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解毒化瘀中药组方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中药组方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免疫力低下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无菌水)、阳性对照组(左旋咪唑)相比较,体内外检测不同剂量中药组方(体内剂量分别为2.4、4.8和7.2 g/kg,体外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mg/L)对T、B淋巴细胞,NK细胞增殖程度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淋巴细胞、NK细胞增殖率采用MTT法测定,NK细胞的杀伤活性以杀伤百分率表示。结果在体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ConA诱导下,不同剂量中药组均可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P<0.01);ConA诱导下,7.2 g/kg组使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P<0.01);各剂量中药组方对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有增殖作用,2.4和4.8 g/kg中药组对NK细胞杀伤率有提高。在体外,在有或无ConA诱导下,50和100 mg/L中药组使T淋巴细胞增殖,100 mg/L组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P<0.01);各剂量组对NK细胞增殖及杀伤率无明显影响。结论该中药组方可通过对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提高NK细胞的杀伤力来提高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连翘酯苷(FS)对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增殖、分泌NO和TNF-α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脏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刺激剂刀豆蛋白(ConA)和脂多糖(LPS)以及不同浓度40、80、160 μg/mL的FS共培养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T和B淋巴细胞的吸光度变化,ELISA和Griess法分别检测细胞分泌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FS对ConA诱导T淋巴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增殖和存活率明显提高,诱导时间延长至72 h后FS明显抑制细胞转化;低浓度FS对LPS诱导脾脏B淋巴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和生存率显著提高;FS促进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分泌NO;FS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TNF-α,中浓度FS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TNF-α而高浓度反而抑制其分泌。此外,FS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影响,对细胞NO分泌影响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FS可能通过影响小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CD36表达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用LPS(终浓度0.1μg/mL)或LPS加黄芩苷(终浓度分别为50、100 μmol/L)处理生长良好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芩苷对巨噬细胞CD36分子表达的影响,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变化.[结果]LPS刺激可以诱导巨噬细胞CD36表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黄芩苷预处理组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CD36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苷还可显著减少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分泌(P<0.05).[结论]黄芩苷可通过抑制CD36表达,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美多巴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MPTP;黄芩苷组分别给予100 mg/kg黄芩苷灌胃和腹腔注射30 mg/kg MPTP;美多巴组给予31mg/kg关多巴灌胃,1次/d;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15 d.对4组小鼠的运动功能、脑纹状体DA、脑组织GSH、GSH-Px、MDA含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悬挂实验、游泳实验分值均明显比黄芩苷组、美多巴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黄芩苷组的脑纹状体DA水平、GSH水平均明显比美多巴组和模型组高(P<0.05);黄芩苷组小鼠的脑纹状体GSH-Px、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美多巴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黄芩苷预防给药能够有效保护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抗氧化物质GSH水平的有效提升有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伍用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为该组合药物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小鼠连续igICA PNS[(40 320)、(80 640)、(160 1280)mg/kg]、单用ICA(80mg/kg)和PNS(640mg/kg)7d制得的含药血清对伴刀豆蛋白A(ConA)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分泌的影响,并观察脏器指数的变化。结果ICA伍用PNS[(80 640)、(160 1280)mg/kg]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明显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P<0.01、0.05),量效曲线呈倒U形;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显著促进作用(P>0.05)。ICA PNS[(80 640)和(160 1280)mg/kg]含药血清能明显促进IL-2生成(P<0.01),两组分合用作用强于单用,提示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其量效曲线亦呈倒U形分布。单用ICA、PNS或两者合用均未明显影响小鼠脏器指数(P>0.05)。结论ICA伍用PNS对小鼠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调节作用,主要增强T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对机体的体液免疫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MTT法测定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溶血空斑实验(PFC)测定IgM,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体外培养B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gG、体内血清抗体IgG.结果: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对免疫抑制小鼠分泌抗体能力具有显著改善(P<0.01),并具有剂量效应(P<0.01);直接作用于脾淋巴细胞,可显著促进细菌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著提高脾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P<0.01),剂量效应不显著.结论: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能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可促进免疫抑制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7.
黄芩甙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报告黄芩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黄芩甙可明显促进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高剂量则显著抑制。低剂量黄芩甙对LPS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黄芩甙可明显提高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AMP含量,对cGMP无影响。体内用药对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作用,低剂量显著升高,高剂量明显抑制。但体外用药均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肉苁蓉多糖的纯化及其对T细胞功能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肉苁蓉主要成分之—─—多糖对小鼠胸腺T细胞的功能调节。方法:采用沉淀法获肉苁蓉粗多糖,以DEAE-SephadexA-50和SephacrylS-200柱层析,获得肉苁蓉多糖(CDPS)。再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观察CDPS对小鼠脾、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CDPS纯化后经SephacrylS-200鉴定为单一对称峰。CDPS体外实验,在12.5~2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单独和协同ConA、PHA促进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CDPS在100μg/ml浓度时,能显著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其IL-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肉苁蓉多糖能增加小鼠脾、胸腺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且与ConA、PHA有协同刺激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IL-2。  相似文献   

9.
芦荟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产生IL-1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APS)对ConA、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含量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IL-1。结果APS 10 g/kg2、0 g/kg能够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0.01),明显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分泌IL-1(P<0.05)。结论APS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黄芩苷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阐明其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无菌分离小鼠淋巴结,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以不同终质量浓度的黄芩苷预孵育淋巴细胞4 h,再以刀豆蛋白A(Con A)或佛波醇酯类多克隆刺激剂(PDB)诱导小鼠淋巴细胞活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结合双色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技术检测CD3 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和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的表达。结果黄芩苷(10、20、30 mg/L)能明显抑制Con A或PDB诱导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多克隆刺激剂Con A或PDB诱导的T细胞早期和中期活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提示黄芩苷在T细胞活化过程的信号转导中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CD分子检测并了解其变化。方法 用荧光单抗CD19^ 、CD4^ 、CD8^ /CD28^ 对B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标记和记数。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相比,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二者间无差异。结论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危重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另须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二步分段盐析法,制备了胎儿淋巴细胞抑制因子(FLIF)。该因子具有相对热稳定性、无细胞毒性;它能非特异地显著地抑制成人淋巴细胞转化。FLIF作用于静止淋巴胞胞的激活阶段,对已活化的淋巴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血液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病毒性感染患者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型统计。结果  145例中I型 (泡沫型 )异型淋巴细胞检出 93例 (占6 1.5 % ) ,Ⅱ型 (不规则型 ) 31例 (占 2 3.4 % ) ,Ⅲ型 (幼稚型 ) 2 1例 (占 15 .1% )。结论 除EB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外 ,其它病毒感染同样会引起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的比值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配制单个细胞,温育后加入抗体,计算阳性百分率。结果:患儿组 T3、T4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TS及 B细胞患儿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TP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测定脐带血和成人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提示:脐带血的CD3.CD4.CD8较成人低,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胎儿的免疫力低于成人,但脐血的T淋巴细胞在胎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福萍 《中外医疗》2013,(34):35-36
目的 研究HFM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HFMD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结果 HF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 〈0.05);血清IgG水平升高(P〈0.001);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2);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MD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HFMD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FM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MTT法观察了云芝糖肽对由植物血凝素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50-100μg/mLPSP对经PHA诱导的人PBL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浓度的PSP也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并可使CO^4+细胞明显升高,使CD^+4/CD^+细胞比例增加,提示PSP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反应性关节炎(Re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ReA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 、IgA及IgM含量.结果:Re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IgG水平升高(P<0.05);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ReA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ReA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麻诊患儿免疫状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急性期与复期的免疫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麻疹患儿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和B细胞,用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和C4。结果:急性期CD3^ 和CD4^ 比例下降,CD8^ 比例上升,CD4^ /CD8^ 比例倒置,NK细胞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恢复期CD3^ 和CD4^ 比例逐渐上升,CD8^ 和NK细胞比例逐渐下降,CD4^ /CD8^ 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CD19^ 、C3和C4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间的差异无显性。麻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阳性例数与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麻疹患儿机体细胞免疫抑制以CD3^ 和CD4^ 下降为主,临床治疗应针对CD3^ 和CD4^ 下降相关的免疫抑制进行。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自行标记的~(125Ⅰ)-(±)心得静作特异配基测定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在糖皮质激素作用前后的变化情况。实验测得正常情况下家兔血淋巴细胞β-AR最大结合容量Bmax=1.36±0.36 fmol/10~6cells,KD=0.16±0.04nM,n=5。注射氢化泼尼松后Bmax=2.11±0.36fmol/10~6cells,KD=0.17±0.02nM,T检验表明两组Bmax值有显著差异,而KD无显著差异;停药三周复测,Bmax=1.22±0.22fmol/10~6cells,KD=0.18±0.07nM,表明已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