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栓塞后出现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例SDAVF患者的血管造影、栓塞、手术治疗资料,以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例SDAVF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均以NBCA胶成功栓塞;栓塞后即刻均无明显异常,但两患者分别于栓塞后3 h和5 h出现症状明显加重,表现类似于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造影复查发现瘘口复发,1例患者再次行NBCA胶栓塞,治疗后显著好转,随访半年,恢复正常;1例患者由于供血动脉纤细,微导管插入困难,予以急诊手术夹闭瘘口,术后患者症状较出院时有恢复,随访8个月,症状好转。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SDAVF的重要方法,若瘘口没有完全栓塞,有一定复发率甚至有急性加重可能,及时造影复查可以明确原因,再次完全栓塞或手术治疗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SDAVF患者, 共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行脊髓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定供血动脉来源、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等后, 采用电凝方法切除瘘口。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DSA评估SDAVF治疗情况。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标准评估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 无一例患者误伤脊髓血管及瘘口残留。术后随访(10.8±4.3)个月(3~24个月)。至末次随访, 症状改善41例, 未改善5例, 加重1例;术后随访mALS中位数为2分(1~3分), 与术前的3分(2~4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12个月的16例患者中, 5例mALS未改善;病程>6~12个月的27例患者中, 1例mALS未改善;病程为0~6个月的4例患者mALS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T血管成像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技术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DAVF)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手术采用全椎或半椎板入路,术中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瘘口的位置、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行瘘口切除后再次造影检查。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中瘘口位于颅颈交界、胸髓上段、胸髓下段、脊髓腰段的患者,分别为2例、8例、10例、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瘘口均完全切除,术后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者。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显示治愈为18例、改善8例、无变化2例,好转率为92. 85%。患者术后的改良ALS评分(2. 1±1. 4)比术前(4. 6±1. 9)明显好转(P 0. 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最有效的方法。术中采用荧光造影,能准确定位瘘口位置,同时对瘘口切除进行评估,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 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DAVF)的手术疗效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颅颈交界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瘘口均位于枕大孔下缘至颈1椎体之间。其中神经根硬膜动脉供血8例, 神经根硬膜动脉及脊髓外侧动脉供血2例;静脉向头侧引流6例, 向颈侧引流4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瘘口或电凝切断瘘口的方法, 术中造影确认动静脉瘘口是否消失。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通过与术前临床症状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即刻均达到影像学治愈, 切口愈合良好, 无脑脊液漏。术后症状减轻8例, 加重1例, 未改善1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头痛,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 症状明显改善1例, 症状消失8例;另1例患者症状无改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静脉瘘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DAVF安全、有效, 明确瘘口及所有供血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0例SDAV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SDAVF患者中,男性17例(85.0%),女性3例(15.0%),年龄8~36岁,平均(61.3±5.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从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16.6±4.2)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增强,同时可见脊髓表面增多的迂曲血管影。20例患者DSA发现脊髓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并与异常供血动脉形成瘘口,确诊为SDAVF,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夹闭瘘口后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最为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脊髓MRI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经血管栓塞或手术夹闭瘘口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例1 女,49岁。因进行性听力下降和搏动性耳鸣,于2000年入院。查体:听力下降,面神经瘫痪,左侧舌肌萎缩,伸舌偏向患侧。耳后听诊可闻及血管搏动性杂音。CT、MRI示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前行DSA造影发现肿瘤供血动脉为颈外动脉和椎动脉脑膜支,肿瘤染色时间短,引流静脉在动脉期显影,向颈内静脉引流。手术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瘤。术后耳鸣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MCA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 从中筛选出符合因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病例共6例, 总结并分析该6例患者的手术前后临床影像学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豆纹动脉显影均较术前显影清晰, 其中2例患者术后豆纹动脉主干显影数量较术前增多, 术后CT灌注成像显示豆纹动脉供血区灌注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死亡。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0(322, 495)d,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靶血管责任供血区域卒中、TIA及死亡。影像学随访中有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 均显示靶血管管腔通畅。结论经过严格影像学评估后的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 行介入治疗可能是有效并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T三维时间飞越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DAVF患者的头颅MRI、3D-TOF-MRA及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发生部位以后颅凹最为常见(15/18,其中天幕9例,乙状窦及横窦区4例,窦汇区及颈静脉孔区各1例),顶部2例,海绵窦区1例。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颅内高压(8例)和癫闇(4例)最为常见。MRI以脑出血样混杂信号多见(9/18),可伴周边粗大流空血管影、脑水肿及脑组织萎缩等。3D-TOF-MRA显示供血动脉由颈内外、椎基底动脉共同参与多见(13/18例),6例血管影增多增粗,与DSA所见皮层静脉逆行(CVR)引流相吻合。结论 3T 3D-TOF-MRA结合常规MR影像,能较为准确地确定病灶的部位、供血动脉及皮层引流静脉,同时清晰显示DAVF继发性的颅内改变,弥补了DSA的不足,可对DAVF病变进行无创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采取单纯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姑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在栓塞血管巢近端供血动脉后,可出现新的供血动脉并可能改变静脉引流途径,从而增加颅内出血风险。闭塞引流静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经静脉途径闭塞引流静脉成功率较高,本研究尝试经静脉入路注射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并探讨其疗效。方法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1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4例),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瘘口完全闭塞者11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者1例。随访3个月至3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11例、明显缓解者1例。结论应用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横窦、乙状窦区11例,颈静脉孔区4例,上矢状窦区2例;均行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经动脉途径栓塞,3例经静脉途径栓塞,8例经动脉及静脉相结合途径栓塞。结果 17例患者中,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示,瘘口完全消失11例,部分消失6例。17例病人随访3个月~2年,无加重及复发者;瘘口完全消失13例,部分消失4例。结论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与板障静脉沟通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例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62岁男性,左侧肢体肌力0级,头部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DSA示右侧额顶部DAVF,由右侧脑膜中动脉额顶支供血,经板障静脉、大脑镰静脉引流并因压力增高导致皮层静脉逆流致静脉高压性脑出血;经脑膜中动脉额支注入Onyx胶闭塞瘘口,术后复查造影发现引流静脉消失;术后半年,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 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为罕见疾病,血管内治疗可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例有症状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经动脉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结果。结果 6例经动脉入路插入导管用Onyx-18胶栓塞。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能接近瘘口处并栓塞动静脉分流区域。最后血管造影显示DAVF完全闭塞。治疗后没有观察到相关后遗症,6例均进行临床随访,GOS评分均为5。6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Minoru Nakagawa  MD    Kenji Sugiu  MD    Koji Tokunaga  MD    Kohei Tsuda  RT    Matsuhiro Imaoka  RT    Atsushi Kawahara  RT    Kenjiro Fujiwara  MD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09,19(2):179-182
The authors reported a case of a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 in the lef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in which 3-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giograms (3D-CTAs)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were useful for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DAVF in the lef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appeared on th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3D-CTAs were obtained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before a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The feeders and draining veins of the DAVF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on the 3D-CTAs, which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 dural sinuses and DAVF. The DAVF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surgery, a transvenous embolization through the mastoid emissary vein, which was easily detected by using the 3D-CTA, showing both the subcutaneous vein and calvalium. 3D-CTAs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are useful for bo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AVF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1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4例,血管内治疗7例,伽玛刀治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血管内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术后即刻行造影显示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未发生并发症;另2例栓塞后有少量残留,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治愈。伽玛刀治疗2例,随访1年症状好转。保守治疗的2例患者,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其中1例成功治愈,另1例好转。1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30个月,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2例复发,1例再次栓塞后治愈,1例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及伽玛刀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5例患者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应针对其部位及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是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最佳检查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比分析34例该病患者各种检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结果。结果CT检查阳性9例;MRI、MRA检查阳性表现23例;3D-TCD检查有24例表现患侧眼静脉流速升高;DSA检查可以清楚地反应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全貌。34例患者有17例获解剖学治愈,4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例出现偏瘫,2例未治。结论DSA是确诊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金标准,能显示出瘘口的类型、血供及静脉引流方式:CT、MRI、MRA及3D-TCD只能反应部分颅内继发性改变。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优势和不同Cognard分型DAVF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Cognard分型:Ⅱa型1例,Ⅱa+Ⅱb型5例,Ⅳ型6例,Ⅴ型1例。1例海绵窦DAVF行丝线填塞术,余病例均行动脉端或静脉端DAVF瘘口切断。2例加行乙状窦结扎及颅内外静脉搭桥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恢复良好12例。GOS评分:5分11例,4分1例,1分1例。随访12例,时间7个月~7年。11例复查DSA或MRA,DAVF残留2例,消失9例。结论术前明确DAVF瘘口的部位,采用合理的开颅方法和合适的手术入路,针对不同类型的DAVF采用不同的显微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治愈DAVF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