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皮质脊髓束的受损情况,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9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区及健侧皮质脊髓束相应区域的FA值,并重建一名患者的FA图、方向编码彩色图、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结果 患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均较对侧降低,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41,P<0.05);患侧皮质脊髓束区FA值下降百分比和NIHS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8336,P<0.05);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可显示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开展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探讨DTI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HICH患者(壳核8例,丘脑7例,混合型1例)患者分别于入院时(7 d内)和发病后3个月进行DTI 检查,以及肌力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用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血肿层面周围的双侧CST,测定血肿面(患侧)/对侧面(健侧)的FA值和ADC值比率。结果 HICH患者中发病后3个月肌力较好组(肌力4~-5级)的FA值比率与肌力较差组(肌力0~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DC比值在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都没有差别。所有FA值比率>0.8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改善和预后好。然而有1例患者虽然FA值比率不是很高,但运动功能的预后也很好,其ADC值明显升高。 CST完整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后3个月的肌力和NIHSS评分均比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DTI的FA值比率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弥散张量的参数变化及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以早期判断病情、评估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入院及治疗后分别行NIHSS评分记为NIHSS1、NIHSS2,常规MRI、DWI、DTI/DTT检查,分析病灶FA值的变化及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①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1相关(r=0.411,P<0.01)。②45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15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20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10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NIHSS2相关(r=0.894,P<0.01)。结论病灶FA值下降越明显,患者病情越重;皮质脊髓束破坏越严重,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探讨DTI在HICH治疗、康复过程中对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HICH患者分别于入院7 d内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进行DTI检查、CST分级和肌力评级;测定血肿层面CST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相对FA值(r FA)。结果 HICH患者入院时和发病2个月后r FA值和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03,0.712,均P=0.01);入院时和发病2个月后患侧CST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658,0.649,均P=0.02)。发病后2个月,肌力较好组(肌力4~5级)r FA与肌力较差组(肌力0~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r FA0.8的患者运动功能都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DTI的FA测定,可以了解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评估HICH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程度的意义及其与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5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单侧基底节区HICH患者35例,术后10 d应用3.0T磁共振DTI技术检测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CST,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CST损伤程度,HICH患者康复治疗2月后采用Brunnstrom标准进行肢体肌力检查,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10例健康志愿者CST显示清晰.35例HICH患者CST受损的模式有3种:纤维束显示达正常侧的2/3或相仿(11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好;纤维束显示小于正常侧的2/3(18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较好;纤维柬显示小于正常侧的1/3(6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差.CST受损患者患侧的FA值均较健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模式CST损伤患者患侧的FA值、肢体肌力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CST损伤程度与肌力恢复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931,P=0.000).结论 应用磁共振DTI技术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分布,能够早期检测HICH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的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一种累及皮质、皮质脊髓束、脑干、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变性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及躯干肌肉萎缩,导致运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呼吸肌麻痹,患者多于3~5年内死亡.据统计其发病率为(1.5~2.5)/10万,5%~10%为家族性ALS(fALS),其余90%以上为散发ALS(sALS).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胶质瘤对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4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32例),均不伴运动皮质受累,徒手肌力测定(MTT)测定对侧膝关节肌力,DTI测量患侧和对侧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相对部分各向异性(rFA)值,DTT测量患侧和对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密度指数(FDi)和相对纤维密度指数(rFDi)。结果 45例患者MTT分级2级6例(13.33%),3级12例(26.67%),4级21例(46.67%),5级6例(13.33%);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质脊髓束损害,1级21例(46.67%)、2级6例(13.33%)、3级18例(40%)。不同肌力损害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H=38.560,P=0.000)、rFA值(F=37.453,P=0.000)和rFDi值(F=6.73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TT分级2级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高于(Z=-4.088,P=0.000;Z=-3.317,P=0.001)、rFDi值低于(t=-3.850,P=0.000;t=-3.481,P=0.001)MTT分级4级组和MTT分级5级组、rFA值低于MTT分级3级组、MTT分级4级组和MTT分级5级组(t=-8.218,P=0.000;t=-8.898,P=0.000;t=-12.028,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肌力与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呈负相关(rs=-0.840,P=0.000),与内囊后肢患侧和对侧rFA值(rs=0.615,P=0.000)以及患侧和对侧rFDi值(rs=0.567,P=0.000)呈正相关。结论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与运动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既往研究显示,初级运动皮质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皮质脊髓束损害。本研究采用三重刺激技术定量评价2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萎缩(MSA-P)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变化,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皮质脊髓束损害的改善作用。方法 2例MSA-P型患者(1例为62岁男性,1例为44岁女性),病程1年,均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小指展肌三重刺激技术波幅比和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价量表第二部分(UMSARSⅡ)评价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和运动功能。结果 2例MSA-P型患者治疗前小指展肌三重刺激技术波幅比为28.30%和69.10%,UMSARSⅡ评分22和20分;治疗后即刻小指展肌三重刺激技术波幅比为58.40%和71.70%,UMSARSⅡ评分16和12分,其中例1随访至重复经颅磁刺激后2个月,治疗后1和2个月小指展肌三重刺激技术波幅比分别为90.70%和50.70%,UMSARSⅡ评分17和23分。结论采用三重刺激技术可以定量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MSA-P型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对皮质脊髓束的可视化示踪研究主要集中在啮齿目动物鼠类,与人类脊髓结构差异较大,本文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山羊脊髓节段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制备缺血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入缺血性脊髓损伤动物的皮质运动功能区。显示山羊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功能区,经锥体交叉后走行于对侧脊髓后角前方的侧索内,从头端至尾端皮质脊髓束阳性纤维数目逐渐减少。由此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制备山羊缺血性脊髓损伤模型,以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显示山羊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的走行特点与人类有相似之处,说明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是皮质脊髓束可视化研究的理想示踪剂。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底核区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最容易造成相邻皮质脊髓束损伤,从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程度障碍。功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真实有效地显示脑内白质结构,尤其是发生病变时,相邻和相关的白质纤维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以扩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指数最为敏感。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左侧基底核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对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情况下皮质脊髓束通路各向异性指数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10/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完成。 对象:左侧基底核出血患者20例,左侧基底核缺血性病变患者27例。 方法:利用GE 1.5T扫描仪及SUN工作站行全脑数据收集和后处理,在各向异性指数图像上分别测量延髓、脑桥、大脑脚、基底核、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等层面的皮质脊髓束通路走行区各向异性指数的测量。兴趣区大小的确定由个体纤维束轴位图上其结构所决定,以不超出该结构的范围、同时有2人对兴趣区大小进行肯定为准。 主要观察指标:常规磁共振明确基底核区出血和缺血性病变患者,采集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并在工作站的扩散张量成像软件进行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域各向异性指数测量和分析。 结果:左侧基底核区的出血、缺血性病变对左侧皮质脊髓束通路各个水平层面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各向异性指数的统计学分析,α=0.05。缺血及出血性病变患者延髓水平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桥水平直至半卵圆中心各层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尤其是基底核层面和放射冠层面的P值最小,又以放射冠层面最明显。 结论:扩散张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核区缺血性病变对大脑脚层面及其以上的皮质脊髓束的影响较出血性病变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胶质瘤具有增殖性和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其常沿如皮质脊髓束等白质纤维束侵袭性生长而造成这些纤维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这些被侵犯的纤维束状态的改变:被推移、浸润或者破坏。既往研究表明胶质瘤的的增殖性或浸润性这两种生物学特性相互排斥,常一种占主导地位。然而胶质瘤的这两种特性哪一种从根本影响周围纤维束的状态仍然不清楚。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增殖性和浸润性对瘤周皮质脊髓束状态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地点:此研究涉及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于2006年8月~2008年8月联合神经外科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都完成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影像科科和病理科共同完成此次研究。 参与者:共24例患者(16男8女共,平均年龄46岁,年龄范围26-67岁)参与本研究。所有入院患者均为幕上胶质瘤并毗邻皮质脊髓束。 方法:所有手术患者1周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使用连续追踪对瘤周皮质脊髓束的状态(被推移,浸润或破坏)进行重建。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术后胶质瘤组织病理级别以及标本的增殖性和浸润性大小进行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瘤周皮质脊髓束的状态和胶质瘤病理级别以及手术标本Ki- 67、 CD44和MMP - 9的表达。 结果:24例胶质瘤患者中,11例为低等级和13为高级别。皮质脊髓束为6例被推移,15例被浸润和3例被破坏。高级别胶质瘤Ki- 67的表达水平较低级别胶质瘤高。而MMP - 9和CD - 44的表达水平在低和高级别胶质瘤中差别不大。瘤周皮质脊髓束在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趋向于被推移或者浸润,而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趋向于被浸润或者破坏,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同时,Ki- 67的表达水平与瘤周皮质脊髓束的状态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而CD44和MMP - 9的表达水平与瘤周皮质脊髓束的状态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 结论:脑胶质瘤的增殖性较浸润性更能明显的影响瘤周皮质激素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研究患者肢体活动障碍的表现及预后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72h)行常规MRI检查及DTI检查,并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DTT成像及b=1000的ADC成像,将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分为无瘫痪,治疗后瘫痪恢复,治疗后瘫痪不恢复3种情况,将常规MRI图、DTI中的ADC图影像表现及DTT图皮质脊髓束形态表现与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及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无瘫痪13例,治疗后瘫痪恢复者9例,治疗后瘫痪不恢复者11例,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分别为无受压,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所有病例ADC图均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结论DTI及DTT技术,对判断脑梗死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所设计的3D打印穿刺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24例HICH患者,运用术前颅脑薄层CT数据,通过计算机3D-Slicer软件分别重建大脑皮层、血肿等结构,按照血肿形状及位置设计穿刺导板。再融合DTI数据,三维可视化脑白质纤维束,验证所设计导板穿刺通道是否避开皮质脊髓束(CST),并根据其纤维束走形进一步调整穿刺路径。结果 所设计24例导板,9例(37.50%)术前模拟中可见导管切入CST,调整后使其避开。术前计算机导板设计时间(15.44±3.21)min,导板打印时间(2.56±0.45)h,手术时间(39.67±7.85)min。术后复查CT,置管位置均符合术前规划,术区未见新增出血。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87.46±6.56)%。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总体优良率91.66%。结论 单纯依照传统CT扫描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损伤纤维束几率高(37.50%),基于DTI纤维束示踪技术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健康成人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皮质脊髓束通路FA值,为皮质脊髓束病理改变的研究提供正常解剖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成人30名, GE 1.5T及工作站行数据收集和后处理, 测量延髓、脑桥、大脑脚、基底节、放射冠及半卵园中心等层面的皮质脊髓束(CST)通路FA值。结果:延髓及半卵园中心平面的各层面FA值左右差异无显著性;脑桥、大脑脚、基底节、放射冠等水平面的各层面的FA值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可认为左侧较右侧高。结论:皮质脊髓束通路FA值左右侧在不同水平的层面上有差异,左侧高于右侧,可能与右利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认知功能障碍(T2DM-CI)患者的脑白质结构变化特征。方法纳入33例T2DM-CI患者(T2DM-CI组)、35例T2DM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T2DM-nonCI组)及43例无DM和认知功能障碍者为对照组。应用MR DTI序列检查,利用图集分割的方法计算脑白质20条纤维束弥散参数,比较组间差异,并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束FA值呈下降趋势,MD值呈上升趋势。T2DM-CI组与T2DMnon CI组比较,双侧皮质脊髓束、右侧扣带束海马、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的FA值差异有显著性(均P 0. 05/20条纤维束)。其中,胼胝体压部、右侧下纵束与语言功能显著相关;双侧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压部与处理速度差异有显著性(均P 0. 05)。双侧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压部、双侧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的MD值差异有显著性(均P 0. 05/20条纤维束)。其中,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上纵束与语言功能差异有显著性(均P 0. 05)。结论T2DM-CI患者脑白质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中胼胝体压部、下纵束、下额枕束、上纵束损伤可能与T2DM-CI患者语言功能受损相关,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压部损伤可能与处理速度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技术及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中应用。方法采用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脊髓致伤组(n=10)和致伤对照组(n=10)。致伤组动物在相当于T7椎板水平横行剪断脊髓的后2/3;对照组动物术中仅切除椎板,不切断脊髓。术后第15d,右侧开颅,用10?A示踪剂注入右侧的感觉运动区皮质内。2周后取出大脑和脊髓组织,采用自由漂乳法行BDA染色显影。术后实验动物功能测评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所得数据采用Student'st-test进行统计学原理。结果(1)脊髓损伤组动物双后肢瘫痪,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统计学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1);(2)BDA顺行示踪显示大脑皮层BDA注射区内见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呈阳性染色,BDA阳性染色的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在同侧中脑、桥脑及延髓的腹侧面行走,在锥体交叉后皮质脊髓束主要在对侧脊髓白质的后索中行走。在致伤组动物中,位于脊髓白质后索中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在脊髓损伤处终止;对照组皮质脊髓束BDA染色可一直延伸至L1水平。结论大鼠半脊髓切断结合应用BDA顺行示踪技术可以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状况进行可靠的形态学评判,是研究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纤维再生修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剂在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神经示踪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成年的SD大鼠,用牙科钻开颅形成两个约为3mm直径的圆形骨窗,用微量注射器将15%的BDA缓慢注射入左侧运动感觉皮质区,每个骨窗选择3点3层注射,注射总量108μl。存活14d后,取出脑和脊髓组织在低温冰箱中保存,冰冻切片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DA被轴突摄取后运输的情况。结果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层注射BDA后,在注射大脑半球以及皮质脊髓束通路的中脑、桥脑、延脑和脊髓颈膨大处均可见荧光显影,放大200倍时能清楚看到轴突结构及郎氏结。结论BDA具有生物性稳定、转运距离远等优点,含自发荧光的BDA实验方法简单,为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