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脑梗死血清MMP-3与MMP-9 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虹  魏桂荣  李红戈 《中国康复》2005,20(5):278-280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分为观察组1和2,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发病2-5 d、15 d及对照组的血清 MMP-3、MMP-9的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结果:血清MMP-9和MMP-3水平发病2-5 d时,观察组1、2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1 MMP-9水平比观察组2升高更显著(P〈0.01);发病15 d时,观察组1、2 MMP-9和 MMP-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病2-5 d的血清MMP-9和MMP-3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发病早期血清MMP-9与MMP-3水平的高低与临床病程有关,而且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的24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于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分别为(261.7±128.4)μg/L、(382.8±151.6)μg/L、(302.7±138.4)μg/L、(283.5±121.3)μg/L、(236.6±112.9)μg/L,与对照组水平(147.1±108.6)μ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以发病后2天水平升高尤著,此后呈避渐降低的趋势。大梗死灶组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I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F=6.179,P〈0.01),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灶大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482,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负相关(r=0.536,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蛆。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越大、脑损伤越重,血清MMP-9升高越明显。血清MMP-9水平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的含量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为研究组。测定患者发病第3、7、14d时的血清MMP-9及Cys-C水平。并与52例健康对照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38,P=0.02;t=13.65,P=0.007)。脑梗死损伤重度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微脑梗死组患者(t=8.93,9.26,2.75,1.98;P=0.008,0.005,0.01,0.04)。大梗死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入院3d时,中梗死灶组患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及Cys-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脑梗死早期检测血清MMP-9及Cys-C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因子,是判断脑梗死患者病程转化及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各病因分型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例ACI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分型ACI患者在发病第24小时、7天的血清MMP-2含量,及与之相匹配的4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MP-2含量。从而比较MMP-2在ACI患者TOAST各病因分型中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TOAST病因分型构成:心源性脑栓塞(CE)14例(17.5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29例(36.25%);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SAA)24例(30.00%);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6例(7.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7例(8.75%)。ACI组患者发病24h、7d血清M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各分型中,SOE、SU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它各型中,LAA、SAA、CE组血清M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最显著(P〈0.01);且其MMP-2表达具有动态变化。结论ACI患者MMP-2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在LAA中浓度升高最显著,说明脑梗死不同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病因。  相似文献   

5.
陈景红  李娜  王建华  王天俊  郭振华  高俊淑 《临床荟萃》2011,26(23):2033-2035,203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S100—β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连续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n=60)发病后3、7和14天VEGF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头颅CT或MRI测量梗死灶的最大直径,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结果①VEGF血清含量在脑梗死发病3天、7天和14天分别为(440±54)ng/L、(598±83)ng/L和(506±68)ng/L,均高于对照组(245±29)ng/L(P〈0.01),VEGF高峰时间在发病7天(598±83)ng/L,显著高于3天和14天(P〈0.05),并持续增高到发病后14天;S100—β蛋白发病3天血清浓度(0.76±0.15)μg/L高于对照组水平(0.10±0.03)μg/L(P〈0.01),并在发病后7天、14天恢复正常。②VEGF的血清浓度与梗死灶的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S100—β蛋白与大面积梗死灶及重型脑梗死有关。结论VEGF和S100-β蛋白血清含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表明VEGF和S100-β蛋白在发病早期参与了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参与了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老年脑梗死及其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4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42例存在CAS斑块的非脑梗死患者为非脑梗死组,另选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MRI检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斑块稳定性,测量斑块厚度(PT)、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管壁面积(WA)、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和管腔狭窄程度(L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对象血清Hcy、MMP-9和hs-CRP水平。ROC分析血清Hcy、MMP-9和hs-CRP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CAS斑块特征与血清Hcy、CRP和MMP-9间的关系。 结果脑梗死患者不稳定型斑块所占比例为63.38%,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的2.94%(P<0.05);PT、TVA、WA、NWI、LS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LA明显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非脑梗死组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CRP、MMP-9及其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780、0.752、0.730和0.859(P<0.05)。斑块稳定性、PT、WA、NWI、LS均与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LA与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CAS斑块的HRMRI特征与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及其血清Hcy、hs-CRP和MMP-9水平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七通舒胶囊有效成分三七三醇皂苷(PT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PTS组和尼莫同组,以年龄、性别与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匹配的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脑梗死病人于发病后3、7、14和28天四个时间点采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VEGF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病人的血清VEGF水平在四个时间点均持续升高,IL-6含量在病后第3天显著升高,以后下降。PTS组与尼莫同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可使IL-6明显下降(P〈0.05)和使VEGF表达明显上升(P〈0.01)。结论 PTS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脑梗死后血清VEGF的含量,且能使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在早期降低血清IL-6水平,推测这可能是PT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MRI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探讨血清IL-6在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5、14 d的血清IL-6浓度,另外在相应时间点行MRI扫描,处理合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测量脑梗死体积、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另取同一时期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空腹状态下血清IL-6浓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后1d,血清IL-6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在5d时达高峰水平,14 d时明显降低,各时间点的血清IL-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0).血清IL-6与脑梗死体积、T2加权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的SIR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0.621、0.691,P均=0.000).血清IL-6与T1加权像(T1WI)的SIR呈负相关(r=-0.404,P=0.000),在梗死后1、5d的血清IL-6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呈正相关(r=0.678,P=0.000),脑梗死后1d的血清IL-6与rADC呈负相关(r=-0.826,P=0.000).结论 血清IL-6的增高可能促发了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口服,连用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IL-1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另选同期36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结果:急性脑梗、患者发病后血清MMP-9和IL-18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治疗组在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3、7和14 d,血清MMP-9和IL-18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而ESS和BI评分则在治疗7 d和14 d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IL-18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3、9血清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测定8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以及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MP-2、3、9的水平;彩色血管超声检查患者颈部血管,根据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发病24h内、3d血清MMP-2、3、9逐步增高.与对照纽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MP-9的活性改变最大.发病24h内,脑梗死亚组MMP-2,MMP-3和MMP-9水平有差异,和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水平都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MMP-2、3、9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有关,MMP-2、3、9是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尤其是MMP-9.MMP-2、3,9血清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贾士全  杨文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14-1715,1717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85例ACI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1)ACI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MMP-9、hs-CRP水平随着IMT值增大而升高.(2)ACI患者血清MMP-9、hs-CRP与IMT值呈显著正相关(r=0.357、0.409,P<0.01),且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MMP-9、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相关性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共纳入17例患者)、中梗死组(病灶体积为4-10cm3,共纳入28例患者)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共纳入55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4h内和发病第14天时对ACI患者进行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定,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评估其近期预后。检测三组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结果三组ACI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或小梗死组(P<0.05),而中梗死组患者与小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患者(P<0.05);大梗死组患者发病24h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FⅩⅢ水平(r=0.348)和IL-17水平(r=0.37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ⅩⅢ、IL-1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A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且与患者梗死病灶的大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近期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测近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血清水平值,探讨VEGF、MMP-9在ACS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的发病机制和作用。方法实验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CS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结果 MMP-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明显高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P0.05),VEGF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明显低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P0.05)。VEGF与同型半胱氨酸、MMP-9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通过降低ACS患者血管修复功能及MMPs动态平衡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参与ACS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淀粉样酶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另根据患者NIHS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损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之间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并根据NIHSS评分比较三组间预后良好率、进展性脑卒中率和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损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间比较,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率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增高,除轻度组与中度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实验室指标。由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对其进行检测和干预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h、3d、7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脑梗死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合并肺炎衣原体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58例,分别检测2组入院即刻以及入院第2、4、6、13天血清MMP-9水平,分析2组MMP-9水平差异及MMP-9水平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入院即刻及入院第2、4天MMP-2水平((346±119)、(459±147)、(354±109)μg/L)高于非感染组((226±85)、(357±137)、(278±105)μg/L)(P〈0.05),2组入院第6、13天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血清MMP-9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和浩特地区急性脑梗死(ACI)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将1 094例ACI患者作为ACI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Hcy浓度。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I组患者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前、后的血清Hcy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Hcy检测对ACI的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ACI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0例ACI患者发病后d1、d6、d14血清MIF、TNF-α、IL-8水平进行测定,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ACI组1-14d各时点血清MIF、TNF-α、IL-8水平均升高,以d6增高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ACI重型患者各时间点血清MIF、TNF-α、IL-8水平显著高于中型、轻型患者(P〈0.05或0.01),中型患者各时间点MIF、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轻型患者(P〈0.05);ACI组MIF与TNF-α及IL-8均呈正相关(P〈0.05),但TNF-α与IL-8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MIF、TNF-α、IL-8可能参与ACI发病过程,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亚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58例发病3d内的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和60例对照者(NC组)血清MMP-3,病例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性前循环型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型脑梗死(PACI)、后循环型脑梗死(PoCI)、腔隙性脑梗死(LACI)4大亚型,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分析不同CCsP亚型(MM]P)-3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ACI、PACI、POCI患者血清MMP-3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CI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亚型90d时mRS评分0~2分患者比率最低,LACI亚型90d时mRS评分0~2分患者比率最高,其次为PACI、POCI亚型。结论血清MMP-3随CCsP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发病后血清MBP可以作为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