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目的 对比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采用锁定钢板或髓内钉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回访的Neer分型3部分和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颈干角、疼痛评分、Constant功能评分、上臂前举角度、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无论Neer分型3部分或4部分骨折,髓内钉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均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eer分型3部分骨折患者,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Constant评分(87.4±10.4,85.2±13.5)及前举角度(152.7°±25.3°,148.9°±21.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于4部分骨折患者,髓内钉组的Constant评分(74.6±11.4)及前举角度(127.0°±22.4°),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82.1±7.5,141.7°±12.7°)。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髓内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锁定钢板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
朱亚坤  范海涛  赵勇  申才佳 《安徽医学》2018,39(10):1249-1252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行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则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评定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6个月评定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6个月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术后6个月通过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腰背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天、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差值分别为(12.95±1.83)°、(28.24±4.25)%,均大于对照组的(11.68±1.67)°、(24.13±3.62)%(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头坏死后对颈干角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52例单侧股骨头坏死的儿童骨盆X线平片上,进行颈干角的测量(包括患侧和健侧),并按照年龄及病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52例股骨头坏死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20例,左侧32例,按照Catterall标准:Ⅰ、Ⅱ型分别有7例和16例(A组),Ⅲ、Ⅳ型分别有21例和8例(B组)。颈干角患侧148.9°±13.3°,健侧156.1°±10.2°,健患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6.2°±2.3°,B组颈干角变小9.8°±3.7°,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发病年龄<9岁患儿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7.3°±3.1°,≥9岁患儿组颈干角小9.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股骨头坏死会影响股骨颈的发育和塑形,使颈干角变小,且病情越严重,后遗影响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Dhillon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儿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86.61±21.58)°,肘关节Dhillon评分平均(5.35±1.08)分;所有患儿术后4~7周均获得临床愈合,术后随访2~4年,平均(2.73±0.63)年;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肘关节活动度平均(128.84±8.88)°,Dhillon评分平均(8.61±0.50)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00%。术后2年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Dhillon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骑缝钉治疗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皮山县人民医院、宣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6例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肩关节Neer评分、术后内固定并发症。结果 26例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骑缝钉内固定,手术时间为30~45 min,平均(39.5±4.3)min;术中出血量20~35 mL平均(28.7±4.2)mL;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6±2.1)周;术后1周肩关节Neer评分为88~97分,平均(93.6±2.7)分;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折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发生。结论 骑缝钉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的有效术式,手术操作简捷,出血少,对干骺端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技术和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2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与对照组(n=10)。试验组采用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对照组采用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0天、1年膝关节活动度及Bostman评分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的随访,仅对照组有1例内固定失败,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3.40±4.14)°和(94.00±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40±2.99)°和(132.00±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后第10天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Bostman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前者能更好地为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肉锻炼提供良好的保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 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 43.88°±10.62°,17.80°±5.79°vs 27.62°±6.74°,27.50°±5.30°vs 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解剖型锁定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肩锁关节的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48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研究组,44例采用重建钢板开放复位内固定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疼痛、骨折复位质量、肩锁关节的三维形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喙锁间距、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峰下间隙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③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重建钢板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用于锁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肩关节功能恢复佳、术后疼痛轻、肩锁关节三维形态改善更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学》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术在切开法重睑术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40例单睑患者,均采用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法行双侧重睑术,术后2个月开始随访,测量并比较术前及随访时双侧睑裂宽度、高度、内眦间距、睫毛暴露长度及上翘度。结果 术后重睑形态自然,切口疤痕不明显。双侧睑裂高度由术前(9.07±1.17)mm增至(10.56±1.21)mm、睫毛暴露长度由术前(4.24±1.31)mm增至术后(5.81±0.81)mm、睫毛上翘度由术前(57.85±9.40)mm增至术后(76.10±6.4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眼轮匝肌-睑板固定重睑术模拟先天性重睑形成的机制,手术效果明显,重睑形态自然,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椎置钉组)和常规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组(短节段固定组)。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结果 共73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伤椎置钉组38例,短节段固定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固定组(121 min vs 92 min,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椎体前高压缩比均高于短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91.3%(82%~93%)vs 77.2%(73%~86%),P<0.05;术后1年87.2%(79%~93%)vs 73.1%(68%~80%),P<0.05],术后1年伤椎的上、下椎体Cobb角小于短节段固定组[7.8°(0°~15°)vs 11°(2°~17°),P<0.05]。手术出血量、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王宝武 《中外医疗》2010,29(31):65-6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复杂肱骨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闭合复位加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治疗组的SPADI评分,在术后12周、术后1年时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便携的脊柱手术实时监测工具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减少战地脊柱脊髓损伤救治的医源性损伤。方法:自行设计并制备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离体脊柱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开道,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进行椎弓根开道。记录两组各标本的操作时间,术后将标本沿椎弓根平面水平剖开,比较两组标本的开道位置及进针深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处理单个椎体时间分别为(0.5±0.2)min、(0.6±0.1)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穿刺道边缘距离椎弓根壁平均距离(mm)明显短于实验组(1.1±0.3vs1.8±0.2,P=0.037)。结论: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体外初步应用效果尚可,能够为早期手术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多学科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8月就诊于笔者医院行多学科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抗凝、镇痛、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支具固定、康复理疗)的43例OVCF患者,评价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半年及1年腰背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参数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VAS评分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7.4±1.3分、3.2±1.1分、2.4±1.5分和1.4±1.1分(F=73.1,P=0.000)。ODI评分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64.2±11.0分、31.4±9.9分、25.1±10.5分和15.1±8.5分(F=63.4,P=0.000)。椎体前缘高度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78.6%±4.7%、88.3%±5.7%、89.7%±5.6%和90.7%±6.1%(F=15.8,P=0.000)。椎体中央高度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84.9%±7.8%、93.0%±5.5%、92.2%±6.2%和93.1%±5.1%(F=4.8,P=0.008)。椎体后缘高度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95.6%±3.1%、94.4%±3.3%、95.5%±2.6%和95.4%±2.7%(F=0.384,P=0.765)。Cobb角度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17.90°±8.0°、15.40°±4.7°、16.20°±3.7°和16.60°±3.6°(F=0.326,P=0.806)。BMD值在就诊时、3个月、半年及1年时分别为-4.0±0.7SD,-3.8±0.6SD,-3.3±0.5SD和-3.2±0.7SD (F=8.798,P=0.000)。经过1年保守治疗,VAS (P<0.05)和ODI (P<0.05)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明显(P<0.05),椎体后缘和后凸角度没有明显改变,BMD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OVCF多学科保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少致残率,有效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经脐部切口放置Trocar建立气腹,置入单孔带操作通道0°腹腔镜,探查肠套叠,无损伤钳操作使之完全复位。肠套叠复位后,如果发现肠管畸形,可扩大脐部切口,将病变肠管提至腹腔外切除。同时收集同期行传统多孔腹腔镜肠套叠手术的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多孔腹腔镜组相比,单孔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32.4±8.6)min vs.(40.6±9.8)min,P<0.05],出血量减少[(5.5±1.5)mL vs.(8.6±2.2)mL,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1.2)d vs.(6.2±1.4)d,P<0.05],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4.2±0.8)分vs.(3.2±0.7)分,P<0.05]。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且能达到更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42例)、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40例)、长髓内钉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其中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长髓内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骨折AO分型存在差异(P<0.01)。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手术时间为(62.26±31.03)min,短于长髓内钉组[(89.54±2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64.53±29.2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术中出血量为(149.19±45.97)mL,少于长髓内钉组[(230.77±5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153.43±40.3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2.22)个月,长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11.43±2.95)个月、(12.35±4.4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Harris评分为(77.33±8.18)分,低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85.52±10.76)分、(89.12±9.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2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8例患者出现术后复位丢失,长髓内钉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结论 运用远端第四点固定技术可以减少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复位的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早期负重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4名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对67例AIS患者术前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及矢状位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进行测量,记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时间。对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信度分析),对3名住院医师两次测量结果进行观察者内一致性检验(可重复性分析)。结果 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测量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49.4°±8.2°和41.4°±15.6°,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绝对平均差值为8.29°±4.36°;测量时间分别为(5.2±0.7)min、(8.8±1.5)min,测量时间差为(3.6±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可信度分析显示,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24、0.875、0.962)。可重复性分析显示,3名住院医师前后2次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875~0.984)。结论 Surgimap软件测量Cobb角优于传统测量法,具有效率高、学习曲线短、数据可统一导出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戴胡明  汪建军 《安徽医学》2021,42(2):186-189
目的 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及肋间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各时间点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来评估PKP在治疗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为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渗漏,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4~16个月,平均(6.5±2.5)个月。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患者胸背部VAS评分为(7.12±1.32)分、(3.24±1.15)分、(1.84±0.95)分;肋间部VAS评分为(6.89±1.19)分、(3.84±1.09)分、(1.24±0.85)分;ODI评分为(41.48±4.56)分、(19.68±3.72)分、(8.86±3.92)分,椎体矢状面指数为(0.79±0.15)、(0.94±0.24)、(0.91±0.18),椎体后凸Cobb角为(19.65±4.46)°、(10.56±3.64)°、(10.54±3.62)°。5项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胸背部、肋间部VAS评分、ODI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天进一步降低(P<0.05);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无明显减小(P>0.05);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1天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肋间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经皮4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年轻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2月,随访60例Pauwels Ⅲ型年轻股骨颈骨折,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4枚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皮3枚空心钉内固定。通过Garden复位指数评估总体闭合复位质量;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并发症(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螺钉松动和返修手术)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区别。结果 60例患者Garden复位指数Ⅰ、Ⅱ级优良复位率达88.33%。治疗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部愈合,对照组4例不愈合,两组愈合患者中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螺钉松动和返修手术的病例均少于对照组。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4枚空心钉内固定技术,能为Pauwels Ⅲ型年轻股骨颈骨折提供精准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临床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