz)厚涂片法检查粪便样本,以虫卵阴转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了解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阿苯达唑咀嚼片组在轻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的转阴率为92.56%,83.33%;吡喹酮组为98.59%,100%。两组药物疗效的分层比较:轻度感染组P=0.115,中度和重度感染组P=0.494,两组药物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阿苯达唑咀嚼片服药后随访254人,其中3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现象,吡喹酮组治后随访73人,25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副反应(!2=77.31,P<0.001),吡喹酮组病人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远大于阿苯达唑咀嚼片组。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的疗效没有差异,但副作用较少,在人群普查普治时应首先考虑用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2.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迭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A case of neurocystercercosis resistant to treatment with repeated courses of albendazole and praziquantel (even in combination),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in clinical condition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张瑞琳  梁炽  曹爱莲  郑小英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0):991-992,1016
目的对来自广东省不同地区的19例粪类圆线虫患者的粪便等标本进行检查,并随访观察。方法取所有患者的粪便,部分患者的尿液、痰液、呕吐物和眼部分泌物,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培养法、离心沉淀法等制作玻片标本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查到粪类圆线虫杆状蚴、丝状蚴,在呕吐物中还查到虫卵;其中7例患者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1例患者合并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患者口服噻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结论该虫在本省有散在分布;免疫功能正常者口服以上药物效果显著,复查未发现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82.95%(2106/2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106/2539),显效率17.05%(433/2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类型脑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例确诊的脑囊尾蚴病病例按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通过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多疗程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脑囊尾蚴病疗效不同。结论活的囊尾蚴病原学治疗后可完全被吸收,不留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追踪观察了吡喹酮、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各230例的远期疗效。结果,吡喹酮组治愈129例,显效58例,好转37例,有效率97.4%,丙硫咪唑治愈134例,显效34例,好转57例,有效率97.8%,两药疗效相近,均可作首选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48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进行驱虫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48例全部完成疗程,治愈44例,占91.7%,复发4例,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细致地观察护理可降低本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病率,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是完成整个疗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的156例高颅压患为临床治疗观察对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以不同的抗囊方法及剂量进行治疗,一般3~5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个月。结果 对于绦虫现症病人15例,全部驱下绦虫,驱虫率100.00%;伴有皮下结节50例,疗后均消失,消失率为100.00%。脑神经症状疗后有明显改善,93例癫痫治疗后86例未再发作。疗后脑CT复查,其中56例颅内未见异常,原CT病灶已吸收;有95例可见散在钙化灶,5例除钙化灶外,仍可见有低密度灶,但较原片明显减少;10例行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及三脑室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剂量递增疗法是抗囊虫治疗的有效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恰当地对症治疗是保障病人安全和抗囊虫治疗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蛛网膜型脑囊虫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可行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蛛网膜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流行病史均阳性,亚急性起病,头痛为主要首发症状(5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6例,蛋白增高5例,血清及脑脊液抗囊尾蚴抗体均为阳性;7例头颅MRI共发现蛛网膜下腔病灶18个,其中小囊型10例、花簇状7例、大囊型1例。5例单用阿苯达唑治疗,2例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2例行V-P手术解除颅高压症状。2例联合用药病灶较治疗前减少。5例单药治疗,其中2例驱虫治疗3~4次后病灶开始减少,另外3例驱虫治疗2次病灶无变化。结论:蛛网膜型脑囊虫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阿苯达唑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