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青少年自我控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特质自我控制量表、长处和困难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广州市初一至高三年级共1 047名中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自我控制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2,0.40,-0.48,0.22,P值均<0.01);自我控制除了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效应值为0.108)、负向预测困难问题(效应值为-0.186)外,还会间接通过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发挥作用(效应值介于-0.014~0.069).结论 情绪调节效能感在自我控制与情绪行为问题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和抑郁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广州市初一至高三年级共1 2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49,P值均<0.01),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32,P值均<0.01);核心自我评价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内化问题行为(β值为-0.56~-0.32,P值均<0.01),还会通过情绪调节效能感间接发挥作用(β值为-0.06~-0.21,P值均<0.05).结论 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内化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小学生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与焦虑障碍发生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为研究不同情绪状态水平对应的焦虑障碍发生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16所公办小学三至五年级的7 1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小学生焦虑障碍总检出率为19.91%,其中男、女生焦虑障碍患病率分别为19.41%和20.43%。调整了性别、年级、户籍、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担任班干部、接受过体育和艺术专项培训或辅导情况及被欺凌情况后,积极情绪持续天数为7~16 d组、17~24 d组和>24 d组与焦虑障碍患病风险的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36,0.37,P值均<0.05);消极情绪持续天数为0.27~0.93 d组、0.94~2 d组和>2 d组与焦虑障碍患病风险的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7,3.73,7.66,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情绪状态的持续天数与焦虑障碍患病关联强度呈明显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即随着小学生积极情绪持续天数的增长,患焦虑障碍的风险持续降低;随着小学生消极情绪持续天数的增长,患焦虑障碍的风险持续增高。  结论  小学生情绪状态持续天数与焦虑障碍发生呈显著剂量-反应关系,促进小学生获得和维持积极情绪可作为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探究情绪平衡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解青少年暴力暴露的现状及特点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3所中学共2 506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使用暴力暴露问卷(V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情绪平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暴力暴露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85, 21.14, 2.90, 7.62, 8.13, 8.1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5, 18.61, 7.4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学生情绪平衡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7.93, 9.22, 7.71, 6.86, P值均 < 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暴力暴露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与情绪平衡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 -0.20, P值均 < 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情绪平衡在初中生暴力暴露和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t=-3.35, β=-0.02, P < 0.01)。  结论  暴力暴露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相关, 提高其情绪平衡能力, 可以有效减缓暴力暴露对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负面影响, 降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的治疗效果, 为缓解青少年焦虑情绪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120例青少年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仅接受临床一般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临床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家庭治疗。通过收集父母冲突知觉量表(CPI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分, 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以及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CPIC的冲突强度、认知威胁、冲突内容与青少年焦虑患者HAMA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 0.20, 0.18, P值均<0.05)。在3个月治疗末, 治疗组评分(HAMA: 9.23±1.98, CPIC: 9.52±2.35)均低于对照组(HAMA: 14.52±2.66, CPIC: 11.98±2.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8, 5.48, P值均<0.01); 两组患者较治疗前HAMA、CPIC评分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值分别为13.88, 16.84, t治疗组值分别为20.51, 21.89, P值均<0.01)。  结论  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有影响。家庭治疗能降低父母冲突知觉, 缓解青少年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青少年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青春后期情绪行为问题的及早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重庆市中小学的911名男女童组成青春发育队列,于青春早中期测量心理应激水平,并在1年后随访情绪行为问题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所有对象青春早中期的心理应激平均得分为(27.96±24.95)分,1年后的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8.21±8.46)(6.21±5.87)和(37.90±24.68)分。女生在焦虑抑郁、退缩、身体不适、思想问题、内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和情绪行为检出率均高于男生(t/Z值分别为-6.38,-5.63,-6.06,-3.74,-6.80,-5.47,χ2值分别为15.88,12.01,3.92,6.64,24.67,15.88,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应激量表得分与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检出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水平对随后1年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青春期同伴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分析,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方法抽取重庆市綦江区2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732名)和对照组(881名),干预组接受1年同伴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利用心理韧性量表及基本信息问卷收集数据。  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心理弹性总分分别降低了0.96,0.72,0.63,1.16和3.31分(t值分别为5.75,3.91,3.52,5.86,6.29,P值均 < 0.05),干预组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总心理弹性总分分别提高了1.05,0.54和1.72分(t值分别为-4.89,-2.46,-2.76,P值均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目标专注(B=0.38)、情绪控制(B=0.85)、家庭支持(B=0.29)、人际协助(B=0.83)和总心理弹性(B=2.40)增长更显著(P值均<0.05)。  结论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总心理弹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苏州市青少年疲劳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改善青少年疲劳状况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苏州市4市6区共20所学校抽取16 109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及疲劳量表(FS-14)调查。  结果  青少年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得分及疲劳总分分别为(3.90±2.24)(2.26±1.71)(6.16±3.5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段、自评学习成绩、学习时间、锻炼次数、锻炼时间、是否单亲、居住环境、家中是否有人常说疲劳,以及是否可以从身边人处得到支持均对青少年疲劳得分有影响(B值分别为0.35,1.16,-0.50,0.50,-0.26,-0.27,0.32,0.31,1.19,-0.49,P值均<0.01)。  结论  苏州市青少年疲劳得分相对较高。应针对青少年的疲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疲劳症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少年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为后续研究及干预提供研究资料。  方法  采用单维短式无聊倾向量表、吸烟和饮酒行为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内蒙古自治区1所高中和1所大学的416名学生进行间隔12个月的两阶段追踪调查。  结果  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在两阶段的测量中均呈正相关(第1次测量r值分别为0.30,0.34;第2次测量r值分别为0.24,0.45,P值均<0.01);无聊倾向和吸烟、饮酒行为的自回归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53,0.61,0.45,P值均<0.01);无聊倾向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吸烟行为(β=0.12,P<0.01),而吸烟行为不能预测12个月后的无聊倾向(β=0.03,P>0.05);无聊倾向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饮酒行为(β=0.21,P<0.01),且饮酒行为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无聊倾向(β=0.09,P<0.05)。  结论  青少年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关系密切,无聊倾向能正向预测吸烟和饮酒行为,且饮酒行为能正向预测无聊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各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全国初中教育阶段10 279名七年级学生进入调查队列,2014-2015学年一期追访到9 449人,选取其中1 645名流动儿童作为分析对象。基于调查问卷中的学生自报心理健康量表,采用t检验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645名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基线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为(8.33±3.31)分,比非流动儿童得分(8.03±3.17)高,随时间推移到追踪期升高至(8.60±3.79)分,43.3%的被调查者更高频地出现消极心理状态。性别、认知水平、居住方式、兄弟姐妹数量以及学校排名等对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产生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更加脆弱,且有持续恶化趋势。流动儿童中的女性、认知能力较弱者、不与父母双方同住者、非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排名中等及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市选取4 024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进行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81.01±12.64)分,其中学校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平均得分分别为(80.16±15.36)(73.07±19.85)(88.52±14.03)(82.65±14.1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朝鲜族中小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24,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关联质量有正向关联(β=0.17,P<0.01),负性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朝鲜族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19,P<0.01)。  结论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尚可,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可降低负性情绪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反应情况及其与初中生观看色情片的关联,以期为类似场景的家庭性话题交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区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760名学生,采用平板电脑自填问卷。  结果  初中生观看过色情片的报告率为26.36%(464名),男生(29.83%,270/905)高于女生(22.69%,194/855)。大多数初中生认为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反应为“借机教育青少年不能这么做”(30.54%)和“避免青少年观看亲密镜头”(4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认为母亲会“一起观看并不作任何评价”的初中生,认为母亲会“借机教育青少年不能这么做”(OR=0.43,95%CI=0.29~0.64)和“避免青少年观看亲密镜头”(OR=0.56,95%CI=0.39~0.80)者观看色情片的风险更低(P值均 < 0.01)。  结论  初中生观看色情片与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可能反应存在关联。应重视家庭性教育和家长的监管作用,加强家长与青少年进行性话题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在校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SM)负面情绪调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缓解在校青年MSM焦虑、抑郁情绪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重庆市198名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在校青年MSM,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负面情绪,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在校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泸州市青少年膳食模式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青少年的膳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于泸州市抽取3 869名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膳食习惯,并通过膳食频率法获取调查对象近1年内摄取各种食物的频率以及每次的摄入量;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泸州市青少年的膳食模式,并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背景及父母支持情况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及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11—12月选取山西省某初中12~14岁14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 d的体力活动,采用儿童青少年家庭支持量表(ACTS-CN)评估家长对孩子活动行为的支持与态度,采用加拿大敏捷和动作能力评估测试(CAMSA)评价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发展状况。  结果  男女生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时间分别为(40.57±13.54)和(31.65±9.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 < 0.05);动作能力测试中,男女生的平均技能得分分别为(10.8±1.9)和(10.1±1.9),完成时间分别为(17.7±2.8)和(19.1±2.5)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母亲关注孩子锻炼情况和父亲支持参加俱乐部均与青少年MVPA相关(B值分别为-0.28,-0.16,-0.16,0.18,P值均 < 0.05)。父、母提供锻炼场所与动作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7,P值均 < 0.05)。  结论  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度有着更积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的支持性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动作能力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印发3年间网民对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注度和态度,为进一步推动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近视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Python脚本抓取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6日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药”相关微博,采用情感分析法分析网民态度。  结果  共抓取47 133条微博,其中华东地区最多为19 931条,印发前、第1年、第2年、第3年平均为204.5,426.5,1 990.3,1 340.6条/月。积极/中立/消极态度分别占29.1%,60.2%,10.7%;印发第1~3年间积极/消极态度占比分别小幅度下降和上升。  结论  网民对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注度可能受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及地区分布的影响;网民态度以中立居多。应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打击虚假宣传;加大宣传接受度和认可度高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动中西医一体化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现状以及童年期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为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5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江苏与湖北省1 81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子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童年期积极经历、童年期不良经历以及不确定心理压力。运用Logistic回归探究童年期积极经历及不良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报告率为27.5%(500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存在儿童虐待者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不存在组的2.10倍(OR=2.10, 95%CI=1.64~2.70), 有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没有自我意识组的37%(OR=0.37, 95%CI=0.24~0.57), 有积极的可预测生活的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发生风险是没有组的32%(OR=0.32, 95%CI=0.13~0.77)(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影响的敏感人群, 积极童年期经历的缺乏和高度不良的童年期经历都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的相关因素。建议尽早筛查遭受高度不良童年期经历伤害与缺少积极童年期经历的青少年, 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