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腰椎退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ynesys组(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和PLIF组(PLIF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特征。结果:Dynesys组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2.3±19.23)min,短于PLIF组的(128.4±21.87)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组术中出血量为(227.1±43.2)m L,明显少于PLIF组的(361.2±67.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以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末次随访两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节段椎间高度Dynesys组变化更明显(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为7.1度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6度,而PLIF组则由术前为7.2度降至末次的0度(P<0.05)。Dynesys组5例患者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16例,两组比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PLIF组出现1例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均能取的理想的效果,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对保留手术阶段部分的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数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采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esys)及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 Dynesys 及 PLIF 手术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患者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手术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 ROM)变化。结果46例患者均获随访,Dynesys组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手术时间(168±19)min,出血量(481±169)ml,术后住院时间(9±2)d,PLIF组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手术时间(204±20) min,出血量(635±168) ml,术后住院时间(8±2) d;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Dynesys组手术节段术后ROM较术前减低(P<0.05),PLIF组手术节段ROM在术后消失,两组临近节段ROM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手术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近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时Dynesys和PLIF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但Dynesys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及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可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因此在具有相同手术适应症的L3~5节段腰椎退变性患者建议行Dynesys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 目的 通过腰椎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评价Dynesys动态固定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能够随访到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按动态固定和融合固定分组。接受Dynesys动态内固定的病人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4岁,突出节段: L4-5节段13 例 ,L5~S1节段13例。接受手术时间: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接受脊柱融合手术的病人34例,男性20例,女性14 例,年龄: 38-60岁,平均年龄48岁,突出节段: L4-5节段18例, L5-S1节段16例。接受手术时间: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DI、VAS、SF-36生活质量等临床评分结果以及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60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年,平均随访时间3.2年。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临床评分结果:在ODI、SF-36、VAS临床评分方面两组在末次随访时比术前均有明显改进(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Dynesys组相比融合组改进明显(P﹤0.05)。两组X线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活动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相比较未见统计学上的差异(P >0.05)。无论是融合组还是Dynesys非融合组,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丢失(P >0.05)。结论Dynesys组在放射结果方面,与融合组相比较,优势并不显著,而且在相邻节段退变(ASD)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融合固定比动态固定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退变。但是相比临床症状与评分,Dynesys组改进的更多,另外,Dynesys组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中老年患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人中,Dynesys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多米诺连接头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需要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其中18例采用多米诺连接头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传统棒替换翻修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估两组术前及随访时腰痛、下肢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估两组手术前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且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腰痛VAS评分和ODI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为13.3%(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椎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多米诺连接头内固定技术与传统棒替换手术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疗效相似,但多米诺连接头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短期随访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双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ULIF组和T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使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LIF组患者术中未接受输血,TLIF组5例患者接受输血。U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ULIF组出现3例术后并发症,TLIF组出现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JOA评分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部VAS评分及O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经关节突减压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将137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经关节突减压融合治疗组(观察组,n=66)和经关节突减压融合治疗组(对照组,n=71).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手术及周围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腰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ODI指数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经关节突减压融合可有效缓解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近期疗效较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结果,总结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病例得出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优缺点。 方法 选择2008—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358岁,平均41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核磁检查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JOA和ODI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得到1290个月随访,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80.0%,ODI指数从术前(42.864±5.528)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438±2.649),疼痛评分VAS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 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适应征选择正确则具有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显著优点,突显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在改善腰腿疼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其中开放组27例,微创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VAS及ODI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开放组(P<0.05);术后1周及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1周、3个月时腿痛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随访CT平扫椎间融合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两组术式均能取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方面微创手术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疗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1d及术后1d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水平、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少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d血清CK水平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VAS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但6及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效果满意,在随访期内均获得较好的融合.结论 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65-470
目的:探讨和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70例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融合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其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OM)、腰椎前凸角(LL)、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CLA)等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与OD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ROM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对照组ROM为0,研究组仍保留一部分ROM(平均3.42°)。两组患者末次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手术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位整体节段ROM相比术前虽有所升高,腰椎整体ROM相比术前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位整体节段和腰椎整体ROM分别较术前明显上升和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相比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治疗前下降,但仅研究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UCLA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节段ROM、腰椎整体ROM、上位整体节段ROM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均与OD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对照组腰椎整体ROM、腰椎整体前凸角与ODI评分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混合组(13例)和融合组(29例)。混合组患者给予施行腰椎融合(PLIF)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融合组患者给予单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至少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评分、腰椎前凸角LL(T12-S1)与活动度ROM等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混合组患者的LL、ROM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融合组患者的LL、ROM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临近节段的前凸角、活动度、间盘高度指数组内手术前后比较、Pfirrmann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均明显下降。混合组患者的ODI评分下降,融合组患者的ODI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混合组患者有3例(23.1%)、融合组患者有9例(31.3%)出现临近间盘退变影像学表现(P=0.60)。结论: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保持其腰椎的前凸角活动度和保护临近间盘退变的效果优于单纯腰椎融合固定技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LIF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6月间采用该手术方式对36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术中首先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采用TLIF方法进行减压,采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术前、术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根据术前、术后腰椎动力位X线片评价腰椎稳定性及腰椎椎间融合情况,必要时应用腰椎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0(6~48)个月。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3.09±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2.99±0.60)分及末次随访VAS评分(2.81±0.68)分较术前VAS评分(6.67±1.05)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ODI指数(28.55±6.27)%,术后6个月ODI指数(26.97±6.48)%及末次随访ODI指数(26.73±5.50)%较术前ODI指数(74.32±9.39)%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骨性融合时间平均8.4(3~12)个月,融合率100%。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等,均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TLIF术式对于退变性和外伤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满意,复查时骨性融合率高,是一种临床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镜辅助通道下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41例行显微镜辅助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MIS-TLIF组),39例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Open-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采用ODI评分和VA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MIS-TLIF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Open-TLIF组(P<0.05); 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6周及术后3月MIS-TLIF组的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Open-TLIF组(P<0.05)。Open-TLIF组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MIS-TLIF组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完全融合。 结论 显微镜辅助通道下MIS-T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早期康复佳、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全椎板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经典PLIF组;B组24例,采用单侧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单侧经后路腰椎间融和术(PLIF)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组腰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5),ODI评分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和经典P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单侧PLIF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好,腰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加味通督活血汤配合椎管减压联合Dynesys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对3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口服加味通督活血汤配合后路减压联合Dynesys系统置入,并进行临床随访,通过VAS和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8名患者得到满意随访,随访12~35个月(平均22.8个月),VAS腰痛评分:术前6.5±1.5,术后2.2±1.1;VAS腿痛评分:术前7.8±1.6,术后2.8±1.5。ODI评分:术前(67.5±18.2)%,术后(21.5±12.3)%。参照Nakai标准:优18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89.3%。结论:加味通督活血汤配合椎管减压联合Dynesys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朱丹杰  邹成  杨迪  冯法博  李晓林 《浙江医学》2016,38(23):1882-1886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并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伴邻近节段退变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5例,其中采用Dynesys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9例(Dynesys组),采用PLIF治疗36例(PLIF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进行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评价,并与术前分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且末次随访时PLIF组均大于Dynes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UCLA分级,Dynesys组39个节段中有4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PLIF组36个节段中有13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出现症状性退变。结论Dynesys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选择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内固定技术,虽然对于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远期仍有出现症状性邻椎病的可能性,但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Dynesys仍然是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B组(26例)和C组(34例),分别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或双枚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植骨融合情况、Oswestu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疗效.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椎体间植骨和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对症选择治疗方案.与双Cage相比,单Cag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而二者疗效相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Cage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Dynesys手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后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将纳入文献应用Stata SE 1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359例,其中Dynesys组159例,PLIF组200例。有关指标的SMD及其95%CI为:手术时间,-1.34(-1.95~-0.73);术中出血量-1.28(-2.18~-0.38);术后VAS评分,0.03(-0.35~0.41);术后ODI指数,-0.07(-0.30~0.17);术后手术节段ROM,4.57(3.29~5.85);术后手术相邻节段ROM,-1.36(-2.32~-0.40)。结论 Dynesys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较PLIF有明显优势。两种手术在改善术后VAS、ODI方面具有相同效果,Dynesys手术可有效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并减缓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术后的单节段与双节段患者的短期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的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根据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北美骨科脊柱协会(NASS)指数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与近侧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椎间隙高度的退行性改变。结果4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SS指数显示术后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末次随访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仅单节段组的邻近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动态中和固定系统结合椎板减压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单节段较双节段对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