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能准确的反映出生物体实时的代谢情况。中医证型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产物,是疾病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中医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医证型的标准化研究,而中医五脏疾病分类可以探索中医分型辨证中较为客观的规律。代谢组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辨证观高度契合。近年来,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型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故本文旨在探讨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型的关联,并从中医临床疾病证型、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等角度分析代谢组学的应用进展,以期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的代谢组学差异。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微观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和缓解期患者各10例,并选择1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血液样本,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技术,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患者与健康人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从质谱中得到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精确分子量,并用标准品进行比对鉴定,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代谢途径存在的差异,探索其微观物质基础。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患者存在2-羟基丙三羧酸(柠檬酸)、丙氨酸和组胺3种差异性代谢物质,其中丙氨酸和组胺的代谢水平呈上升趋势,而2-羟基丙三羧酸(柠檬酸)的代谢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组胺代谢途径的紊乱。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具有一致性,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微观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分期标准分为两组,心力衰竭B期为B组,共35例;心力衰竭C期为C组,共33例。入院后的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尿酸酶法测定其中的尿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B组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共18例(51.4%);C组中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共16例(48.5%)。B组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心肾阳虚证患者的尿酸水平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C期患者尿酸水平低于心力衰竭B期患者,通过监测尿酸水平掌握机体的代谢情况,利用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可了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及其进展情况,可为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为研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冠心病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完善代谢组学的异常生物标志物谱库,对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的代谢模式及相应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人以及临床常见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病例的尿样,以LC/MS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各组间尿样中代谢模式的差异。结果: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心衰组有21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正常组有明显不同;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组有16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气阴两虚组有明显不同。结论:以代谢模式改变为依据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代谢通路成功地将不同证型加以区分,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思路及方法可行,从代谢模式的角度阐述中医证本质是中医现代化可实践和深化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进展。方法:按照系统评价方法,以代谢组学和证候为主题词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提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从代谢组学概念、中医证候、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五方面介绍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发现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代谢产物,并最终确认其所在的代谢生化通路。结论:代谢组学技术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有望为证候本质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代谢组学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患者各18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分析判别法(PLS-DA)处理图谱数据,研究两组血浆代谢物图谱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浆LC-MS图谱的PCA及PLS-DA分析显示,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能够被明显区分,两组血浆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较气虚血瘀证,3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含量降低,3种肉碱类物质含量升高,2中脂肪酸类物质含量升高,肌酐含量升高。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和气虚血瘀证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两组能量代谢及磷脂代谢存在差异。以L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够将两者区分,为中医证候的客观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的代谢模式,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其中肾阳虚证27例、非肾阳虚证27例)及正常人24例的空腹晨尿尿样,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最小二乘法分析中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证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成分积分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分开,且样本均投影到2SD(标准差)的区域内,表示其值可信,说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区分3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还发现了柠檬酸、丙氨酸、3-甲基戊烯二酸、丙胺、组胺5种差异性代谢物质。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非肾阳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以G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将3者区分。代谢组学是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的代谢模式,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其中肾阳虚证27例、非肾阳虚证27例)及正常人24例的尿样,通过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最小二乘法分析中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非肾阳虚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成分积分在空间分布上均有明显差异,且样本均投影到2SD(标准差)的区域内,表示其值非常可信,说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可信地区别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组病人。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发现柠檬酸、丙氨酸、3-甲基戊烯二酸、丙胺、组胺5种差异性代谢物质。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组和正常组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以G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成功区分肾阳虚证和非肾阳虚证。代谢组学是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琛琛  徐彦  崔文竹  姜丽 《河北中医》2023,(7):1085-1088
目的 研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胱抑素C(Cys-C)、糖类抗原125(CA125)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时期在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首先对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进行判定,然后检测2组的Cys-C及CA125水平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Cys-C与CA125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Cys-C、CA12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共24例,其次是气阴两亏证20例、心肺气虚证17例、心肾阳虚证15例、痰饮阻肺证14例、阳虚水泛证10例、阴竭阳脱证5例。观察组各中医证型患者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阴竭阳脱证患者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中医证型患者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利钠肽与中医证型及NYHA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BNP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正常对照组140例,心力衰竭组339例(包括59例治疗前后),根据NYHA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并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与中医证型和NYHA分级显著相关。不同NYHA分级之间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浆BNP水平不同,有统计学差异,其浓度随中医证型和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则显著下降。结论:血浆BNP水平是反应心功能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可以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生化代谢特征。方法将30例MDS患者分为脾肾阴虚蕴毒型和脾肾阳虚蕴毒型两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的表达,获得相应的色谱-质谱图;采用判别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构建MDS中医证型的判别方程。结果两组患者血清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差异明显,据此构建的MDS中医证型判别方程在自身判别和交互判别中的总体准确率均达93.3%。结论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进行MDS的中医证型分型研究,显示出了较好的证型判别能力,也部分揭示了中医证型的生化物质代谢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益肾通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观察该治法对患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心肾阳虚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益肾通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e氏心力衰竭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血清铁蛋白、铁调素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ee氏心力衰竭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铁调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F、SV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通阳、活血利水法能缓解心肾阳虚型CHF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铁蛋白、铁调素等铁代谢指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是心血管疾病相关证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均可有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找到证候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作为微观辨证依据,成为目前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研究的焦点。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常见生化标志物有B型利钠肽、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炎症标志物、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等。此外,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应用广泛,为探索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文章总结了常见生化标志物、多组学标志物在心力衰竭气虚血瘀病证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医证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与肥胖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有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磷脂类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等,包括中药内服及外治疗法在内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肥胖疾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磁共振氢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代谢组学技术,对血清、血浆、尿液、粪便和器官组织等样本进行相关代谢组学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全面地揭示肥胖中痰湿证、脾气虚证、脾虚痰湿证、脾肾阳虚证和脾肾气虚证等5种不同的中医证型中主要的代谢标志物及代谢途径的差异,探究葛根芩连汤、益糖康、贞术调脂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和祛湿化瘀汤等7种中药复方以及藿香、苦瓜、苦地丁、茯苓、黄连、黄芪、西洋参和灵芝等8种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和针灸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肥胖的作用通路与起效机制,发现肥胖的中医证型不同,其影响的代谢通路有明显的区别,不论中药内服还是外治等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肥胖代谢产物的浓度调节均具有显著疗效,而且中医治疗方法不同作用的通路也有所差异,在通路中起效的代谢标志物也各有千秋。故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为中医诊断不同证型的肥胖及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苗药心衰贴膏治疗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苗药心衰贴膏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前后中医证型疗效和BNP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型疗效、NT-proBN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苗药心衰贴膏在治疗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系统生物学思想的融入,研究人员对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除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外,从干细胞层面进行证候实质的研究是一条新的思路。以2型糖尿病为例,不同中医证型与胰岛相关干细胞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如能进一步对干细胞及其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进行关联性研究,将促进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通常先进行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通过采集证候样本或模型动物血浆、尿样品或其他体液并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得到各自代谢产物图谱,找出特异标志性代谢产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功能,筛选、鉴定与各证型相关生物标志物群,以确定证候相关代谢谱群,探讨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的关系。代谢组学为研究中医证候提供新思路,并从客观本质上解释二者关系,为中医药现代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9.
肾阳虚证为中医常见基本证型之一,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已经深入到神经生物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亚细胞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中逐渐体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重点从肾阳虚证模型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对蛋白质组学在肾阳虚证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组学方法。代谢组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概述近10年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