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莞市2001年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对企石、黄江和万江三个镇(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随机抽取2~4、6~8、13~15岁3个年龄组的人群用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法(微孔塑料板法)测定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结果共抽取174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8%、93.68%和90.80%,GMT分别为1∶76.88、1∶31.25和1∶18.03,3个年龄组人群的Ⅰ、Ⅱ、Ⅲ型脊灰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镇(区)间Ⅰ型和Ⅱ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1,P<0.05)。结论东莞市健康人群脊灰免疫状况良好,较低年龄组的抗体水平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抗体水平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5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中和实验测定抗体的方法,抽取洛阳市新安县和许昌市禹州市部分健康人群。结果共检测273份血清样本,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0%、93.77%、89.38%,脊灰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7.74、1:27.90、1:15.40。不同地区间脊灰Ⅰ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脊灰Ⅰ、Ⅱ和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和Ⅰ、Ⅱ和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用微量ELISA间接法检测山西省部分城乡807名健康人的脊灰抗体.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96.90%、94.55%、95.2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Ⅰ型11012.51、Ⅱ型1:473.70、Ⅲ型1:872.57,各型均以2~4岁年龄组最高.结果显示山西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泉州市2015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水平,为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及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基础上进一步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对泉州市健康人群进行血清脊灰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共检测1~59岁健康人群779人,抗体阳性率Ⅰ型(96.0%)和Ⅱ型(95.9%)高于Ⅲ型(89.7%);不同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各型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几何均数(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抗体阳性率市区较高(97.1%),Ⅰ型抗体阳性率本地(96.9%)高于外地(91.3%)。结论泉州市健康人群3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及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良好免疫屏障,可有效应对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并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循环。15岁后各型抗体GMT明显下降应引起重视;此外,要加强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发现脊灰免疫薄弱环节。方法根据重庆地域分布特征,随机缺陷取3个区县,每个区县7个年龄组,分别为〈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30名对象开展血清学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629名对象:①Ⅰ、Ⅱ、Ⅲ型脊灰抗体几何平均值(GMT)分别为1∶77.86、1∶76.5、1∶26.41,Ⅰ、Ⅱ、Ⅲ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85%、90.78%、73.29%。②各型抗体GMT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③男性Ⅰ、Ⅱ型脊灰抗体水平较女性高。④有疫苗免疫史人群各型抗体GMT和阳性率比无免疫史和不详的人群高。⑤Ⅰ型和Ⅲ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在地域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地区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70.00%以上、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各型抗体GMT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应加强脊灰疫苗接种的质量评价;针对大年龄儿童及成人适时开展补充免疫等措施保持人群较高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本地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 2010年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市本地户籍健康人群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清样本采集,采用微量细胞中和抗体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分别采用2检验和F检验比较分析不同人群之间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使用SNK-q检验。结果全省共调查1 309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8%(1 238/1 309)、95.72%(1 253/1 309)和89.38%(1 170/1 309);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7.59、1∶56.67、1∶30.23。不同年龄组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省21个地市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城市和农村人群的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则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广东省本地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个别地区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2000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辽宁省2000年0-15岁4个年龄组共735名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方法: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4个年龄组脊灰Ⅰ,Ⅱ,Ⅲ型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98%,97%,94%;几何平均滴度(GMT)I型为1:46.33,II型为1:28.29,Ⅲ型1:18.45。3个年龄组脊灰中和抗体GMT葫芦岛市均低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杭州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5年分别对2-4岁、6-8岁、13-15岁、25-39岁4个年龄组共计947人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共抽取947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8%、98.94%和99.47%,GMT分别为1:648.08、1:394.92,和1:418.23。Ⅰ、Ⅱ、Ⅲ型脊灰抗体G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区与郊县间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杭州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状况良好,脊灰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9.
韶关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韶关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 (脊灰 )抗体水平 ,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2年分别对 1岁、2~ 4岁、6~ 8岁、1 3~ 1 5岁、2 0~ 4 0岁 5个年龄组共计 2 2 6人进行了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 :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均达到 1 0 0 %,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2 2 3 7、1∶2 1 3 6、1∶1 5 1 5。表明韶关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状况良好 ,脊灰疫苗免疫效果显著 ,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0.
孔秀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73-1774
目的了解肇庆市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方法2005和2006年对肇庆市辖下3个县3~15岁儿童共465人进行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检测方法用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465名儿童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99.8%、97.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45、1:104、1:40。3县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G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年龄组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肇庆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年龄较大的儿童脊灰抗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源市近年来实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后人群中脊灰病毒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家综合医院和2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点的门诊患者中抽取0~49岁年龄组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采集监测对象4 mL 血液样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共抽取0~49岁监测对象300人,其I、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00%、98.67%和96.00%,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 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06.64、1∶76.82和1∶38.14,各型抗体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脊灰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各型中和抗体GMT均以0~1岁组最高,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均P<0.01)。结论河源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效果良好,人群对脊灰已经形成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用微量ELISA间接法检测山西省部分城乡807名健康人的脊灰抗体,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90%,94.55%,95.2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型1:1012.51,Ⅱ型1:473.70,Ⅲ型1:872.57,各型均以2-4岁年龄组最高,结果显示山西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仪征市2011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订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一和1〉20岁等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血清386份,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调查对象的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70%、97.93%、95.8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6.27、1:141.13和1:57.54;不同性别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Ⅰ、Ⅱ、Ⅲ型GMT有下降的趋势。结论仪征市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已形成了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个市流动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预防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儿童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这4个市本地和外来儿童进行了脊灰抗体水平检测,应用Foxpro 5.0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 180名0~6岁儿童的血标本,其中本地儿童595名,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0%、99.16%、98.15%,几何平均滴度(GMT)Ⅰ、Ⅱ、Ⅲ型分别为1∶217、1∶214、1∶73;外来儿童585名,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3%、98.12%、94.53%,GMTⅠ、Ⅱ、Ⅲ型分别为1∶145、1∶193、1∶58。显示外来儿童和本地儿童的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较高水平。结论广东省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但外来儿童的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低于本地儿童,因此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高的邯郸地区人群脊灰中和抗体(NA)水平,为阻断可能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调查邯郸市已完成基础免疫1~1.5岁儿童158名;调查〈1、1~2、3—4、5—6、7—10、11~14、15—19、≥20岁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168名,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基础免疫儿童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均为1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67.88、1:335.46、1:290.02;健康人群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2%、99.4%、95.8%,抗体GMT分别为1:224.41、1:177.29、1:111.43。基础免疫儿童和健康人群间抗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人群抗体GMT随年龄增长和免疫后时间延长有逐渐下降趋势,年龄和免疫后时间对抗体有影响,性别间抗体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邯郸市人群对脊灰病毒形成了良好免疫屏障,对可能发生VDPV及其循环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1998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抗体水平 ,河南省于 1998年在信阳、许昌、周口 3个地区分别对 2~ 4岁、5~ 8岁、12~ 15岁、2 1~ 3 9岁 4个年龄组共计 5 96人进行了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 ,结果表明 :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 95 %、95 81%、92 2 8% ,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 1∶49 2 1、1∶5 3 69、1∶2 8 62。 3个型抗体全阳性占 83 89% ,3个型抗体全阴性占 1 0 1% ,2个型抗体阴性占 1 85 % ,河南省健康人群已形成了对脊灰较好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苏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为及时制订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连云港、扬州两市健康人群,应用细胞中和实验法检测脊灰中和抗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736名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中,脊灰Ⅰ型、Ⅱ型和Ⅲ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8.51%、98.37%和94.97%;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86.21、1︰125.89和1︰47.86;不同地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有差异,抗体水平总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结论江苏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赵琪 《职业与健康》2012,28(24):3052-3054
目的了解廊坊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方法采取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调查廊坊市10个县(市、区)的1岁、1~2岁、3~4岁、5~6岁、7~9岁、10~14岁、15~19岁、≥20岁健康人群共1 632人,并收集被调查人血液样本,检测其血清中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97.7%、97.3%、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s,GMT)分别为1∶73.76、1∶78.55、1∶74.44。抗体GMT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性别、户籍、地区和免疫史间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廊坊地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良好,免疫屏障牢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人群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预测发病危险性及趋势。方法按照随机方法选择10个村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每年龄组各抽取本市及流动人口各11人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延庆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水平较高,随着年龄增长,Ⅰ、Ⅱ、Ⅲ型GMT均出现高-低-稍高的变化趋势;不同性别人群抗体阳性率及GMT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GMT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户籍人群Ⅰ、Ⅲ型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Ⅱ型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Ⅰ、Ⅱ、Ⅲ型GMT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延庆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水平较高,GMT水平高低不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福建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转换前全人群和转换前后目标儿童脊灰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疫苗转换前抽取0-82岁人群且在疫苗转换18个月后抽取5岁儿童,采集血标本,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比较转换前后儿童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疫苗转换前0-82岁人群脊灰病毒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29%、95.53%、92.21%,GMT(1:)分别为78.59、55.83、32.89。脊灰疫苗转换前后3岁儿童脊灰病毒Ⅰ型、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19%vs 99.11%(x2=0.006,P=0.94)、97.52%vs98.20%(x2=0.16,P=0.69),GMT(1:)分别为215.57 vs 325.88(t=-2.37, P=0.018)、128.74 vs 199.42(t=-2.30,P=0.02)。脊灰疫苗转换前后3-4岁儿童脊灰Ⅰ型、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3%vs 98.86%(x2=0.008,P=0.93)、95.60%vs97.70%(x2=0.71,P=0.40),GMT(1:)分别为171.74vs 155.86(t=0.51,P=0.61)、53.29vs 72.70(t=-1.46,P=0.15)。结论脊灰疫苗转换前福建省全人群已建立良好的脊灰免疫屏障,疫苗转换后未影响目标儿童脊灰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