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13号染色体长臂(13q)和14号染色体长臂(14q)上2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LOH),并分析这些位点的LOH与NPC临床病理及E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基因扫描和基因绘图技术对60例NPC进行LOH分析。结果:13q染色体发生一个或多个位点LOH频率为78%,高频率LOH(大于30%)位点集中于13q12.3-q14.3和13q32附近。14q染色体发生至少一个位点LOH的频率为80%,高频率丢失位点集中于14q11-q13、1q421-q24和14q32附近。13q31-q32位点的LOH与低滴度血清EBV EA/IgA有关;14q染色体的LOH与NPC细胞的分化差有关。结论:华南地区鼻咽癌在13q和14q染色体发生高频率的LOH,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多个在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克了生新的肝细胞(HCC)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供位点依据。方法 使用4号染色体的12个微卫星DNA多态性标志,分析了48例原发性HCC的杂合子丢失(LOH)。结果 44%(21/48)和63%3(30/48)的肿瘤组织中至少有1个位点的LOH分别发生在4p和4q。丢失图排列鉴定了两个独立的共同丢失片段(CDR)。第1个定位在4q22-q25的CDR位于D4S392和D4S1625位点之间;第2个定位在4q27-q31的CDR位于D4S1625和D4S1652位点之间。结论 至少有两个肿瘤抑制位点存在于4q.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LOH及MSI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2例样本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29%,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6%,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5.3%,D3S1600的MSI频率为7.7%。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CMNX2=7.773,P〈0.05)。而MSI与之无相关性(CMNX2=1.432,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变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ML病人不同时期8、9、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结果 在D8S555位点,CML加速、急变期(AP+BC)病人的MSI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CP)病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8号染色体上D8S555、D8S559位点MSI发生率明显高于9、17号染色体上D9S67、TP53A1/A2、AFMal27xg9位点,AFMa127xg9位点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个位点,差异有显著性(x^2=1.858~9.946,P〈0.05、0.01)。结论 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是CML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的常见事件;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CML病情演变中所起作用不同;AFMa127xg9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CM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基因杂合缺失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由于Rb1基因的失活可能不是引发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唯一因素。因此,此项课题中我们通过探索第13号染色体上基因杂合缺失(LOH)现象发生的机率以及通过家系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源,试图探明其它可能参与RB发生发展的基因存在的位点,并试图寻找和确定具有诊断及预后价值的LOH检测指标。方法:16个RB患者成对的肿瘤与其相应血清标本在13号染色体上14个微卫星标记处通过荧光PCR进行扩增,分别测定LOH;并通过对患者家庭进行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来源。结果:16个RB患者上,12个在13号染色体上一个或一个以上位点发生LOH,其中三个位点,D13S265,D13S263和D13S153(位于Rb1基因内),LOH发生机率最高,分别是8个,8个和9个,12个LOH阳性标本中有10个标记位点的缺失被确定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LOH阳性及阴性组肿瘤的发生时间分别为504d和1086d。结论:在位点D13S263(13q14.1-14.2)和D13S265(13q31-32)处可能含有某些未知基因参与RB的发生发展,在我们的实验群体中标记位点缺失大多选择性地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此外,LOH阳性组的患者RB确诊时间早于LOH阴性组,其中D13S263和D13S265两个位点的LOH现象可能对RB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晓茹  崔娴维  宫立国  李海峰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4):F003-F003,F004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30例胃癌肿瘤组织DNA D2S123位点及D3S1067位点的MSI。结果 30例胃癌2个位点MSI检出率分别为:D2S123位点26.7%(8/30),D3S1067位点33.3%(10/30)。结论 MSI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标志,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ang JZ  Qin LX  Ren N  Ye QH  Ying WD  Liu YK  T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62-166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循环DNA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组织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肝细胞癌血浆、组织标本的DNA进行了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结果 在联合检测的3个微卫星位点上,39例发生了LOH的组织标本其对应的血浆标本中有33例在相应位点检测到了相同的改变,一致性为84.6%;在19例MSI阳性的组织标本中,其对应的血浆中有14例检测到了相同的MSI,一致性为73.7%;62例HCC血浆DNA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阳性率(58.1%,36/62)明显高于MSI(29.0%,18/62)(P〈0.01);HCC组织、血浆DNA在D8S277位点的MSI阳性率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位点(P均〈0.05)。结论 HCC血浆循环DNA与肿瘤组织微卫星变异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化,血浆循环DNA可以用来反映肿瘤组织的微卫星变异;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SI的作用次之;D8S277是HCC中对MSI敏感的一个检测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基因变异的特性 ,鉴定几类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在胃癌中的改变 ,进一步探讨其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c met原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hMLH1、E cadherin基因以及HLA Ⅱ类区的 (DQA1、DR2、DR3、DR4、DR7、DR9) 6个基因位点 ,采用PCR系列技术对 32例肠型胃癌标本和 4个胃癌细胞系进行检测以确定上述基因在肠型胃癌中的变异情况。结果 :在c met基因第 17、18和 19外显子未检测到点突变。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D3S12 98和D3S15 6 1两个位点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和杂和性缺失 (lossofheterozygosity ,LOH)检测 ,其中在D3S12 98位点检测到 6例MSI,2例LOH ,D3S15 6 1位点有2例检测到MSI。在E cadherin基因附近选择两个微卫星位点D16S30 83和D16S30 95进行MSI和LDH检测 ,D16S30 83位点有 4例检测到MSI ,2例有LOH ,D16S30 95位点未检测到MSI和LOH。HLA Ⅱ类基因区 6个基因位点基因型在个体中存在着明显多态性 ,PCR SSCP结果显示DR4基因位点有较高频率的变异 (9/ 2 0 ) ,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基因位点。结论 :c met原癌基因在胃癌中的变化方式不是以点突变为主 ,hMLH1、E cadherin基因在肠型胃癌中有明显改变 ,HLA Ⅱ类基因区DR4基因的变异可能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BM)8号,22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展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别分析了21例GBM8号,22号染色体上14个,7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本组病例8号染色体LOH率为23.8%,在16.3%能提供信息位点检测到LOH,8P的LOH率明显高于8q,分别为23.8%,14.3%,8q上所有位点的LOH率都在15%以上,以8p22-23上D8S550和D8S549的LOH率较高,分别是27.8%,30.0%,染色体22q的LOH率为47.6%,在30.0%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以22q13.2-13.3上D22S274的LOH率最高(41.2%),结论:8号,22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可能在GBM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8p22-23上D8S550和D8S549位点间区域以及22q13.2-13.3上D22S274位点所在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鳞癌微卫生多态标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多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的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二核苷酸酸的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选取6对染色体(3p,4q,7q,9p,17p和18q)上18个微卫星位点对30例SCCHN手术配对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30例SCCHN组织中有12例(40%)组织至少有一个微卫生位点发生LOH,多数位点LOH的频率谱普遍比已报道的文献低。有7个位点(D7S480、D7S522、D9S162、D9S168、D9S304、D9S171和D17S52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这些位点的LOH与肿瘤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小及转移性无显著相关性。此外,MI仅在4例患者中发现,没有1例患者符合MI的判定标准,即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卫星多态位点的异常。结论 主要发生在D7S480、D7S522、D9S162、D9S168、D9S304、D9S171和D17S520位点的LOH可能存在与部分SCCHN有关的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SCCHN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等位基因缺失和突变情况,分析该异常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PCR鄄SSCP的方法检测36例胃癌和自身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及多态性位点D3S1300、D3S1234、D3S1312、D3S1313的缺失和突变。结果:肿瘤组织中外显子5有2例(2/36,5.6%)发生缺失,外显子8没有发现缺失;D3S1300的LOH发生率为25%(7/28),MSI为22.2%(8/36);D3S1234的LOH发生率为31%(9/29),MSI为13.9%(5/36);外显子5、8及多态性位点D3S1300、D3S1234、D3S1312、D3S1313的SSCP分析未发现突变。结论:胃癌患者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缺失和突变频率并不高,这种缺失和突变对胃癌的发生到底起多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胃癌患者D3S1300、D3S1234位点的LOH、MSI等遗传不稳定现象发生频率较高,能否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MSI和LOH的主要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LP-银染方法扩增79例原发性胃癌及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染色体短臂不同位置的7个点,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运用Genescan软件和Genotyper软件分析MSI和LOH,然后进一步分析微卫星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关系.结果:79例胃癌患者中,至少有1种微卫星发生LOH,其频率为31.18%(27/79),在所有微卫星中,D19S591和D19S565的LOH发生率分别为60.32%(38/63)和48.15%(26/54),高于其他微卫星的LOH.LOH高频率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5),而MSI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不大.结论:19p高频率的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且LOH高频率提示在该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癌基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13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采用 荧光标记的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析了20例GBM13号染色体上14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 LOH。结果在60%GBM的13号染色体上观察到LOH,在45.8%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其中13q的 LOH率明显高于13p,13q和13p的LOH率分别为60%、27%。在13q上的下列位点上检测到较高的LOH率 (>50%)13q14.1-14.3上D13S153,13q12-14.2上的D13S217-D13S263,13q21.2-32上的D13S156-D13S265。 结论13号染色体可能在GBM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3q14.1-14.3上的D13S153位点、13q 12-14.2上的D13S217-D13S263和13q21.2-32上的D13S156-D13S265间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 抑制基因,可能包括RB1以及不同于RB1的其他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BM)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377型DNA自动序列分析仪,分析了21例GBM1号染色体上31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在52%(11/21例)GBM的1号染色体上观察到了LOH,在20%(94/463)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其中1p的LOH率高于1q,1p和1q的LOH率分别为43%(9/21)、33%(7/21)。1p上各微卫星位点的LOH率均小于30%。在1q的下列位点上检测到了较高LOH率1q24-1q25上的D1s218(31.6%)、1q32.3-1q43上的D1s2785(31.6%)-D1s2842(37.5%)。结论染色体1p在GBM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并不重要,而染色体1q上遗传物质的分子遗传学变化可能在GB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染色体1q24-1q25上的D1s218和1q32.3-1q43上的D1s2785-D1s2842位点间区域可能存在与GBM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食管癌高发地区(潮汕地区)食管鳞癌5号染色体长臂(5q)部分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为食管鳞癌相关抑癌基因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58例配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多个微卫星标记(D5S107;SHGS31088;D5S816;D5S625和D5S408)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结果】SHGS31088,D5S816和D5S625杂合性丢失率和微卫星不稳定都较低;而D5S107和D5S408的杂合性丢失率分别为48.5%和34.3%,微卫星不稳定率分别为9.1%和5.7%。【结论】中国南方食管鳞癌D5S107和D5S408的杂合性丢失率较高,提示在D5S107和D5S408附近可能存在食管癌相关基因。5q区域5个微卫星标记的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都较低,提示微卫星不稳定在中国南方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可能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chromosome 20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Peng Z  Zhou C  Zhang F  Ling Y  Tang H  Bai S  Liu W  Qiu G  He 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0):1529-1532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f chromosome 20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to identify additional loci involved in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Methods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analyzed in 83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tumor and normal DNA by PCR. PCR products were electrophoresed on an 377 DNA sequencer. Genescan 2. 1 and Genotype 2. 1 software were used in the LOH scanning and analysis. Comparisons between LOH frequency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were performed by Χ(2) test.P<0. 05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average LOH frequency in the long arm, short arm and whole chromosome 20 was 21. 1%, 26. 7% and 22. 8%, respectively. Chromosome 20 exhibited relatively high LOH frequency, particularly in the regions of 20p and 20q11. 1-q13. 1.Conclusion There is notable genetic instability on chromosome 20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that is, mutation on chromosome 20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Also, there may b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related to 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 near the region 20q11. 1-q13. 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染色体14q的(杂合性)丢失是否与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确定14q上可能存在的共同杂合性丢失区域。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微卫星分析方法,采用14个荧光标记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检测了20例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染色体14q的杂合性丢失(LOH)状况。结果:50%(10/20例)GBM在染色体14q上至少有一个微卫星标记存在LOH,其中5个病例的所有被检测标记都表现为LOH或不能提供信息。在位于14q32.1的D14S65位点、14q23-31的D14S63-D14S74位点间区域检测到的LOH率最高,分别为57.1%、46.7%-47.1%。在本研究中的所有位点,均未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结论:染色体14q上的等位基因丢失可能在GBM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4q32.1上的D14S65位点、14q23-31上的D14S63-D14S74位点间区域可能存在与GBM相关的多个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