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AIDS患者淋巴结结构改变与CD4+T细胞的关系.方法 53例AIDS合并表浅淋巴结肿大患者均给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进行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组24例和晚期组29例,检测两组ART前、ART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T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患者CD4+T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50个/μl早期组3例,晚期组24例;CD4+T细胞计数50~100个/μl早期组7例,晚期组5例;CD4+T>100个/μl均是早期组.早期组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高于晚期组(P<0.01).治疗后两组CD4+T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CD4+T细胞水平可能与其淋巴结结构改变有关,但患者淋巴结结构改变可能并不影响其ART后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9年首诊为艾滋病(AIDS)后随即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河南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数据库登记的116例河南省2009年首诊为AIDS后当年即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资料,将其按照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数分成3组(<20个/μl,20~99个/μl和100~350个/μl),使用SPSS 14.0软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约2个月及5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诊后接受治疗的3组患者在治疗约2个月后CD4+T细胞计数同治疗前比较都有提高[<20个/μl组:(84.93±64.33)个/μlvs(9.39±5.10)个/μl,P=0.000;20~99个/μl组:(178.71±135.34)个/μlvs(46.62±18.71)个/μl,P=0.001;100~350个/μl组:(316.81±128.81)个/μlvs(197.66±67.59)个/μl,P=0.002],但是在治疗5个月后3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同治疗2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T细胞基线低的组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早发现、早治疗仍应是河南省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6例AIDS/TB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实施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水平,分析其发生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AART 1年内106例患者中出现毒副作用症状39例,占36.8%,其中24例在HAART后3个月内出现,占61.5%,主要表现为食欲改变、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绝大多数病人在接受HAART后CD4+T细胞均显著上升(P〈0.01)。基线CD4+T细胞〈50/μl者72例,基线CD4+T细胞≥50/μl者34例,两组HAART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CD4+T细胞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TB患者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大多发生于HAART后3个月内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卢祥婵 《广西医学》2012,34(1):20-23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关系.方法 对449例HIV/AIDS病人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对其中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7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眼底改变及CD4+T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449例HIV/AIDS病人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73例,检出率为16.26%,其中单眼受累28例,双眼受累45例;有视力改变61例,占83.56%.眼底表现为沿血管分布的黄白色病理改变,伴有片状出血,很少累及玻璃体.449例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检出率为19.74%(45/228),明显高于CD4+T细胞计数>50个/μl患者的12.67%(28/221)(P<0.05).结论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多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多数患者视力未发生改变时,其眼底早就发生病变,对CD4+T细胞低下而眼部无症状的AIDS患者应常规行眼底镜检查,对于改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CD4+T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治疗随访1年时均有CD4+T细胞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患者资料,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1年时均有CD4+T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共3 290例。81.4%为江苏省籍,男女比例为4.36∶1,平均年龄(39.7±12.1)岁。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入组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均数为185.81个/μl。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均数为312.20个/μ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基线CD4+T高、在疾控中心治疗和临床Ⅰ期的HIV/AIDS患者,其CD4+T较基线增长值≥100个/μl的比例低。结论:江苏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应继续规范、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6.
背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但ART后患者长期免疫功能重建状态数据有限。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比值(CD4∶CD8比值)作为免疫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了解患者ART后免疫重建情况至关重要,为临床医师管理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门诊,并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完成ART 48个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98例,分析基线及ART 6、12、24、36、48个月免疫标志物变化,对观察终点CD4∶CD8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线、ART 6、12、24、36、48个月,患者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恢复率、CD4∶CD8比值、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201~349、≥350个/μl患者中,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正常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48个月,CD4细胞计数≥500个/μl、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分别占59.8%(58/97)、22.7%(22/97)、19.6%(19/97)。ART 48个月后,CD4∶CD8比值与基线CD4细胞计数(rs=0.269,P=0.01)、基线CD4∶CD8比值(rs=0.592,P<0.01)呈正相关,与基线CD8细胞计数(rs=-0.355,P<0.01)呈负相关,与年龄(rs=0.129,P=0.21)、HIV确诊至ART启动时间(rs=-0.141,P=0.17)、HIV-RNA病毒载量(VL)(rs=0.145,P=0.15)无关。结论 长期ART成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CD4∶CD8比值与基线免疫水平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含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和不含INSTIs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始方案在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274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INSTIs分为含INSTIs组(45例)和不含INSTIs组(2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和HIV-RNA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时,含INSTIs组和不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68, 533)个/μL vs 344(213.5, 520.5)个/μL,P=0.736];两组的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显著升高(均P<0.05),且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162(115, 234.5)个/μL vs 116(55,201.5)个/μL,P=0.017];含INSTIs组84.4%的HIV/AIDS患者CD4+T...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HIV相关视网膜病发病机制、眼底表现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对30例HIV相关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查300例(600只眼)HIV/AIDS患者,检出HIV相关视网膜病30例,检出率为10.0%,其中有视力改变5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 26例(86.7%),CD4+T>100个/μl 4例(13.3%),HIV视网膜病变组CD4+T细胞计数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棉絮斑、视网膜出血及微血管瘤.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30例患者复查眼底病变好转、消失.结论 HIV相关视网膜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漏诊率高;应对HIV/AIDS患者进眼底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并观察改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13年3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跟踪随访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510例为研究对象,经HARRT 12个月后,174例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其中70例同意更换为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 HIV RNA、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记录更换治疗方案者和未更换治疗方案者第2年CD+4T细胞计数的增长量。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95%CI(1.012,1.062),P=0.004〕、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OR=0.988,95%CI(0.982,0.995),P<0.001〕、治疗后3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1,95%CI(0.985,0.997),P=0.001〕、治疗后6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3,95%CI(0.988,0.998),P=0.009〕、治疗后6个月淋巴细胞计数〔OR=0.433,95%CI(0.230,0.816),P=0.010〕进入回归方程,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70.5(119.5)个/μl,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147(155.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6,P<0.05)。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不和谐反应发生率为53.8%(56/104),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为22.8%(16/70),不和谐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3,P<0.05)。结论 年龄、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等是HARRT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且发生不和谐反应后改用含LPV/r的方案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和谐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情况,为全省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海省2013—2015年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7名HIV/AID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CD4~+T淋巴细胞数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7例HIV/AIDS患者的平均开始治疗年龄为(37.6±10.8)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水平为(321.2±108.4)个/μL;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时与进入治疗时点相比,其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增加了52.2个/μL、75.8个/μL、75.3个/μL和76.5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抗病毒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的患者从0例增至37例,占患者总数的29.1%;CD4~+T淋巴细胞数分为≤200个/μL、201~350个/μL和350个/μL三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分别增加了80.7个/μL、84.7个/μL和65.8个/μL,不同组患者HAART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均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青海省目前的HAART治疗效果明显,同时提高HIV/AIDS患者的依从性,并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缓疾病进程,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玉龙汤联合HAART干预HIV/AID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HAART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龙汤,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体质量指标、感冒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三酰甘油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卡洛夫斯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卡洛夫斯基评分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感冒次数减少,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无明显异常。结论:玉龙汤能够改善HIV/AIDS患者的症状体征,减少感冒次数,降低三酰甘油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且无不良反应。但短期内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CD4^+ T细胞计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初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的水平.方法:76例AIDS初治患者,按照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分为≥100个/μL组和<100个/μL组,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两组患者CK-MB水平.结果:76例AIDS初治患者中CK-MB异常12例,异常率15.79%;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组24例,CK-MB异常4例,异常率16.67%;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组52例,CK-MB异常8例,异常率15.38%;两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CD4+T细胞计数的AIDS初治患者的CK-MB异常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高效逆转录抗病毒(HAART)治疗前后CD4+、CD8+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77例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前后CD4+、CD8+检测,观察其治疗前后CD4+、CD8+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的HAART治疗后,在选取的177例HIV/AIDS患者中,CD4+、CD8+细胞计数均较抗病毒治疗前有上升的趋势,治疗前后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HIV/AIDS患者在持续HAART治疗后,CD4+、CD8+细胞计数将会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其可更好地提高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在延长患者生命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布拖县102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地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方法定期随访监测 HAART患者CD4 T淋巴细胞,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在24个月随访监测期中,102例抗病毒治疗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逐步增加,前3个月增加较明显(P<0.01),吸毒患者和性传患者 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病死患者CD4 T淋巴细胞基线均数小于200个/μL,治疗3个月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群 AIDS患者 HAART的免疫学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周迪  马永娟  王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31-134
目的探讨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治疗后,150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存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治疗3、6、9及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以及治疗方案对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无药物漏服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有药物漏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且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BMI、治疗时机及服药依从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78例HIV/AIDS患者(HIV/AIDS组)、55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78例患者中有71.79%(56/78) 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98.72%的HIV/AIDS患者CD4+/CD8+比值<0.8,其中75.64% (59/78)患者4/8介于0.1~0.5之间.CD4+、CD8+、CD3+、CD4/CD8、WBC、LYMPH六个项目HIV/AID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NEUT及%LYMPH三个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8+、CD3+、CD4+/CD8+及LYMPH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以及普通AIDS病人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3个月的免疫重建问题。方法 AIDS/TB双重感染患者80例,未合并结核的AIDS患者118例,比较分析HAART治疗后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CD4+T细胞计数。结果在接受HAART后3个月,绝大部分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显著上升,并且普通组比双感染组明显增高(P〈0.05)。免疫重建综合征(IRIS)发生率双感染组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 HAART可使患者的免疫重建,AIDS/TB在HAART过程中发生IRIS的风险性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0.
蒋忠胜  温小凤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陈念  柯柳  覃川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76-1277,1280
目的探讨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时机。方法根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HCV双重感染者分为A、B、C 3组,A组19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35或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900~1 200 mg口服,1次/d,48周为1个疗程;B组1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350个/μl)先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8周,再采用A组相同的方案治疗;C组3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先给予HAART,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并持续8周以上再采用A组相同方案治疗。分别在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48周、72周复查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3组患者中早期病毒学应答(EVR)29例(46.03%),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8例(44.44%)。A+B组的EVR(69.70%)和SVR(66.67%)均高于C组(EVR为20.00%、SVR为20.00%)。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最佳时机,其疗效和单纯丙肝患者相近,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