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软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mod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活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  相似文献   

2.
大小便障碍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植入神经假体对骶神经的刺激及骶神经后根切除术 ,探讨植入神经假体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大小便功能所起的作用及其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11-1314
圆锥上脊髓损伤导致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对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影响最大。在这类患植入骶神经根(S2-4)排泄神经假体,通过电刺激能恢复控制性的排尿、排便和阴茎勃起功能,配合完全性骶神经后根(S2—4)切断去传入,能恢复良好的贮尿功能。目前该方法已临床应用2000多例,效果优良。章介绍了排泄神经假体的组成、临床适应证、植入方法、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故障的判断与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部脊髓损伤(SCI)后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完全性颈部SCI和不完全性颈部SCI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20例完全性颈部SCI患者、20例不完全性颈部SCI患者以及2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隐神经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1)运动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末端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都低于10%;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率都高于20%,且完全性损伤组CAMP异常率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5)。(2)感觉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为0。结论:颈部SCI患者双下肢运动神经存在轴索变性,完全性损伤比不完全性损伤更重,感觉神经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9-1311
近20年来功能性电刺激(经皮、植入)应用于恢复截瘫患的站立行走功能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已有几种植入式神经假体在临床试用。植入式神经假体恢复下肢站立行走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神经假体结构、临床病例要求、靶肌肉选择、植入方法、治疗效果和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并同时设立手术、神经干细胞及材料对照组。对各组实验大鼠分别在不同时相点给予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电生理功能检测。结果神经干细胞假体治疗组在各时相点的评测数值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其它各对照组,如在实验进行84d时,假体治疗组大鼠手术侧肢体BBB评分为(10.88±1.13)分,健侧肢体为(11.25±1.58)分;手术侧运动诱发电位N1波峰潜时为(12.28±2.19)ms,波幅为(15.84±1.81)μV,体感诱发电位波峰潜时为(17.88±2.18)ms,波幅为(7.43±1.84)μV,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其它各组。结论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可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电生理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h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神经元再生能力有限。临床治疗常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移植治疗SCI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在体内、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填充SCI缺损,所以,采集自体MSCs植入损伤部位,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即可达到使患者完全或部分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2003年3月-2004年3月,我科共实施自体MSCs定向分化诱导脊髓内移植手术4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5-1307
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瘫痪而依赖呼吸机存活的患不断增多,约占脊髓损伤的5%。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并发症多,护理花费大。代替机械通气的唯一方法是应用电刺激膈肌起搏器。该装置包括在膈神经上安放电极,通过导线将电极与植入腹部皮下的电磁接收-刺激器接通,再经体外发射器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膈神经刺激器在国外已有1500多例的临床经验,效果良好。膈神经植入术神经假体恢复呼吸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呼吸动力肌、临床病倒选择、手术方法、术后调试训练、治疗效果,以及肋间神经电刺激、肋间神经移位于膈神经后再行电刺激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与脊髓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 ,美国有 30万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患者 ,每年发病 1.1万人。对SCI的治疗原则 ,一是减轻继发性损伤 ,二是促进再生与修复。目前临床对早期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已有几种办法 ,如应用甲强龙、神经节苷酯等。但在修复脊髓与大脑的神经通路方面 ,尤其是恢复皮质脊髓束以重建肢体运动功能 ,虽然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 ,尚无临床应用成功的报道[1] 。1皮质脊髓束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来。相对而言 ,脊髓是分化较少的部分 ,仍保持管状和节段性的结构特点。脊髓与脑的各级中枢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传导通路中断,膀胱失去正常调控,经常出现尿潴留及肾损害,其膀胱功能重建一直是神经泌尿外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神经假体移植被认为是重建其功能的有效手段.目的:探讨近年来应用神经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springer 数据库中 1988-01/2009-12 关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或"Neuroprostheses,Implantion,Treat,Neurogenic bladder,Electrical stimul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根据纳入标准选择 44 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脊髓再生研究尚无重大进展的情况下,神经假体移植技术逐渐成为重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假体有 2 种:一是Finetech-Brindley 膀胱系统,另一种是 InterStim-Therapy 膀胱系统.近年来4种新技术的开展将对神经假体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带来革命性变化:①阳极阻滞技术.②条件性电刺激.③注射型神经假体.④刺激阴部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12.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玲玲  孟伶 《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伤病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时,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而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相似文献   

15.
神经性疼痛(NP)是脊髓损伤(SCI)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存在长期服药后药效下降、手术疗效差及术后复发等问题。心理意象(MI)可有效促进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缓解NP,但其对于NP的疗效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神经影像学可直观反映MI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助于理解MI调节NP的神经机制。本文就MI治疗SCI后NP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设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入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相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损伤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再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 ,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 (大脑和 /或脊髓 )的调节与支配 ,引起神经性器官功能紊乱 (neuropathicdysfunction) ,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腔器官 (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器官 )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圆锥上SCI发生在脊髓排泄中枢 (S2 - 4节段 )以上 ,在脊髓休克恢复后 ,多发展成痉挛性功能障碍 ,表现为盆腔器官的贮存和排泄功能双重障碍 :一方面常见反射性尿失禁、粪失禁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另一方面 ,持续的膀胱痉挛造成膀胱内高压 ,通…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于脊柱所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脊髓联络大脑与其支配的身体其他部分,是感觉、运动、植物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脊髓损伤/疾病(spinal cord injury/disease,SCI/D)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管理指南,探讨诊治NBD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系统学习德国医学科学协会2022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的基础上,选择1例NBD导致严重腹胀、腹痛的男性四肢瘫患者,有针对性地运用该指南提出的推荐建议,观察应用指南的实际效果。结果 采用指南推荐的处理方法后,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取得了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学习运用《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有助于提高SCI/D NBD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