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并观察其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形态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DCs分化,并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方面对其加以检测。结果: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3 d后可见细胞形态改变,并呈集簇生长,培养至5 d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体外诱导培养8 d后获得大量成熟的DCs,扫描电镜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高表达骨髓来源DCs特异性标记CD11c和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MHC-Ⅱ,成熟DC具有很强的刺激同基因型和同种异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小鼠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可生成大量成熟的DCs,为进一步抗肿瘤疫苗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宗辉  黄军华  刘俊峰  赵要顺 《疑难病杂志》2009,8(9):520-521,F0003
目的建立简便的体外扩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培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DC,并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方面对其加以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8 d后获得大量成熟的DC,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高表达DC相对特异性表面分子CD11c(78.5%)、MHC-Ⅱ(92.7%)及CD86(87.2%),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小鼠脾脏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可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为进一步抗肿瘤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tnarrowdendriticcell,BMDC)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方法无菌取BALB/c小鼠股骨、胫骨中的骨髓细胞,以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体外诱导分化为BMDC,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BMDC增殖和形态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并检测其抗原吞噬功能.结果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BMDC,呈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未成熟BMDC的细胞表型为CDllchighCD40lowcD86lowMHC—Illow,具有较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BMDC经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可分化为高表达CD11c、CD40、CD86及MHC—II类分子的成熟BMDC.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4.
CpG ODN对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CpG ODN-1826对BALB/C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SDC)的活化作用.方法用CpG ODN-1826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D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阳性率,ELISA检测1L-12(p70)分泌水平,MTT法检测活化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pG ODN-1826体外可不同程度激活BMDC和SDC,诱导DC上调CD80的表达和分泌高水平IL-12,促进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CpG ODN-1826刺激的BMDC膜表面CD8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DC,其分泌IL-12的水平亦高于SDC.结论CpG ODN-1826可促进小鼠骨髓来源和脾脏来源DC的功能成熟,CpG ODN-1826刺激活化BMDC的作用明显强于刺激活化SDC.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检测其表型与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方法.方法: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GM-CSF、IL-4、TNF-α的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为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及生物学活性的DC.患者DC的HLA-DR、CD80、CD86的表达率分别为(44.77±8.127)%、(36.65±6.867)%、(32.16±6.340)%,CHB患者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SI为1.39±0.375.与正常人DC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CHB患者单个核细胞能被诱导培养为DC;通过检测DC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可以了解CHB患者抗HBV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从大鼠脾脏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及纯化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并裂解红细胞获得脾细胞悬液,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单次贴壁法去除淋巴细胞.在含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的培养基中培养诱导DC,获得贴壁细胞群和悬浮细胞群.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OX62、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 结果 大鼠脾脏来源DC在体外培养7~8 d后OX62表达率达到高峰.在贴壁细胞中出现OX62的高表达,而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与悬浮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脾脏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过7~8 d的培养,在贴壁细胞群中可收获大量DC,且贴壁DC更为幼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CpG ODN-1826对BALB/C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SDC)的活化作用。方法 用CpG ODN-1826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D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阳性率,ELISA检测IL-12(p70)分泌水平,MTT法检测活化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CpG ODN-1826体外可不同程度激活BMDC和SDC,诱导DC上调CD80的表达和分泌高水平IL-12,促进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CpG ODN-1826刺激的BMDC膜表面CD8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DC,其分泌IL-12的水平亦高于SDC。结论 CpG ODN-1826可促进小鼠骨髓来源和睥脏来源DC的功能成熟,CpG ODN-1826刺激活化BMDC的作用明显强于刺激活化SDC。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经动员富集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培养临床级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其形态、表型及功能的鉴定。方法:以化疗联合皮下注射G-CSF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富集外周血MNC,聚苯乙烯细胞培养板贴壁纯化后,加入无血清培养液X-vivo15,以GM-CSF和IL-4联合诱导DC分化,诱导d5加入TNF-α促进DC成熟,观察DC形态及表型变化;并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以该法诱导的患者DC显示出典型的树突细胞形态表型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以经动员富集的肿瘤患者外周血MNC为来源,联合应用GM-CSF、IL-4及TNF-α,在体外可诱导培养出临床级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免疫活性的DC。  相似文献   

9.
人脐血不同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莉  陈洁平  梁后杰 《重庆医学》2004,33(6):835-837
目的从人脐血不同的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DCs),并对生成的细胞进行鉴定,探讨脐血在DC体外大量扩增的组织来源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以GM-CSF、TNF-α、FL、SCF、IL-4诱导生成DC;用Ficoll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2h贴壁后的细胞,以GM-CSF、IL-4、TNF-α诱导生成DC.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并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脐血CD34 细胞和贴壁细胞体外诱导生成的DC均具有典型的DC 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DC特异性标志CDla,MHCⅡ类抗原递呈分子HLA-DR和CD80共刺激分子.两种方法获得的DC的形态、CDla表面抗原的表达没有显著的差异,两者均具有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前者扩增DC的效率更高.结论从人脐血中CD34 细胞和贴壁细胞两种DC的前体细胞均可诱生出DC,脐带血是DC理想的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0.
崔久嵬  李薇  王冠军  李荔 《吉林医学》2003,24(6):500-502
目的:体外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CD34+细胞、单核细胞为树突状细胞(DCs),并对其形态、表型及其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利用GM-CSF、IL-4、TNF-α体外定向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所诱生的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及表型检测,用D-FISH方法检测所诱生DCs的白血病源性。并应用MTT法检测所诱生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ML患者BMMNCs、CD34+细胞、单核细胞体外均可诱导生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DCs,前者DCs产量明显高于后二者,但均具有刺激自体及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且三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来源于CML患者骨髓的BMMNCs、CD34+细胞、单核细胞均可诱生成CMLDCs,对T细胞均具有刺激增殖能力,但BMMNCs所诱生的DC主要来源于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诱导扩增BALB/C小鼠滑膜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regulatory T cells,sTregs)的产生,为探索滑膜抗原sTregs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并负载Ⅱ型胶原蛋白肽,在白细胞介素-2(IL-2)的协同作用下,与小鼠脾CD4+CD25+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nTregs)混合培养,以刺激产生滑膜抗原sTregs,并用混合淋巴细胞抑制实验评估扩增的sTregs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的功能是否具有抗原特异性.结果 经DCs刺激1周后,小鼠CD4+CD25+Tregs扩增了6倍,并且增殖的sTregs在混合淋巴细胞抑制试验中较多克隆Tregs(Poly-Treg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显示抗原特异性抑制的特点.结论 以自身DCs负载滑膜源性抗原(Ⅱ型胶原蛋白肽)可以从小鼠脾CD4+CD25+nTregs中诱导扩增滑膜抗原sTreg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Gamma射线照射是否影响体外培养的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方法:利用含有重组的人GM-CSF(800U/ml)和IL-4(500U/ml)的RPMI 1640培养基从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树突状细胞(DC)。在培养的第6d加入5mg/L的脂多糖(LPS)继续培养24h促使DC完全成熟,于第7d收获DC并分成2部分,一部分未经Gamma射线照射的DC用作对照组,另一部分的DC用30Gy剂量的Gamma射线照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分子。结果:Gamma射线照射减少树突状细胞CD86,CD80和HLA-DR,尤其是CD86分子的表达(P=0.0072)。结论:Gamma射线照射影响DC的表型。  相似文献   

13.
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原代细胞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方法: 分离初诊13例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5例正常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用rhGM -CSF 1 000 U/ml、rhIL-4 500 U/ml和TNF-α50 U/ml联合培养10 d;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 1a、HLA-DR)鉴定,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ELISA检测分泌IL- 12的能力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抗原递呈功能.结果:慢性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而且有免疫标记的明显上调(CD 86 24.49±25.87 vs 61.73±28.54;CD1a 10.41±9.52 vs 47.26±3 5.60,P<0.05);FISH证实这类DC还携带有白血病克隆,并且具有分泌IL-12和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在体外可成功地将CML细胞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 ,这类DC与正常DC无论在形态学和免疫学表达方面均相似,但是功能较弱.  相似文献   

14.
角蛋白19致敏的DC/CTL对MCF-7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体外转染成熟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转染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的转染效率及对树突状细胞(DCs)特征和功能的影响,为DCs核酸肿瘤疫苗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24 h刺激其成熟。实验设为imDCs组和mDCs组。Trizol法提取特异表达癌胚抗原(CEA)的结肠癌细胞SW480总RNA,电穿孔法将总RNA转染mDCs,设为RNA转染DC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变化和转染DCs组的CEA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IL-12分泌水平。结果:rhGM-CSF、rhIL-4、TNF-α能将PBMC诱导成具有典型毛刺样突起形态学特征的DCs。imDCs组DCs表面CD1a表达呈阳性,CD80弱阳性,CD83阴性。mDCs组DCs表面CD1a、CD83、CD80表达均呈阳性。RNA转染DCs组DCs表面CD1a、CD83、CD80表达均呈阳性。总RNA转染mDCs后4 h检测到CEA蛋白表达。mDCs组、RNA转染DCs组IL-12分泌量与imDCs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 而mDCs组与RNA转染DC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总RNA可通过电穿孔法转染mDCs并表达CEA蛋白,电穿孔不改变mDCs的表面分子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方法:用细胞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IL4在体外诱导培养K-562细胞,获得树突状细胞(DC)检测其细胞表型,并观察其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体外抗肿瘤效应。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IL-12及IFN-γ的量。结果:联合GM-CSF及IL-4可诱导K-562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K-562DC体外激活的CTL对K-562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活性;诱导DC培养上清及D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上清测出一定量IL-12及IFN-β。结论: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具有诱导CTL反应和分泌IL—12以及促进T细胞分泌IFN-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以加入IL-4、GM-CSF树突状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5d后,以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终浓度分别为0、50mg/L、100mg/L、150mg/L)刺激48h,镜下观察DCs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1α、CD83、CD86的表达,以及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 150mg/L APS组细胞生长状态最好,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150mg/L APS组、100mg/L APS组DCs表面CD1α、CD83及CD86的表达较对照组、50mg/L APS组明显上调(P〈0.05);150mg/L APS组、100mg/L APS组细胞上清液中IL-12含量高于对照组、50mg/L APS组(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促进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DCs成熟以及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