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颅骨牵引复位的方法.方法 对48例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双侧37例、单侧11例)行颅骨牵引、颈椎屈曲位渐进性增加重量持续牵引,在C型臂X线机下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结果 复位成功43例,5例未成功复位.复位后脊髓损伤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加重表现.结论 急性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采取屈曲位渐进性增加屈曲角度及牵引重量并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颅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的疗法。方法对21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I检查。结果21例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MRI示:6例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自动回纳,4例不变;3例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不变,另1例变为椎间盘突出。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与风险.方法 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在清醒情况下采用C臂X线机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情况与并发症.结果 22例复位成功,1例(为不全瘫)复位失败改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椎管内有压迫或不稳者7例采用手术治疗,余均采用牵引治疗.所有患者牵引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24~30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恢复(1.06±0.73)级.结论 C臂X线机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成功率高,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6 4例 ,男 4 8例 ,女 16例 ,年龄 18~ 5 2岁 ,平均 31岁。单侧小关节突脱位 19例 ,双侧小关节突脱位 4 5例。采用Gardner颅骨牵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闭合复位 ,牵引重量从 4 5kg始 ,每间隔 15~ 30min增加 2 5~ 4 5kg ,至复位成功为止。结果  6 4例中 ,6 0例复位成功 ,4例不成功 ,成功率为 93%。复位牵引重量为 18~ 4 0 5kg,平均 2 7 5kg。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7例神经功能正常者复位后均无损伤 ,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4例不成功者中 ,1例系呼吸困难 ,1例系关节突骨折 ,1例系陈旧性脱位 ,1例因不能耐受大重量颅骨牵引而终止复位。结论 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可显著提高复位成功率 ,且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1996年1月~12月,对38例颈椎严重骨折前脱位伴不全瘫患者,采用仰卧位牵引下上头颈胸石膏固定,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例患者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4~58岁。其中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2例。寰枢关节前脱位5例,齿状突骨折并向前移位12例,C2-7颈椎骨折前脱位21例[1]。治疗方法38例患者均先采用常规坐位牵引下上石膏,术后均X线片显示颈椎复位不良,而改用仰卧位牵引下上头颈胸石膏固定。1.牵引 颈椎骨折前脱位患者的治疗,需卧床行颅骨牵引术2周。上石膏时,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头颈胸部悬空。将一条长85cm,一端宽5cm另一端宽10c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8年12月,应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首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经损伤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适当型号Syn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后植入和带锁钛板内固定重建,术后定期随访并参照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患者闭合牵引复位成功且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5个月融合.术后Frankel分级:B级4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7例、E级3例;D级8例恢复至E级6例,2例无恢复;E级5例仍为E级.[结论]闭合牵引复位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应用Syncage椎间融合器加带锁钛板行单节段融合固定在满足颈椎损伤节段减压融合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前凸的同时,利于护理和脊髓功能康复,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18-52岁,平均31岁,单侧小关节突脱位19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45例。采用Gardner颅骨牵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闭龄18-52岁。平均31岁,单侧小关节突脱位19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45例,采用Gardner颅骨牵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闭合复位,牵引重量从4.5kg始,每间隔15-30min增加2.5-4.5kg,至每位成功为止。结果 64例中,60例复位成功,4例不成功,成功率为93%,复位牵引重量为18-40.5kg。平均27.5kg。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7例神经功能正常者复位后均无损伤,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4例不成功者中,1例系呼吸困难。1例系关节突骨折,1例系陈旧性脱位,1例因不能耐受大重量颅骨牵引而终止复位,结论 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可显著提高复位成功率,且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于清醒状态及X线透视机监视下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MRI/CT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持续闭合牵引复位时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损伤至开始牵引复位的间隔平均为31 h(6~52 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患者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 I扫描。[结果]治疗前MRI显示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存在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ASIA神经功能评级分别为:C级7例,D级5例,E级4例。16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复位成功后再次MRI扫描显示:6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接近自动回纳,4例仍维持原样;3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维持原样,另1例转变为椎间盘突出。平均牵引重量为19 kg(10~32kg),平均牵引时间为53 min(30~135 min)。[结论]当患者处于清醒及检体合作的状态下通过动态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根据全身及局部状况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下颈椎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1]),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以安全简单的方法使绞锁的关节突复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术中颅骨牵引结合撬拨助推技术辅助下行颈前路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患者30例,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6岁(38.5±0.3岁);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砸伤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发生原因、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借助椎体间撑开器经颈前路整复脱位椎体、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以及颈后路整复脱位椎体联合应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伴脱位42例患者。其中,18例患者单纯经颈前路完成脱位颈椎椎体复位,24例前路整复失败病例联合颈后路整复脱位椎体并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解剖复位,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术中无神经损害加重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性。经6~48个月随访,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无松动、退出或断裂,颈椎脱位矫正度无丢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应先行前路整复,如失败再行后路手术整复脱位椎体并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颈椎陈旧性骨折脱位仍强调恢复颈椎解剖对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下颈椎损伤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在临床中较常见,多伴颈髓损伤,病情较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及植骨融合固定、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但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是否需要手术以及选择何种术式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脊柱的大部分功能由前柱承担,而颈椎骨折脱位则以前中柱结构损伤为主,因此对于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选择前路手术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alo—Vest架对急诊外伤所造成的颈椎骨折及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自2001年至2003年4月,我科对12例急诊颈椎骨折及脱位患者采用Halo—Vest架复位固定治疗,其中寰枢椎脱位4例,C3~6椎体骨折6例,C4-5椎体骨折伴脱位1例,C5~6椎体骨折伴脱位1例,18例患者中6例无神经压迫症状,3例有轻度神经压迫症状,3例为不全瘫,无全瘫病例。结果经4~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12例患者达完全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Halo-Vest架解决了患者行颅骨牵引长期卧床的痛苦,对急诊外伤所造成的颈椎骨折及脱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椎双向牵引手术床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制颈椎双向牵引手术床,以解决上位颈椎骨折和脱位单向牵引不能解决的问题。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颈椎双向牵引手术床治疗上位颈椎骨折和脱位90例,其中新鲜骨折脱位1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78例,结果:12例新鲜骨折脱位均达解剖复位,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可复位者5例,不能复位者经口前路减压松解术后,再行双向牵引而复位者67例,未复位者6例,结论:头颈双向牵引对新鲜寰枢椎脱位可达到解剖复位,对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经口前路松解再行牵引而复位,解除颈髓压迫收到了满意疗效。缓慢持续牵引复位可防止脊髓危象,减少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后路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疗效。方法对7例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采用颅骨牵引复位,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植骨融合。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评估寰枢关节复位及侧块骨折愈合情况、颈椎旋转度、颈部疼痛及有无旋转脱位复发。结果7例颅骨牵引复位均获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内固定术后12个月骨折愈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取出内固定3个月后,颈椎旋转度110°~150°,1例颈部仍轻微疼痛。所有患者无旋转脱位复发。结论后路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是治疗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有效方法,可促进骨折及韧带修复,恢复寰枢关节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成功与失败分别行前路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交锁,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10年3月间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绞锁6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45例。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先行大重量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若复位成功则择期行前路手术(A组),若失败则择期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B组)。[结果]A组37例,B组31例,复位成功率54.4%。颅骨牵引单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22.2%,双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75.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5例完全瘫痪者无任何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等级标准平均提高1~2级,牵引后AISA感觉评分增加,术后随访ASIA感觉、运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颈髓评分均显著增加,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3例前路手术内固定失败外,其余患者术后5 d,3、6、9、12个月定期X线检查示椎体序列及椎间高度良好,植骨正常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双侧关节突交锁同单侧关节交锁相比,大重量颅骨牵引效果更好。牵引后可改善AS...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复位减压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复位减压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伴截瘫24例,颅骨牵引复位成功19例,复位失败5例。24例均进行早期手术减压治疗,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0h。复位成功的19例施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复位失败的5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然后一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除全瘫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不全瘫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患者施行早期复位减压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郭鸣凤  郭洪旺 《中国骨伤》1989,2(3):28-28,30
不伴有高位截瘫的颈椎骨折伴脱位,既往都是采用长期卧床,颅骨牵引治疗。我院从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用自制的颅骨牵引颈椎石膏固定架治疗7例不伴有高位截瘫的严重颈椎骨折伴脱位患者,术后当天病人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一、临床资料 性别与年龄:本组患者为男性。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46.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