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3例,死亡27例,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死亡27例,病死率4.3%,年龄51~91岁,(69±18)岁。三支病变16例.二支病变10例.单支病变1例。合并陈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9例,肾功能损害4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9例,无复流6例,心脏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出血2例,穿刺处出血致休克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死亡原因有多种,心源性休克、无复流为主要死亡原因。高龄、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可能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背景:新型可生物降解多聚物纳米控释载药制剂能显著改善药物穿透组织能力、再分布时程和滞留时间,可能克服载药基质对血管修复的负性影响,有望避免药物洗脱支架晚期支架内血栓。目的:制备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子(rapamycin poly(lactic-co-glycolic)acid nanoparticles,RPM-PLGA-NPs)并观察其表征及体外控释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实验于2003-03/09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聚乳酸-聚乙烯醇酸共聚物50∶50由美国Birmingham Polymers公司提供。方法: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作载药基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采用双室扩散池行体外药物释放试验。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平均载药量、平均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体外药物释放量、绘制累积释放曲线。结果: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46.8nm的RPM-PLGA-NPs,平均粒径246.8nm,粒径分布集中在208~294nm,呈窄分布;包封率大于77%,平均载药量为19.42%。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至2周释放75%的药物。结论: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稳定可靠,包封效率高,载药量控制稳定,粒径小、范围窄,体外释放药物恒定、具有良好的控释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2006年5月间57例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中给予推注普通肝素50~70U/kg,术后均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mg终身,氯吡格雷75mg12个月。A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15μg·kg-1·min-1维持18h;B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25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5μg·kg-1·min-1维持18h。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3组均无卒中、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3组患者牙龈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与低冲击剂量(10μg/kg静注)相比,高冲击剂量(25μg/kg静注)应用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仍需大规模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二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在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64个月:3421例常规直接PCI中共遇到2例急性冠状动脉栓塞患,均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54个月期间对2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25例(10.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25例无复流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岁(34-85岁).1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14例IRA粗大.2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其中14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17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6例为TIMI 2级血流,4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4 h和70h死亡.2例TIMI 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0.8%,死亡率达16%.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并且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相似文献   
6.
已证实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联合积极的抗血小板和抗栓治疗可显降低中至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的死亡率,明显改善近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最近,几个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在选择的患中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可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金属裸支架的16.4%减少至7.8%。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应用Firebird支架(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旨在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Brugada波的电交替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存在1型Brugada波且伴ST段和/或T波电交替现象的5例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0岁,入院时均存在1型Brugada波,并且分别在病因诊断确立或病情得到纠正过程中见到ST段和/或T波的电交替现象。ST段电交替可表现为抬高程度(高和低)的交替和抬高类型的(穹隆型和马鞍型)的交替,T波电交替表现为振幅(高和低)的交替和方向(双向和倒置)的交替。结论 Brugada波电交替现象可以发生于多种情况,同样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647例ACS患者,按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评分分为2组:Gensini≥45组(328例)和Gensini<45组(319例)。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差异。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位患者造影结果进行评分,用以衡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earman双侧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LVEF的关系。结果 Gensini评分较高组,其FBG、Hb A1c、WBC、LA均升高,LVEF、HDL-C及Ca2+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心脏LVEF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与心脏LVEF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β=-0.313,P<0.01。结论 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LVEF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1 129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发生心脏破裂的28例患者,分析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年龄、血清肌酸激酶(CK)、脑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抬高振幅、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均对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大、女性、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值显著降低、ST抬高振幅显著升高是心脏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定左心耳机械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42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实时三维TEE检查.分别应用二维面积法、三维面积法和三维容积法测定左心耳排空分数,并与多普勒测定的最大排空速度(PEV)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三种方法的变异性.结果 二维面积法测定的左心耳排空分数高于三维面积法和三维容积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84±17.27)%对(45.39±16.58)%,P=0.000和(62.84±17.27)%对(48.35±19.37)%,P=0.001],与PEV无显著相关性(r=0.529,P=0.130).三维面积法与三维容积法测定的左心耳排空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39±16.58)%对(48.35±19.37)%,P=0.158],与PEV有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04(P=0.048)和0.662(P=0.036).三种方法的变异性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实时三维TEE测定左心耳排空分数准确可行,优于常规二维面积法,可用于评价左心耳机械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