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张静 《当代医学》2022,28(3):144-14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9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n=41)与非RA组(n=55).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尼可地尔靶血管灌注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商水县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90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两组均行PCI治疗,给予对照组rhP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直接血管内成形术 (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 1 999年 1月— 2 0 0 4年 5月在我院住院的AMI并行PCI的患者 1 73例 ,对这些患者行心电图 (ECG)检查。年龄分组 :<50 (岁 ) 4 3例 ,50~ (岁 ) 58例 ,60~ (岁 ) 57例 ,≥ 70 (岁 ) 1 5例。根据ECG抬高的ST段回降的级数分析判断 4组患者再灌注情况。结果 各年龄组的PCI成功率相同 ,不同年龄组ST回降程度相同 (P >0 .0 5)。在相同的再灌注情况下 ,不同年龄组的 30d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同 (P >0 .0 5)。结论 年龄对AMI患者行PCI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观察对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 (PCI)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下移幅度与心脏收缩功能、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 ,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择期PCI术后预后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病历选择选择 2 0 0 1年 4月~ 2 0 0 4年 3月心电图至少 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胸导联ST段抬高 >0 .1mv并成功行择期PCI的AMI患者 91人 ,年龄 36岁~ 78岁 ,平均年龄 6 1 .34岁± 1 0 .8岁 ,男 6 1人 ,女 30人。1 .2 方法对AMI后择期PCI患者术后 1h、1周及 6mon做 1 2导联心电图 ,根据心电图ST段较术前的下移幅度将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与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1999年3月~2006年10月于我科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3例。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为2~36h。结果患者死亡27例,死亡率为4.3%。60岁以下死亡率1.7%(4/232),60~75岁死亡率为5.0%(14/279),7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为8.0%(9/112)。侧支循环形成率60岁以下为91.4%(212/232),60~75岁61.6%(172/279),75岁以上37.5%(42/112)。结论PCI治疗AMI的死亡率与侧支循环形成率呈负相关。年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率较高,相应死亡率也较低。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并发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2021.12至2022.05,行PCI治疗的AMI患者76例,回顾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等。按并发MACE有无,分成对照组(无,n=67)和观察组(有,n=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旨在探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cTnI水平相比,无突出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APACHEⅡ评分、TIMI评分及NTproBNP水平相比,有突出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PCI治疗后并发MACE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高血压、APACHEⅡ评分≥9分、TIMI评分≥5.5分、以及NT-proBNP≥1631.46μg/L(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后并发MACR的危险因素因素有高龄、合并高血压、高APACHEⅡ评分、高TIMI评分及高NT-proBN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配合医生采用传统的AMI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护士按照CNP实施抢救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耗时、就诊-首次球囊扩张耗时、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NP抢救AMI患者可明显缩短抢救和治疗时间,有效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效果,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6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根据PCI术前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观察组(术前应用替罗非班,n=32)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区径向应变(RS)与纵向应变(LS),并统计两组对象随访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血清c Tn I、CK-MB峰值均降低(P <0. 05),术后血流TIMI分级更优(P <0. 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LVEF及梗死区RS、LS绝对值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12. 50%,相较于对照组(35. 71%)降低(P <0. 05)。观察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但两组均无重度出血,且中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减少MACE,但其出血隐患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拟评估患者的临床状态、血管成形术成功或二者同时是否可指导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管成形术犤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犦后能否出院。目前的指南并未提出一个针对PCI治疗成功的AMI患者的出院方案。在心肌梗死后早期血管成形术(PAMI)的研究中,行PCI的患者(n=3188例)被分为“临床高危”组和“临床低危”组,高危组包括年龄>70岁、Killip分级>1、心率>100/min、收缩压<100mmHg、前壁心肌梗死或患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而不具有上述因素者为低危组。根据30d内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MACE)比较两组内PCI成功患者和PCI失败患…  相似文献   

10.
陈健 《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的初发AMI患者随机分为TT加PCI组(即TT后进行PCI干预的联合治疗,n=31)及PCI组(直接进行PCI,n=31),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TT加PCI组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级以上者24例(77.42%),高于PCI组16例(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加PCI组术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1.1±7.5,高于PCI组(49.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TT后PCI治疗的疗效优于直接PCI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12例)及无缺血预适应组(NIP,13例),并对各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的心肌酶CK,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血流A/E比值均低于NIP组,而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FS)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美兰 《中国病案》2009,10(8):48-48,F000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梗患者依发病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 ̄48h、大于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 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 ̄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大于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预适应组112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 心肌皑 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CPK、LDH、AS  相似文献   

15.
黄飞雄  邓兴臣 《河北医学》2005,11(5):416-418
目的: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的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IP组,48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NIP组,46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左室功能指标、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组的心肌酶CK及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均低于NIP组,IP组梗死后左室功能亦优于NI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及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群锋  周万兴 《广东医学》2000,21(4):300-301
目的 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患者的临床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74例初次AMI的患者,接受住院常规治疗,按梗死前48h有无心胶痛分为有IP组(n-36)、无IP组(n=38),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有IP组较无IP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肌酶峰值低(P〈0.01),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186例AMI患者(老年人118例,老年前期68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血栓素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44例(男性33例,女性11例),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明显血栓征象,平均年龄(62.0±11.4)岁,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n=24)与对照组(n=20)。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TSP-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 MI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替罗非班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比20.0%,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15.0%,P<0.05)。替罗非班组TSP-1增加明显;PCI术前替罗非班组TSP-1(346±145)ng/L,与对照组(339±125)ng/L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PCI术后TSP-1水平较术前分别增加(39±11)%,(18±9)%,组间比较,P<0.05。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能是TSP-1水平增加的原因之一;IRA无复流发生减少,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增加。TSP-1水平与IRA开通后TI MI血流呈正相关,TSP-1水平增加的意义尚不明确,其与远期预后、特别是心力衰竭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推测围绕TSP-1的研究或治疗有可能是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 (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作者对 186例AMI患者 (老年人 118例 ,老年前期 68例 ) ,观察AMI前 4 8h有无AP发作 ,分为AP(+ )和AP(- )组 ,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 :在 <60岁的AMI患者中 ,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 1月内充血性心衰 (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 (P<0 .0 1) ;CK峰值降低 ,达峰时间缩短 (P <0 .0 1) ;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3 5 %者均减少 (均P <0 .0 5 )。在老年患者中 ,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 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 (P<0 .0 1) ;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 (P <0 .0 5 ) ;随访中 ,远期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18 0 %vs 5 .9% ;P <0 .0 5 )。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渐进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改良再灌注对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 95例AMI患者,开通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渐进IP组36例,IP组35例,常规再灌注组24例。渐进IP组:采用预扩张球囊在梗死血管闭塞处,通过球囊充盈/撤压实施IP,3次球囊充盈/撤压时间分别为1 min/1 min,30 s/30 s,15 s/15 s,然后再持续恢复冠脉供血;IP组:球囊充盈1 min、撤压1 min,循环3次实施IP;常规再灌注组:用球囊扩开闭塞血管后持续恢复冠脉供血。比较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的变化。 结果: 渐进IP组和IP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使用药物转复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再灌注组\[室性心动过速(5.6%、5.7% 与25.0%,P<0.05),窦性心动过缓(41.7%、45.7%与79.2%, P<0.05),使用药物转复率(11.2%、17.1% 与41.7%, P<0.05)\];3组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分别为(57.6±19.5)%、(56.3±17.7)% 与(46.1±22.7)%,P<0.05;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24.39±5.21)帧、(25.10±8.72)帧与( 31.74±8.41 )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分别为(91.9±81.2)U/L,(94.1±72.7)U/L 与( 117.4±81.6)U/L,P<0.05。结论: IP能显著地减少右冠状动脉闭塞的AMI患者直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渐进IP有更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